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圣外王"是近代学者梁启超、张东荪、冯友兰和熊十力对儒家精神实质的把握和体认。他们正是从不同的思想层面将儒家思想的精神实质概括为"内圣外王",并分别做了鞭辟入里的精彩解释和演绎,对后世儒学的研究影响极大。本文通过对他们四人的代表著作和主要见解做一简要梳理和剖析,从而说明他们是如何经由一种实践哲学的方式和理路来探讨儒家内圣外王思想的。  相似文献   

2.
儒家德育思想的基本目标是培育"君子人格",终极目标是达到"内圣外王"的境界,在各种儒学要素的修炼过程中,"和"与"中庸"构成了儒家德育目标的"质"与"度"的标准,本文旨在通过研读《论语》《中庸》来领会"中庸"与"和"的思想在儒家德育目标实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通过儒家认识论体系的开展、“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来具体分析儒学的经典著作《大学》中提出实现“内圣外王”的认识论方法,意在为中国哲学认识论之合法性作进一步的论证。  相似文献   

4.
李海亮  杨华祥 《文教资料》2010,(18):216-218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借用庄子的"内圣外王"来概括儒学,实际上丢掉了儒家平民性和实用性的一面,把佛老本体论、直觉主义的东西植入儒学,产生了严重的社会问题,遭到了实学家的激烈批判。  相似文献   

5.
儒家内圣外王思想在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特征,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旋律.中国传统社会的清官正是在这个儒家政治文化的大背景下,坚持"内圣外王"的政治诉求,以圣贤标准要求自己,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清官.  相似文献   

6.
儒家德育思想的基本目标是培育君子人格,终极目标是达到内圣外王的境界,在各种儒学要素的修炼过程中,和与中庸构成了儒家德育目标的质与度的标准,本文旨在通过研读《论语》《中庸》来领会中庸与和的思想在儒家德育目标实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儒家文化经过2000多年的演化,有儒学现代化的趋势,如何对待传统伦理道德文化就变得不可回避.儒家的“克己复札““以理制欲“思想,对于当前我国党风廉政建设有着重大的借鉴作用;其“内圣外王“思想对官员的道德品质提出了道义的要求,发挥儒家伦理的教化作用,对于各级干部廉洁自律有着重大的内化作用.  相似文献   

8.
从一般的意义上说,圣人崇拜有助于社会教化。然而在中国传统文明模式和儒家政治伦理话语中,圣人崇拜却又很容易演化为专制主义统治的政治实践。原因是:一,儒家的内圣之学缺乏外王事功的道德根据;二,儒家强调“内圣外王”,由圣而王,圣者为王,但在实际的政治生活中又很容易转化为由王而圣,王者为圣;三,圣人崇拜不可避免地使批判儒学转化为帝皇儒学,从而使儒学成为帝皇专制之护符。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国现代思潮的三大流派之一,现代新儒学力图返传统儒学之“本”、开民主科学之新,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来谋求中国的现代化。现代新儒家将这一过程名之为“内圣开出新外王”。为实现“内圣外王”的现代联结,第二代新儒家的重镇牟宗三提出了“良知自我坎陷”说,其中心意旨是认为:作为传统儒学之本的道德理性可以通过自我否  相似文献   

10.
该文通过追溯儒家内圣外王理想的历史流变,试图寻求儒学在当前的解困与复兴之路。孔子开创的以仁和礼为内核的内圣外王的儒家理想,以人为本位、以现实人生为基地,精粹在于"为己之学"。自发端处,内圣与外王就内含了性情与礼教、修身与济世之间的矛盾,表现了理想上统一、现实中分裂的状态。后儒基本都在孔子创立的框架中将论题不断分化和繁演,然而在其过程中,原始儒学仁礼融合的理想逐渐被剥离原有的活泼精神,流于僵化,并形成内圣强、外王弱的总体发展倾向。尽管儒学在当前面临生存困境,已不太可能再成为主导性的意识形态,但其对于中华民族的现代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儒家传统的复兴必须以真正践履为目标和标准,才能维系其生命力。  相似文献   

11.
由于新儒家对于传统和西方文化存在某种程度的误读,加之社会参与性差,儒学的现代化并没有取得应有的成功,反而面临着种种困境.新儒家现在所做的大部分工作集中在学理层面的儒学现代化上,其主张将制度化儒学从儒学中剔除出来,这使儒学的系统性大受影响,儒学面临被肢解的危险;由儒学开出民主、平等的努力,新儒家做的根本不成功.因此,现在的儒家面临两条路一是进行将儒学融入现代性的尝试,一是在时代精神下重铸儒学系统.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思想交融的角度梳理了中国儒学的三个发展阶段,即先秦"原始儒学"、宋明"新儒学"和当代"新儒家",并就此做了一些价值判断.这三期的儒家们,虽然同在合理吸纳中外文化资源以"为我所用",但其结局却不尽系统("同途殊归");而这也昭示了儒学未来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3.
对中华民族精神的阐发,是各个文化流派共同关注的课题,现代新儒家对此也非常关心。活跃在港台的当代新儒家,以传统儒学的“内圣外王”为架构,把民主、科学精神纳入其中以求“返本开新”。牟宗三对此有独特的体认,他对重德精神与民主科学精神进行了诠释和阐发。  相似文献   

14.
儒家的"理想人格"构想,是人类发展史教育史上一大进步,它明确了教育目的,为个体人格的发展指明方向.儒家理想人格模式属"圣人君子人格型态","内圣外王"是其固有特质,礼仪教化与道德战履是其实现之两途,"学"乃是儒家通往理想人格第一步.  相似文献   

15.
廖仲恺先生和何香凝女士的诗词表现出一种文化品格,那就是处逆境而不改其浩然之正气,处乱世而有拳拳报国之赤诚。这种品格与儒家的修己安人、内圣外王的人格理想一脉相承,是对传统儒学人格的当代演绎,它源自家庭的影响与文化的陶冶。  相似文献   

16.
信仰与制度、规范的问题一直是困扰人们的话题,"内圣外王"作为传统儒学的思维进路,其在解决如上问题的时候,是具备现实意义的.我们处在现代性观念描述的生存样态下,如何处理如上问题?通过对"内圣外王"模式处理问题方式的思考、区分前现代性与现代性的观念,进而引出人之为人的本身问题,即"养生丧死无憾",作为一切形下制度建构的源头.  相似文献   

17.
余英时认为,儒家“道统”包括“内圣”、“外王”两方面,新儒家所谓“心性”,只不过是从“道学”中抽离出来的“道体”;宋明理学中虽然增添了“内圣”的向度,但“行道”依然是宋明理学家“第一义”的愿望,“内圣外王连续体”才是宋明理学的本义。余英时认为,儒学的批判是从内部开始的,反对用西方的哲学观念来阐述儒家学说。余英时不相信中国今天能够重建一个全面性的儒家文化,但余英时又认为儒学将在私领域继续发挥直接的效用。无论从狭义的还是广义的新儒家定义看,余英时都不是现代新儒家。  相似文献   

18.
“内圣外王”一词出自《庄子·天下篇》,虽然不是儒家首创,但儒家学说讲的正是“内圣外王之道”,所以该词后来被儒家所采用。而且儒家也有许多术语与“内圣外王”意义相近。“内圣外王”在儒家思想中不仅具有人格意义,还具有政治意义、学术意义和文化意义,我们可以分别用儒家的“成己成物”、“修己治人”、“明体达用”和“中体西用”等术语来表达。  相似文献   

19.
宋代是儒学全面复兴的时代,儒家文艺思想不仅直接指导着诗歌的创作,也间接影响着新兴词论的发展走 向.儒家诗教对两宋词论的浸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崇雅黜俗、义归雅颂的理论导向;温柔敦厚的审美旨归;对"变风"、"变雅"的接受与倡导.宋代词论为清代词论向系统化和深入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内圣外王”一词出自《庄子.天下篇》,虽然不是儒家道创,但儒家学说讲的正是“内圣外王之道”,所以该词后来也被儒家所采用,而且儒家也有许多术语与“内圣外王”意义相近,“内圣外王”在儒家思想中不仅具有人格意义,还具有政治意义,学术意义和文化意义,我们可以分别用儒家的“成已成物”,“修已治人”,“明体达用”和“中体西用”等术语来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