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泰 《新闻知识》2001,(8):39-40
新闻导语,是指消息的开头,通常是消息的第一个自然段。它用简明、生动的语言,把新闻中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提炼、概括和展示在开端部分,吸引读者的注意。   导语的“导”字,含有“开始、启发、吸引”三个涵义。美国新闻学者威廉·梅茨说:“抓住或失去读者,取决于新闻稿的第一段、第一句,甚至第一行。”   新闻学者洪天国在《现代新闻写作技巧》一书中说:“一条优秀导语的标准有两条即可,一是抓住新闻事件的本质,使读者读导语以后而略知全篇新闻,二是能吸引读者的目光,迫使他不得不接着读导语下面的新闻主体。”   根据…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导语?许多人把它简单地理解为消息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这虽然很不确切,但导语确实是消息的开头。美国的沃尔特·福克斯在《新闻写作》一书中指出:“一条奏效的导语应实实在在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将其导向记者认为是新闻的基本点或报道角度的地方。”导语是新闻结构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新闻的眼睛。它最先被受众所感受,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导语写得好坏,直接关系到新闻的宣传效果。因此,新闻记者们历来十分重视新闻导语的写作,导语也一直成为新闻理论主要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3.
美国名记者杰克·海敦说:新闻导语“是使读者读下去的诱饵,能否吸引人的关键”。西方新闻学者普遍认为,导语是新闻的生命所在,是一篇新闻的概括、要点和高潮。导语写好了,新闻则成功了一半。下面是关于越南停战协定在巴黎签订的两则消息的导语: 其一:出席越南关于停战的巴黎会议的各方政府代表,一月二十七日在巴黎正式签订了“关于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和附属于这个协定的议定书。签字仪式是在巴黎的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的。  相似文献   

4.
钱国宏 《新闻与写作》2002,(12):15-15,16
我们正处于伟大的变革时代,改革的时代呼唤着新闻改革。在新闻改革的序列中,导语改革应该说是重要的一环,也是一场革命,用世界第二代新闻导语取代世界第一代新闻导语已是现实的需要和历史的呼唤。 新闻导语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是随着电报在新闻传递中的应用而产生的。它开始于南北战争期间的美国,以后逐步推广到欧洲和日本。在20世纪初,我国新闻界也开始使用新闻导语。关于世界第一代导语,美国新闻学家休曼下的定义是:凡一新闻,宜将要点列于第一句。无论新闻长短如何,其精髓统宜列于第一节内……凡“何人”、“何事”、“何时”、“何地”、“何故”之答语,能概括于第一节内最妙……此为新闻文体最大法律。自休曼提出“世界第一代新闻导语”的概念后,此后近半个世纪,新闻事业一直受“五个W”写导语框子的束缚,直到20世纪50年代,纽约时报编辑主任特纳·卡特利奇才提出“世界第二代新闻导语”一词。他在《我的一生与纽约时报》中说:“我们认为,再也没有必要,也许永远不会再有必要把传统的新闻‘五要素’都写进一个句子或一段中——何人、何事、何时、何地与何因”。从特纳的阐述中我们试给世界第二代新闻导语下这样的定义:“新闻导语,就是筛选一个最吸引人的新闻事实,写得既要生动有趣,又要富有强烈  相似文献   

5.
导语即新闻的开头。是新闻报道中最重要的部分。它往往以凝炼的形式、简洁的文字,表述新闻中心内容。有利于突出全篇中心和有利于吸引读者注意是导语写作的一般准则。应当说,在有利于突出全篇中心这一点上,中西方记者之间是没有争议的,但在后一点上,西方导语似乎更具特色。起步较早的西方新闻事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独具特色的导语表现手法。美国新闻学教授威廉·梅茨说:“导语是记者展示其杰作的橱窗。读者和编  相似文献   

6.
通讯员书架     
王航  李永 《军事记者》2004,(4):64-64
1、中国军事报人金钥匙文库(长征出版社出版)■《版面·标题·导语·图片·把关·创新》牛明汉著这是一本成功实践者和一线研究者的文集,分为“版面篇”、“标题篇”、“导语篇”、“图片篇”、“把关篇”和“创新篇”6个部分,这些内容均为“新阅读时代”业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其中,关于报纸的工作流程、编稿的原则、组版的技巧、标题的艺术,关于导语的特征、新闻的境界、写作的心性修养、摄影的积累,关于新闻改革的思考、报纸差错的分析、传媒新概念的解读等,均有精当的论述和独到的见解,且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新闻典型论》朱金平著…  相似文献   

7.
人们常说:“文章开头难”,从事新闻写作的同志更有这样的体会。不仅是初学新闻写作的人,即使是一些老记者,也常常因一篇新闻的导语,而感到“难为”。英国新闻学者威廉·梅茨说:“导语是记者展示其杰作的橱窗,读者和编辑以及新闻系的讲师都会自然设想,如果记者未能在导语中表现出水平,那么,他就没有水平。”新闻导语之所以难为,因为导语的十几个字或几十个字,选准了事实就为全篇定下了基调,事实选择得当与  相似文献   

8.
导语只有“亮”起来,才能让读者“一见钟情”,把读者牢牢地吸引住。 好的导语是消息成功的一半。毛泽东说过:我看新华社的消息看第一句,第一句看不下去,就不看了。这恐怕也是绝大多数读者阅读心理的一个真实写照。 万事开头难。作为消息开头的导语,是不易写好的。两次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美联社特派记者雷尔迈·莫林曾11次撕毁一篇特稿的导语,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实践证明,就是学识渊博的名记者,也常常为写好一条导语煞费苦心。那么,怎样让导语  相似文献   

9.
从一条美国凶杀案的新闻导语说起同一条新闻,可以写出三种不同的导语,优劣长短,可以从中分析比较: 【本报消息】凯瑟琳·皮珀,十四岁,约翰·H·皮珀的女儿,住在谢温东街1268号,父亲是一名会计。今天,当她和一位朋友在林肯公园散步时,被一个戴假面具的男人刺死。——这条导语事实清楚,姓名、数字正确,也没有废话。但是事实安排的次序,不符合新闻写作的要求,这种写法令人不感兴趣,因为小姑娘的名字、年龄,她父亲的姓名、职业、住址,和读者毫无关系,对大家缺乏吸引力。【本报消息】今天,一个十四岁的女孩和她的朋友在林肯公园散步时,被一个戴假面具的男人刺  相似文献   

10.
西方记者在写作非事件性新闻、人物新闻、迟到新闻和专稿等时,喜欢采用延缓性导语(又称间接性导语)。它不象概括性导语(直接性导语)那样开门见山地点明新闻作品的最主要思想和事实,而是迂回曲折、多侧面、多角度地表现新闻事件的特点,以新颖、别致的开头,吸引读者读下去. 延缓性导语,冲破了“导语是新闻的第一自然段”的老观念,在国外有多达4个、5个、甚至6个自然段的例子。延缓性导语,是新闻导语发展到新阶段的形式之一.第一代导语,强调新闻5个W俱全,被人称为“晒衣绳式”导语;第二代导语,强调突出最主要的W;目前的第三  相似文献   

11.
新闻中的背景材料,常被称为“新闻背后的新闻”。《纽约时报》的老记者阿尔比恩·罗斯十分强调背景材料的运用,他指出:“任何事件的新闻价值全在于通常被称为背景材料的上下文之中。”背景材料,固然可以放在新闻的腹部和末尾,同样也可以让它在新闻的开头出现——也就是说,并非所有的导语都需要开门见山,“反弹琵琶”、“背面敷粉”也未偿不可。请看下面这两条导语: 一位29岁的美国留学生今晚在这里主演了中国京剧优秀传统剧目《贵妃醉酒》。京剧是一种只有中国演员才演得了的一种戏。主角魁莉莎出生在美国的堪萨斯州,现在南京大学学习。  相似文献   

12.
导语应彰显新闻价值讲究语言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导语是消息中的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关于导语的定义多种多样,笔者认为如下定义较为恰当:“导语是以简练而生动的文字表述新闻最重要内容,具有启发性或诱惑力的消息的开头。”[1]正因为“导语是新闻事件中最重要的事实和亮点,它将新闻关注集中到一个点上”[2],所以,导语写作说是消息写作的重中之重,比如美国威廉·梅茨说:“导语是记者展示其杰作的橱窗”。美国报业巨子赫斯特则这样告诫他的记者:“千万记住,如果你写的第一句话打动不了读者,也就没有必要写第二句了。  相似文献   

13.
一篇新闻作品能不能吸引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语写得好坏。初学新闻写作的人大概都有这样的体会:写好一条导语并不比写好一篇文章更省力。两次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美联社特派记者雷奈迈·莫林,曾十一次撕毁一篇特写的导语,直到他相信自己写好了方肯罢手。新闻导语的表达形式多种多样,有人按表现手法把它分为五种,即叙述式导语、提问式导语、结论式导语、评论式导语和描写式导语。实际上,实践中  相似文献   

14.
有人把导语比作消息的“眼睛”,它是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概括新闻的主要事实,吸引读者往下看的作用。重视新闻导语写作,成为中外记者的共识。他山之五,可以攻玉。西方记者精心制作新闻导语,有不少可取之处,值得我们借鉴。出于新闻竞争的需要,西方记者有较强的读者观念,在导请写作时注意读者兴趣,消息一开头就回答读者急于知道的问题。美国新闻学者麦克道格尔认为,“选择导语,是新闻写作首先的和最重要的一步。”英国的新闻学家赫伯特·里德说,“新闻导请,是新闻的生命所在。”西方~些新闻学者强调,一名新记者在写作一条…  相似文献   

15.
两次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美联社特派记者雷尔迈·帕特·莫林,曾11次撕毁一篇特稿的导语,直到他相信自己写对了方才罢休。大量的新闻写作实践证明,就是学识渊博的名记者,也常常会为写好一条导语而绞尽脑汁。  相似文献   

16.
就形式而言:导语者,新闻(消息)的开头也。一般就是消息的第一段,如果为简讯则多是第一句话。当然,导语也可以有两个以上的段落,但多见于西方新闻,导语中又有“主导语”和“次导语”之类的称呼,便是由此而来。  相似文献   

17.
沂揖陈王王维达濒瑛马陆杨 第一期面向实际,反映实际,指导实际为培养新闻人才贡献力量笔谈打好基础着眼点在哪里按照新闻工作的规律培养学生一点希望从招聘编辑记者谈起论新闻漫谈新闻和新闻评论谈采访之道新闻采访学是一门独立的应用科学·新闻学讲座·一个被“遗漏”了的列宁思想 —列宁如何坚持“少宣传个人”的原则一张报纸是怎样诞生的传学浅谈什么是新闻陈名记者范长江是怎样采访的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徐中伟·新闻写作·新闻体裁杂议新闻评介.从“真”新闻说起原稿的题目就是《人》 —从高尔基的人物特写《列宁》说起西方新闻写作中的…  相似文献   

18.
如果说标题是新闻的“眼睛”,那么导语便是这“眼睛”里送出的第一层“秋波”,导语有无神采,决定着读者能否对你的新闻“一见钟情”。常说电影是遗憾的艺术。新闻,又何尝不是呢!干记者的人,谁心中没有几多遗憾!回头望望,我们写出的那一条条消息、通讯、特写的导语,有多少是经过苦心锤炼而独出心裁的,有多少是凑凑合合、得过且过而草草出场  相似文献   

19.
一条导语的好坏往往决定一篇消息的成败,新闻导语精采才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新闻介绍的是新鲜事物,甚至可能是读者完全陌生的事物,或者是远离读者日常生活体验的事物。要使群众接受较为陌生的信息或观念时,可以先提出一些受众较熟悉、易于接受的话题,如同投出一张“名片”,从而在心理上沟通双方,使受众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传播者的观点或信息,这便是“名片效应”。“名片效应”在现代新闻传播学的理论和实践中都已得到广泛的重视,反映在新闻写作中,西方新闻作品中很注意在导语中巧妙地“投递名片”,以吸引  相似文献   

20.
有西方记者指出:记者如果在导语写作中没有能力,那他就没有写作能力。任何一条导语都肩负着如何把主要新闻事实及其意义表达出来,如何吸引读者来阅读该篇新闻的双重任务。从新闻事实本身来说,导语应是所要报道事实中的最重要的亮点,是整篇新闻的一个卖点;对读者来说,导语应是激发读者阅读的一个兴奋点。在写作过程中,导语的写作时间通常占据整篇新闻构思与写作的三分之一到一半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