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康熙朝为代表的清代中前期蒙古政策是研究清代宗藩体制变革的重要对象,清代中前期蒙古政策的特点在于:它在继承中国封建王朝传统宗藩体制的基础上对内藩政策实行着“中国化”的变革,实行着封建王朝“天下观”下的“中国意识”的萌芽与发展。清代中前期通过强化清中央政权对蒙古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统一”而非“一统”,加强了蒙古各部同清中央政权统治下各民族的融合。清代中前期蒙古政策的历史贡献在于:它在封建王朝的统治下,基本上完成了对内藩的“统一工程”,在很大程度上将清朝“天下观”下的内藩、属国作了很好的“内、外”之厘定,为实行“中国”由传统儒家意识下的“天下”向近代意义上的国家之转变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并且完成了对蒙古等边陲区域的统一工作。  相似文献   

2.
中国封建社会在反复的由治到乱,再由乱到治的“怪圈”中螺旋式向前发展。研究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我国封建社会的某些朝代曾出现过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局面,它们被称为“治世”或“盛世”,如“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这些盛世局面大多出现于一个朝代的初期或前期。其出现的共同原因是:①根本原因是统治阶级认识到农民战争的威力,注意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使生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在一定时期内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②重要原因是当朝帝王有着良好的个人政治…  相似文献   

3.
清代榷关是明代钞关的继承和发展.清代前期,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商路的延伸、长途贸易的发展,为清代榷关的重建和发展提供了最重要的历史前提,而清初财政的困难则成为清代榷关重建的契机.清代榷关在康乾盛世下得到发展,其分布也与全国性经济布局的变化相一致.至清代中期,榷关税成为国家赖以维持的重要财源之一.根据区域经济大宗商品流通的特点而设立榷关,课以关税,是中国在分散的小生产基础上征收商品税的一种财政制度的创新.它既为封建王朝开辟了新的税源,也反映了明清时代区域经济间商品交换不断扩大和繁荣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漫画说明:图①:清代初年,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厉行海禁,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无许片帆入海”,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图②:清代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与世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相似文献   

5.
李瑞 《文教资料》2013,(23):54-56,65
近代,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闭关锁国的中国被强行打开了国门.西方的科学技术、生活方式、价值观大量输入并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了深刻的反思.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洋务运动,从新文化运动到21世纪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科学发展观,无不反映出中国对科技落后根源的探索.中国落后的根源是什么?中国何时开始衰落?本文尝试从文化的角度对中国落后的原因进行探讨.提出中国近代衰落及科技发展落后是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科技发展仅在制度上完善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在文化上进行改良,与制度建设并举才能扭转科技落后的现状,加快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历史上,唐朝前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在当时的世界范围达到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度,史称“大唐盛世”.纵观“大唐盛世”的前因后果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我们不难发现其对当代社会的借鉴意义.本文认为“大唐盛世”中表现较为突出的:实行民主政治,法制高于人治,乡向选拔人才,注重官吏康政,誊顾百姓民生,鼓励商业发展等几个方面尤其值得现实社会的借鉴、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唐朝前期(公元618年—714年)社会秩序安定,生产不断发展,先是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安定局面.后又呈现了“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隋末农民战争打击了地主阶级,迫使统治者部分的调整生产关系,为唐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8.
1662—1796年的134年间,我国处于康熙、雍正、乾隆三个皇帝统治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封建经济继续发展,人们称之为“康乾盛世”。如果联系世界历史,应该看到“康乾盛世”已经处于封建社会末期,是封建社会即将灭亡的回光返照时期,这时的中国远远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17、18世纪,世界发展的潮流是什么?而康熙、雍正、乾隆做了哪些事情?这是我们评价所谓的“康乾盛世”必须了解的。  相似文献   

9.
现行中学历史教材内容多、范围广,许多学生对众多的历史知识难以记住,为此,笔者在这里简单介绍几种记忆历史知识的方法。 一、理解记忆法 1.关键解难法。关键解难法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解决难点问题的理解记忆方法。如分析唐朝前期经济繁荣原因这一难点问题时,教师应重点突出“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内容,抓住唐朝前期时间限定的范围这个关键,使学生知道唐朝前期包括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时期所实施的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是唐朝前期经济  相似文献   

10.
唐前期的改革与兴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前期统治确立的民本思想以及“以治国”的思想,造就了选贤任能,从谏如流,君臣共商国是开明风气。“唐承隋制”并加以改革发展,调整了阶级矛盾和等级关系,确保了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团结,和亲,德化,互市,羁縻等民族政策,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联系,出现了“四夷俱服”的局面,对外的友好开放,使“九夷重泽,相望于道”。唐前期的一系列改革,成就了唐初百余年的盛世,也奠定了唐代近三百年的基业,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具有积极意义和深远影响的时期。  相似文献   

11.
清代前期矿业政策在开与禁之间几经调整,但矿产开发的区域性一直存在,滇、黔、川、湘、桂、粤等矿产大省均于矿政开禁之前获准开矿,绝大部分位于边疆地区.这种矿业格局的形成,除了受制于矿产资源分布和采冶技术之外,国家“开边禁内”思想成为矿业开发的政策导向,笔者称之为边疆战略,亦左右着清代的矿业格局,而这种矿业布局对清代矿业发展和边疆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清中期“山左”名贤卢见曾诗歌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清初“山左”诗歌的承继者,卢见曾论诗反对门户之见,主张抒写自己的“性情遭际”,把传达人的性情作为诗歌创作的极致,在清中前期诗坛别具一格;其诗基本内容是写官宦生涯的迎来送往、和贺赠答,以及触物伤怀、故土之思、友朋之爱、风土人情和“康乾盛世”的良辰美景。情感真挚,诗风多样而有意境;其诗学主张和诗歌创作所体现的特点,具有对清代中前期诗歌创作总结和鼎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唐前期统治者确立的民本思想以及“以文治国”的思想,造就了选贤任能,从谏如流,君臣共商国是的开明风气。“唐承隋制”并加以改革发展,调整了阶级矛盾和等级关系,确保了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团结、和亲、德化、互市、羁縻等民族政策,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联系,出现了“四夷俱服”的局面。对外的友好开放,使“九夷重泽,相望于道”。唐前期的一系列改革,成就了唐初百余年的盛世,也奠定了唐代近三百年的基业,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具有积极意义和深远影响的时期。  相似文献   

14.
关于清代文学的分期,此前有种种认识.根据文学发展实际,清代文学史可分为清前期、清中期、清后期三个历史阶段.清前期包括顺治、康熙、雍正三朝,清中期包括乾隆、嘉庆两朝,清后期包括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五朝.其中,清前期又可分顺治时期的遗民文学和康雍时期的新清民文学.清中期文学具有文章、知识、反思、感伤四方面特点,呈现出隐藏了哀音的盛世气象.清后期文学在传统文学延续的基础上呈现出向现代文学转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1662—1796年的134年间,我国处于康熙、雍正、乾隆三个皇帝统治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封建经济继续发展.人们称之为“康乾盛世”,如果联系世界历史.应该看到“康乾盛世”已经处于封建社会末期,是封建社会即将灭亡的回光返照时期,这时的中国远远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  相似文献   

16.
简论清代前期的外商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清代前期的对外贸易政策一直被称为是闭关政策, 而外商政策作为对外贸易政策的一部分却体现了清朝对外商的友好与开放。从清代管理外商的机构、优待政策、具体管理等方面看, 说明清代已形成自己系统的外商管理政策。这种政策与一口通商形成互补, 有力地推动了清代前期对外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试论明清闭关政策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明清时期实行海禁闭关,是造成我国长达几百年贫穷落后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回顾这一政策的起因和经过,总结这个沉痛的历史教训,对干加深我们对今天实行开放、改革的重要性的认识,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一、明清闭关政策的由来和发展明清时期,中外关系发生逆转.中国从世界先进的行列跌落下来,变成经济发展缓慢的落后国家.中国不是一个从来就落后的国家,曾经强盛了十几个世纪,在封建社会的早期和中期,曾经发展到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有许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成就.中国早在秦汉时期就开始对外贸易.据文献记载,汉武帝时就与欧洲的罗马(当时称大秦)有海上往来.广州是对外贸易的中心,自唐以来设“市舶司”,管理海上贸易事宜.我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曾经远销海外,独享盛誉.中国在宋元以前,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但是,进入明清.特别是进入清代以后,开始明显落后.落后就得挨打,受人侵略.从明中叶以后,中外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一)明朝的海禁政策.有明一代,除了个别时期实行对外贸易开放政策外,绝大部分时间实行海禁政策.  相似文献   

18.
透析盛世     
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出现过不少盛世。封建社会的所谓盛世,一般是指国家因统治者注意调整统治政策而出现,并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稳定、国力强大、文化昌盛的局面。尽管,任何盛世从根本上讲仰赖于劳动大众的辛勤劳作,但不容置疑的是,从封建盛世的角度看,统治者根据当时形势制定实施的制度、方针、政策在某种意义上也对“盛世”起着决定作用。无疑,了解盛世致盛曲折而丰富的经验,能够给我们许多历史启迪。中国的封建盛世,最具代表性者有三:第一个是西汉盛世,这个盛世是否包括“昭宣中兴”时期(即昭帝和宣帝在…  相似文献   

19.
面对中国贫穷、落后的现状,人们在痛苦地思索中努力寻求兴国之道。有的提出“经济兴国”,认为中国的问题在于经济落后,没有钱寸步难行;有的提出“科技兴国”,认为我国生产力落后的一个根本原因是科技落后,而世界经济的竞争在本质上是科技的竞争,因而科技是兴国之道。但是,笔者却力主“教育兴国”。因为经济的振兴必须依靠科技,而科技的振兴必须依靠教育,所以,教育才是兴国之本。“从根本上说,科技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唐太宗是我国古代地主阶级杰出的政治家。他统治时期出现的“贞观之治”使国家从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这是我国历史上继西汉前期之后出现的第二个盛世局面。唐朝因此而成为中国历史上又一个黄金时代,唐太宗也与唐朝盛世辉煌同时名垂青史。隋唐历史,特别是唐朝前期的历史一直是中国古代史的重点,也是高考命题的重中之重。在以往的高考试题中,选择题、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三大题型都有,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内容等都曾涉及,就占分比例来说,只要有主观题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