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缘起“假的”事件 前不久我上了一节《写出人物个性》的作文指导课。为了让学生少走弯路,在学生习作之前,采用病文示错和范文纠正的方法,让学生在评议与比较中明确写作要求:肖像描写不求面面俱到,力求突出人物的特点、性格;语言描写要做到什么人说什么话;动作描写要细致、传神,避免概述化;心理描写要形象化。最后设置练笔环节“我写你猜”,即运用一种或多种描写方法写班里的一位同学,写后大家猜。  相似文献   

2.
一一 《红领巾》2010,(6):34-37
说起心理描写,这可是学生作文的老大难,常有老师在作文批语中写上“人物心理描写不足”或“再加一段心理活动的描写就更好了”。学生也常常很郁闷:“我真的不会写心理啊!”  相似文献   

3.
描写,是文章的基本表达方式之一。不少学生绘景粗枝大叶,写人缺血少肉,记事三言两语。一句话,写不具体,写不生动。如何帮助学生突破描写的难关?我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一、与“叙述”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描写”  相似文献   

4.
怎样才能有效地帮助这部分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呢?我尝试着以“细节描写”为突破口,带领学生赏读细节描写,练习细节描写、评价细节描写,使学生逐步摸索到了细节描写的技巧,掌握了把重点段写具体、写生动的方法。而我也从教学实践中渐渐感受到:细节描写,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基本功,只有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学生才能真正做到会写作文,写好作文。  相似文献   

5.
描写,是文章的基本表达方式之一。所谓描写,是“指作者对人物、事件和环境的具体描绘和刻画。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等。”(《辞海·文字分册》)在作文中,学生不会描写者大有人在。不少学生绘景粗枝大叶,写人缺血少肉,记事三言两语。一句话,写不具体,写不生动。如何帮助学生突破描写的难关?我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一、与“叙述”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描写”叙述和描写都是对事物发展变化的文字再现。但叙述再现的是粗略的过程,而描写再现的则是具体的细节。例如:“太阳升起来了。”———…  相似文献   

6.
“言为心声”。在小学生记叙文中,语言描写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对话描写又是语言描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指导学生写好人物的对话,是写好记叙文的一项重要训练。笔者在多年实践中总结了以下“五法”:  相似文献   

7.
一.以“读”促“写”,激发习作兴趣。1.通过“读”,指导“看”,教给观察方法。《可爱的中国》是一篇以写具体为训练目标的教材,其中对“草”的描写具体、生动、活泼。如“浪花翠绿翠绿的,绿得发光,绿得鲜亮,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读这段话时,我抓住三个方面———①作者对“草”的观察顺序是什么?②这段话中心是描写草的什么形态?③划出句中“静”的描写句和“动”的描写句,找出中心词———指导学生边读边观察“录像”,让学生从“读”中看“实”,从“实”中见“读”。学生在仔细品读时,对作者那种细致…  相似文献   

8.
<正>五年级下册《刷子李》是一篇小说,精彩的活动场景、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丰满的人物形象深深地吸引着学生。本文所在的单元语文要素是“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初步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具体地表现一个人的特点”。本课的教学价值可定位为:引导学生将《人物描写一组》中学会的写人方法,在阅读《刷子李》时再次巩固,习得新的写人策略,在仿写中运用并形成能力。  相似文献   

9.
让学生学会对人物的“立体描写”金利中所谓人物的“立体描写”,就是要在交待人物“在做什么”之前,充分考虑人物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他应该“怎样去做”。通过写“怎样做”回答出“为什么这样做”,从而达到全方位地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目的。让学生学会这种描写方法对...  相似文献   

10.
一、习作内容、要求及难点分析第九册“基础训练4”的作文训练是:写自己参加过的或看到的一个场面,把主要人物和活动写具体。这次习作,从内容上看,有两点要求:一是写自己参加过的或看到的场面;二是只能写一个场面。从表达看,也有两点要求:一是写清活动的经过;二是把主要人物和活动写具体。上述要求,难点是“场面”概念的理解和“把主要人物和活动写具体”。场面概念理解是否透彻决定了选材的广度。学生生活中虽不缺乏场面,但对“场面”缺乏准确全面的理解,因而形成选材上的难点。“把主要人物和活动写具体”决定了要确定主要人物,掌握描写人物和活动的方法。但学生在叙述中往往不能确定“主要”和“次要”,不能掌握描写主要人物和活动的方法,因此形成写作上的难点。  相似文献   

11.
《海上日出》是一篇看图学文课文,侧重对景物的观察与描写。作者重点观察和描写的是“海上日出的全过程”和“在有云情况下的海上日出”。写“海上日出的全过程”时,突出其“变化快”和“太阳光的强烈”;写“在有云情况下的海上日出”时,作者分两层来写,一是云薄时的日出,二是云厚时的日出。作者在描绘海上日出的不同景观时,用词准确、生动、形象,教师可以让学生从这些描写性的词中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陶冶学生情趣。  相似文献   

12.
照例子写句子,是低中年级句子训练的一种形式。对高年级的遣词造句来说,它是一种过渡性练习。采用此形式之关键是选择适当的例句,以便学生进行仿写练习。仿写句子常分为“半仿写”和“全仿写”两种类型。在目前的命题考试中,这两种形式都是常见的,但在运用上有得有失。试举两例对比分析如下:例1:浪花跑去又跑来,像一群淘气的娃娃。(第二册《浪花》)夜晚的星空像。此例对一年级小学生来说是不适合的。命题人可能想引导学生仿写比喻句,但这里不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还运用了描写人的词语“跑去又跑来”、“淘气”来描写“浪花”,即拟人修辞…  相似文献   

13.
六年制语文11册《小英雄雨来》,讲的是雨来为掩护革命干部,和日寇英勇斗争的故事,歌颂了根据地儿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优秀品质。文中,作者四次写到“书”:第一次写雨来“向妈妈要了一块红布,包了个书皮”;第二次,写雨来跟老师学习识字课本中的“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第三次写雨来认真读书,“趴在炕上念他那红布包着的识字课本”;第四次写雨来“鼻子流着血。一滴一滴的血滴下来,溅在课本那几行字上……”当学生根据课后思考题进行自学、讨论,基本理解课文大意后,我们引导学生对作者为什么四次写“书”展开讨论、分析:四次“书”的描写各表示什么意思?(重点理解第四次“书”的描写。一是前后照应,第四次描写是前  相似文献   

14.
第一部曲同学批新课标在写作方面要求学生“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因此,我在学生作文交上来后先进行初审,即审视书写情况和字数是否达标。书写不认真者重抄,字数不达标者补写。之后分发给学生批注,即写批语。学生批注时,我要求拿到同学的作文后,只批注不修改。怎样批注呢?如在一篇叙事的作文里,如果缺少了必要的环境描写,就可在相应位置批注“缺少环境描写”或“此处应加上环境描写”等字样。又如在一篇写人的文章里,根据需要,应有人物的外貌描写或心理描写等,…  相似文献   

15.
怎样指导学生把文章写具体呢?结合阅读教学让学生掌握某些写具体的方法,是很有必要的。一、白描法所谓白描,就是用朴实无华的文字来叙述描写,而不是靠形容、比喻之类的手法,修饰、渲染。象《饲养员赵大叔》中写赵大叔特别优待母马“金皇后”,就写“让它单独  相似文献   

16.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在《班主任工作漫谈》中主张,让犯错误的学生写一份犯错误时的心理活动“说明书”,鼓励学生“使用心理描写的表达方法”,“深入到自己的内心深处”。学生通过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进行自我教育。此种方法被我“拿来”用在了班级学生管理上。一天早读课,我迟到了  相似文献   

17.
小学生以写简单记叙文为训练重点。写记叙文往往离不开描写景物。怎样指导学生描写景物呢?当然方法很多,凭借课文指导学生写景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在学习课文《草原》时,我作了以下的写景指导: 一、写景要仔细观察老舍先生的《草原》描绘了内蒙大草原的美丽景色。由于作者观察入微,文章活泼感人。写出了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受,让你觉得亲临那“碧绿的草原”,呼吸那“清鲜的空气”,欣赏那“柔美的线条”,采摘那“白色的大花”  相似文献   

18.
董爱平 《现代语文》2014,(1):144-145
学生记叙文的写作留给笔者的印象始终是“不会写”、“写不好”;流水账式的行文,只有“告诉(要表达什么情感)”而没有“感受”。为此也想尽了办法,诸如“描写让你的作文生动起来”、“如何塑造人物形象”、“打造记叙文的真情实感”等一节又一节的专题讲座接踵而来。于老师而言,身心俱疲,可效果却是差强人意;于学生而言,不是方法不会,而是始终无从下手,  相似文献   

19.
“写具体”是小学生作文训练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在观察、思维、语言表达能力诸方面比较薄弱,他们对要写的事物常常是“看而不细”、“识而不准”,写出来的作文对事物只有笼统的记叙,而缺乏具体的描写或叙述,因此,指导学生把作文写具体,是作文训练的头等大事。我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了一种指导学生把作文写具体的方法——抓常规训练。常规训练的内容是“每日一摘抄,每日一记录,每日一说写”;所  相似文献   

20.
小学生在描写人物外貌时往往手法单一,致使千人一面,脸谱化。写老年人总是“两鬓斑白,戴着一副老花眼镜”;写年轻力壮的人则是“紫铜色的脸上有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写小孩就是“圆圆的脸蛋上有一对小酒窝”。这除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善于观察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生读了许多文章,但是不知道把不同文章中的人物肖像描写加以分析,以他人的一些手法,作为自己写作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