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红楼梦》被称为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也是中国古典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的杰作之一,《红字》被视为美国第一部象征主义小说,这两部作品都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借助文学意象来表达作者想要表达的某种情感和观念。本文以象征为出发点,对这两部小说做了一个系统的平行比较研究,从主人公所佩戴的饰物,主要角色的名字和红色的象征意义的相似与不同之处进行了综合的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小说是在外国小说的影响下成长、发展起来的。鲁迅1921年翻译了俄罗斯作家契里珂夫的《省会》,并于同年发表了《故乡》。通过对这两篇小说细读与比较,可以清楚具体的作家在创作中不仅学习借鉴了域外作品,更保持了自己的独创性,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这对当下的创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两千多年前的《诗经·氓》与鲁迅的小说《伤逝》都是对爱情婚姻悲剧的吟唱。文章从这两部不同体裁的作品中探求出产生悲剧的相似背景——新旧道德的转型期,同时阐述了两部作品在艺术手法上的相同点。  相似文献   

4.
简·奥斯丁是19世纪英国著名女性作家之一,其作品在全世界范围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其中代表作《爱玛》被认为是奥斯丁六部小说中最为成功的作品。该小说描述了17世纪英国普通家庭的琐事,集美丽热情、聪明睿智、勇敢独立于一身的女性形象——爱玛。而"女性主义意识"是解读女性作品的钥匙,传递着女性深层的心灵意韵。本文主要从女性独有的视角解析小说《爱玛》中流露的女性主义意识,以唤醒广大女性的觉醒。  相似文献   

5.
《品花宝鉴》一向被人视为是部描写同性恋情的小说。可细加考察,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借着僭越性别的大胆人物构设表现的仍是传统的情爱模式。他在有意无意问谑仿了两种传统的爱情故事类型:一类是才子佳人式的情意缠绵;一类是风尘女子对落魄书生的情义双全。透过这一矛盾复杂的写作姿态,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情爱”的认识与表达。  相似文献   

6.
《鲁宾逊漂流记》和《摩尔·弗兰德斯》是笛福作品中的姐妹篇。两部作品的男女主人公处于资本主义上升阶段的历史背景下,为了追求财富所表现出的不同抗争史。本文从笛福的小说的特点及这两部作品中的男女主人公的经济个人主义、婚姻观以及对宗教的态度进行分析,从而更深刻地认识笛福小说的主旨。  相似文献   

7.
帕斯捷尔纳克是二十世纪著名的抒情诗人和小说家,由于在现代抒情诗歌和俄罗斯散文的传统领域所取得的显著成就,他在1958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他最著名的作品《日瓦戈医生》再现了二十世纪俄罗斯知识分子的精神力量和功勋,他们在悲剧性的经历中依然保持自我。今天,不仅在俄罗斯甚至在全世界这部小说已经成为被广泛阅读和研究的俄罗斯作品之一。本文的研究内容是小说《日瓦戈医生》中的森林和花园形象。  相似文献   

8.
忠义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的核心。忠义是《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两部小说的重要思想,但两部小说中的侧重点不同,《三国演义》侧重“义”,《水浒传》强调“忠”。“义”在《三国演义》和“忠”在《水浒传》中都具有复杂内涵,且两部小说中“忠”与“义”的思想倾向对形象塑造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
“新体验小说”在中国文坛一经问世就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预约死亡》是新体验小说中的一部具有重大影响的作品,作者毕淑敏因独特的生活和从医经验,在其小说创作过程中,大多围绕着死亡这个主题。本文针对“新体验小说”《预约死亡》中的人道主义以及与其相关内容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0.
《麦田里的守望者》不是一部意识流小说,但是受20世纪意识流文学的影响,作者塞林格在作品中使用诸如内心独白、自由联想、蒙太奇等经典的意识流技巧来展现主人公霍尔顿真实的内心世界。因此《麦田里的守望者》超越了一般的流浪汉小说,在小说主题的表现和人物性格的刻画方面有着创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的《丈夫》与金裕贞的《雷阵雨》是中韩两国三十年代有代表性的乡土小说,二者都是描写为摆脱生活贫困及丈夫授意的前提下"妻子"靠出卖肉体换取金钱的短篇小说。这两部作品中的农村女性主体意识缺失,被商品化及成为封建男权社会的牺牲品,同时通过对传统文明和现代社会的矛盾进行乡土反思挖掘这两部作品的内在联系及内涵。  相似文献   

12.
《林海雪原》是一部红色经典作品,《书剑恩仇录》是一部武侠小说。两部作品在传统小说的继承、主要人物的配置、英雄群体的塑造三个方面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共性。探究这一点以便对《林海雪原》文本作出合理的价值理性判断,旨在以此为切入点来探讨红色经典与通俗小说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13.
《喧嚣与骚动》是威廉·福克纳第一部成熟的作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填补了20世纪意识流小说创作中的某些空白,标志着美国意识流小说的正式崛起,进一步发展了乔伊斯和伍尔夫的艺术风格,对英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它在艺术手法方面主要采取了小说的叙述、意识流、“神话模式”等手法。  相似文献   

14.
《珍珠》是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一部具有寓言意义的小说,该短片寓言小说发表于1947年,其作品内涵丰富,可以从不同的层面加以解读。斯坦贝克作为美国20世纪著名的自然主义作家,同时也是一位超越时代的生态文学家,在他的众多部作品中都以社会底层人物为主人公,并且创造了"斯坦贝克式的英雄"形象,其小说造诣很高,将写实风格和幻想风格紧密地结合起来,对美国西部文学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并且每部小说中都蕴藏着生态文学思想,就寓言小说《珍珠》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思想,对现代人具有重要作用,本文试图从生态主义的角度去解读斯坦贝克的《珍珠》,从而促使人们深刻的思考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艾米莉·勃朗特在《呼啸山庄》中以独有的"三角苦恋"模式贯穿小说的主要内容,使小说的情节呈现出两条线索发展的模式,同时也揭示了主人公在爱与恨的关系中对于生与死的深深困惑,从而实现了《呼啸山庄》情爱模式的双层解读。  相似文献   

16.
《老人与海》与《活着》两部小说都是具有深刻生命内涵的优秀作品,有着重要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通过对两部作品中生命意识的分析,我们可以看见海明威和余华在对待生命和死亡时态度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小说的主人公圣地亚哥与富贵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都是乐观的态度,面对死亡时表现出了豁达的英雄精神,但是在具体的表现与存在方式却各不相同。本文将通过分析比较,对这两本小说中生命意识体现的异同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7.
《子夜》与《家》是中国新文学史上堪称双璧的两部重要作品。用比较研究方法对这两部作品的艺术特色加以分析很有价值。两部作品在艺术视角、艺术结构、艺术风格上的差异,颇具代表性地体现出30年代文坛的两种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18.
卡夫卡的许多作品都显示出其创作手法与中国元素的交融。本文以卡夫卡的两部作品《中国长城建造时》和《在流放地》为例,试图分析卡夫卡作品所含显性和隐性的中国元素。  相似文献   

19.
《变形记》与《生死疲劳》是"变形"母题特征很明显的两部小说。其呈现变形母题的方式很相似,作品中主人公都异化成动物,变形形象都具有人性与动物性相交织的特征,且在结构方式上都呈现出整体变形与细节真实的特征。但由于时代背景的不同,中西文化的差异,两部作品在主题阐释、风格面貌上更多的是呈现出差异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20.
莎士比亚的悲剧或喜剧作品都非常着迷于复仇的主题,其复仇主题已突破了古希腊复仇悲剧浓厚的命运神祗观,并呈现出了与时代特征相辉映的更为丰富的文化特征和文艺品质。以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哈姆雷特》这三部代表性的戏剧作品为例,分别从情爱的复仇、法庭的复仇和王族的复仇三个角度对莎士比亚戏剧复仇主题的法律伦理、复仇模式、戏剧美学和人物刻画等方面作一个比较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