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祖国干点实实在在的事情———第七次“中国现代化与中国留学生座谈会”侧记贺雪鸿为探讨留日学人如何在新时期下为祖国做贡献,中国驻日使馆教育处于1997年3月30日举办了第七次“中国现代化与中国留学生”座谈会,来自日本各地的留日学子代表二十多人及有关人士...  相似文献   

2.
中国留学溯源与分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巍 《神州学人》2001,(7):41-42
“留学”一词的来历汉语中的“留学”,据考证,应是从“留学生”一词演变而来。“留学生”一词源于唐代,为日本人所创造,沿用至今。唐朝时,中日文化交流十分频繁,日本政府多次派“遣唐使”研究和吸收中国的先进文化。但“遣唐使”是外交使节,停留时间有限,影响了对中国文化系统而深入的学习。所以,日本政府从第二次派“遣唐使”时起,同时派来了“留学生”或“还学生”。“留学生”在“遣唐使”返国时继续留在中国学习,“还学生”则和“遣唐使”同来同归,但以学习为主。由此可见,“留学生”的原义其实专指来中国学习的日本学生。…  相似文献   

3.
社会学的引进是近百年间留学生作用的结果。最先后社会学引进中国的是留学生、大量翻译、介绍和广泛传播社会学的主体是留学生;培养中国社会学人才的主体是留学生;把社会学理论付诸中国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留学生;留学生使社会学实现了中国化,并走上了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4.
从1979年至1997年的近二十年间,我国大陆去外国的留学生总数在三十万人左右。去外国“留学”是好事还是坏事?从整体上看,留学生对中国起了何种作用?今后应对留学生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徐州师范大学的周棉先生,积十年之功,“以留学生与中国的现代化为中心”,...  相似文献   

5.
书摘     
“中国留学生之父” “留学生”一词归根溯源还是日本人的发明创造。汉唐灿烂繁盛的中华文化不但吸引了来自日本的“遣唐使”,而且还有许多“留学生”、“还学生”到中国留后学习,但中国自己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有自觉的留学运动却是近代以后的事了。令人感叹的是,中国近代留学的开端,竟是得益于当时马礼逊学堂的美国老师赛缪尔·勃朗先生的因病归国。 “1846年冬,勃朗先生回国。去之前四月,先生……谓对于本校,感情甚深。此次归国,极愿携三五旧徒同赴新大陆,俾受完全之教育。诸先中如有愿意同行者,可即起立……予首先起…  相似文献   

6.
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是中国语言学的现代化转型期。留学生是这一时期中国语言学逐步走向科学化、系统化、社会化的现代化历程的主体运作力量。1.留学生是中国语文现代化运动的启动者和主导者,以留学生为主导的语文现代化运动,从文化体系的宏观角度而言,是中国社会文化现代化转型的生成点;从语言学的内在发展而言,它使中国语言学研究的本体范围得以拓展,为中国语言学的现代化、科学化提供了有利于转型发展的温床。2留学生根据汉语实际,参照西方语言学的体系构架,创建了汉语语法学等新学科,为完善中国语言学的体系建构作出了重大努力,是对中国现代语言学新学科进行系统科学构筑的开创者。3留学生的开创性工作.使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等中国传统语言学在研究方法、内容、目的等方面都有了根本性的突破,从而完成了由古典到现代的转型,留学生是使中国传统语言学走上现代化更新的主要承负者。  相似文献   

7.
“留学生”的由来“留学生”这个词是由日本创造的。唐王朝时,日本政府为了吸取中国的先进文化,曾多次派遣唐使来中国。遣唐使因为是外交使节,不能在中国久留,所以日本政府从第二次派遣唐使时,同时派遣“留学生”和“还学生”。所谓“留学生”,是当遣唐使回国后,仍...  相似文献   

8.
试论中国传统哲学对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几点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认为,我国在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可以从中国传统哲学得到以下几点重要启示:即教育现代化的终极理想在于“立国”、“化民”;教育现代化的根本任务仍是“立德”、“树人”;而“刚健中和”的发展道路则是中国教育现代化走向成功的必由途径。同时本确信,我国的教育现代化一旦扎根于传统哲学的沃土之中,必将获得取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其未来的发展前景也会变得愈加明朗和清晰。  相似文献   

9.
徐州师范大学“留学生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 :欣闻全国“留学生与中国的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古都彭城召开 ,特写信表示祝贺 !中国的留学运动 ,是我国现代化过程中必然产物。早在一百五十年前 ,著名的先进思想家魏源就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 ,由此引发了一场改变中国面貌的洋务运动 ,留学热潮正是这场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后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 ,留学运动不断展现新的内容。研究百余年来的中国历史就可发现 :广大留学生对于中西方学术交流 ,特别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改造和建设现代化的中国起了重要的作用。我国今天在政…  相似文献   

10.
不务正业     
77名中国留学生被加拿大驱逐,只因“不务正业”:中国留学生“不务正业”的问题已引起移民部高度关注,陆续有中国留学生被移民部发现已不在学校就读而遭取消学生签证。根据移民部统计,去年总共有77名中国留学生签证被取消,全年各国留学生签证被取消人数达到492人,中国留学生列在“榜首”。  相似文献   

11.
三言两语     
《神州学人》2003,(9):34-34
关于“留学”,关于“留学生”,关于“中国留学”,关于“中国留学生”,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依然是人们热衷的话题。  相似文献   

12.
建国以后毛泽东领导全党面对经济文化极端落后的农业大国,就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行了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形成了系统的经济现代化思想。他强调中国的现代化是走自己道路的现代化,是以发展生产力为现实基础的现代化。提出了对现代化建设的体制模式——探索的“新经济政策”,实现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途径——走“中国工业化的道路”,实现中国现代化战略步骤——提出“两步走”的战略设想。  相似文献   

13.
“留学生”一词系外来词,由日本人发明。早在我国唐代,由于国力强盛,文化、科技发展很快,东边的日本政府就多次派遣唐使来中国,由于遣唐使是外交使节,不能在中国呆很久,所以日本政府第二次派遣唐使来中国时,还派遣了“留学生”和“还学生”。所谓“留学生”,是当遣唐使回国以后,仍然留在中国学习的学生;而“还学生”则是指在遣唐使回国时随之一起回国的学生。后来,“留学生”这个词就一直沿用下来,现在凡留居外国学习的学生,都称作“留学生”。何为“留学生”?@张胜年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人的眼中,留学生是个说不尽的话题,有“海龟(归)”,也有“海带(待)”,有受人景仰的“留X学者”,也有被人耻笑的“克莱登大学”学生。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时下或许是中国学生踏出国门最多、足迹最广的时期,而在国外大学的校长心目中,中国留学生到底如何?  相似文献   

15.
“留学生与近代中国研究”课题,抓住了留学生与一百多年来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关系问题,极有意义。“在方法上,先从史料做起,也切实可行”,《辞典》是留学生问题研究领域起步最早的史料性作品,是一部留学生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关系的工具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6.
在“一带一路”建设和教育国际化深度推进的新时代背景下,在华留学生既是中国故事的承载者,也是中国故事的传播者。要提升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德育实效,需要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全覆盖,依托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等路径,在专业课和通识课中,把中国故事融入案例教学、案例讨论、课堂演示、课程论文、专业实践之中,并开展实地考察、专题活动和任务体验等贴近留学生生活的社会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扩大,国外留学生为祖国腾飞做贡献的热情日益高涨。为了配合国内今年改革开放的重点,中国驻日本国使馆教育处召开了“中国现代化与中国留学生”座谈会、法律、金融、经济、管理等学科的留学人员20多人参加了座谈会。会上,大学畅谈国内形势,共商如何更好地为国做贡献。现刊登日本《中国留学生》报记者集体采写的座谈会侧记,以供各国留学生及读者探讨。  相似文献   

18.
新书推介     
《海归时代》全方位扫描海归群体中央编译出版社“海归”一词目前似乎比“留学生”更热,其背后有着中国综合国力大幅增强所带来的国际地位变化及随之产生的巨大的个人发展空间。从某种意义上说,留学生运动的热与冷就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晴雨表。  相似文献   

19.
佚名 《课外阅读》2010,(8):20-21
在耶鲁学院“名人堂”前,我们拦访了一名大二女生。在我们用英语询问这位东方面孔的女生是否是“中国人”时,她坚定地点头,然后在我的采访本上写下姓名,一笔漂亮的繁体汉字,说:“我来自台湾,我是福建人。”小苏说,几乎所有中国留学生都能博耶鲁教授们的喜爱。在耶鲁独一无二的“教授治校”体制下,中国留学生的日子显然过得骄傲而惬意。  相似文献   

20.
硬币的尊严     
大学的校园里,并肩走着两个人:一个中国大学生,一个外国留学生。中国学生已经大四了,学国际经贸的,他很想走出国门看一看;外国留学生热爱中国悠久的文化,他到中国来学习汉语。两人经常一起聊天,一个为了练习口语,一个为了多打听国外留学的消息。一天,两人又在校园的大道上边走边谈,中国学生又问了许多关于出国留学的事,外国留学生也仍旧细心地回答,最后,外国留学生问道:“你出国之后还想回来吗?”“你觉得呢?”中国学生反问道。“多数留学生出去以后,只要有机会,他们都是不愿意回来的。除非他们实在是混不下去了。”外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