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课程的“语文味儿”,是学生言语实践活动的本味,是学生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要体现出“语文味儿”,就要注重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这是语文课程能够体现“语文味儿”的根本出路。这条路应该分三步来走。第一步,设计语文教学目标,要以语文课程的学科立场为出发点,以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的发展为重点。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学目标不能偏离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例如:《孔雀,八哥,母鸡》这篇课文,其教学目标的设计就应该如下:学生(行为主体)自读课文后(行为情景)找出(行为动词)孔雀,八哥,母鸡想搬进这…  相似文献   

2.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学科属于工具性学科,语言文字是工具性的具体体现.学生只有在扎实的训练过程中才能获得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我认为要把语文文字的训练真正落到实处,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辩证关系.A教师的训练程序为:一、“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的关系在教学一篇课文或一个语段时,既要让学生掌握“言语内容”(课文所负载的思想内容),又要让学生掌握“言语形式”(语言运用的方法和技巧).在处理“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之间的关系时,教学的着力点应该放在什么地方呢?请看A、B两位教师在教学《再见了,亲人》第一段时各自设计的训练程序:  相似文献   

3.
一、确立语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1.言语。一个人的语文素质实质就是指其运用语言、表达交际的能力。因此“言语”应摆在语文素质教育的第一位。现在,新教材增添了大量的贴近学生生活、时代气息浓郁、文质兼美的文章,这为我们进行“言语”教学提供了充分的便利条件。因此,引导学生涵咏、品味、鉴赏、学习这些经典语言,应该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4.
现代语文教育百年来先后发生了三次重心位移:20世纪前半叶,从文言文教学向白话文教学运动;20世纪后半叶,从语言教学向言语教学运动;21世纪初,从言语学科中心教学迈向言语生命智慧教育.言语生命智慧教育需要超越学科中心本位,致力于打通“语言、世界(自然、社会、人文)与人的生命活动”的内在关联,在大开放、大综合和全程互动的真实言语情境中培育学生的生命智慧,真正体现全面育人的教育观,这将会是语文教育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要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意味着语文课程应体现教师的人文关怀,体现对学生文化个性的尊重,把人文精神的养成作为课程目标的一种课程价值取向.在教学中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到语文学习中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职业高中(以下简称“职高”)语文究竟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内容,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选择.职高语文学科的教学,书本知识要教,社会知识和生活知识更要教.因此,在职高语文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应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多引入生活案例,不管是在精讲课文的课堂上,还是在口语交际课和作品欣赏课上,都应该尽可能引入生活中的一些例子,结合具体实际来让学生理解,从而让学生在以后生活中能做到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6.
阅读教学应该从阅读本位向表达本位突围,从传统"教课文"向"教语文"转变,引导学生在品味、发掘语言中感悟言语形式,解开言语表达的密码。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语言进行辨析比照、吟诵咀嚼、联想模仿等,让学生在解开言语表达密码的基础上,促进语言表达能力的飞跃。  相似文献   

7.
听、说、读、写是一种技能 ,“凡是技能 ,唯有在实践中才能练就。”(叶圣陶语 )学法实验教材以掌握运用学法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为桥梁 ,沟通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联系 ,沟通了语文教学同社会生活的联系 ,从而引导学生通过言语交际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使言语活动产生社会作用 ,不断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 ,极大程度地发挥了语文活动课“实践性”的特征。一、以“言语交际训练”为手段 ,强化语文的交际功能语文活动课要突出“语文”特点 ,就需要抓住“言语交际”这一重点 ,在活动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言语兴趣、能力和习惯 ,使学生掌握并运…  相似文献   

8.
一语文,承载着太多的“使命”: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言语能力、丰富精神世界、传承民族文化……由此,语文教学千头万绪,模糊一片,甚至失却了纯真的“语文味”!我以为“大道至简”,语文教学必须返璞归真,体现一种“简约之美”,正所谓“简筒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语文教学,应该给予每个孩子快乐与进步,让他们享受童年。简单地说,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越学越聪明!换言之,语文教学就是要着力发展学生的  相似文献   

9.
美国教育家华特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一句话充分显示了语文教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因此,语文课应该是最贴近学生生活、最具有使用价值、最丰富多彩的课.教师运用多媒体可以把生活的“活水”引入课堂,为学生创设语文活动实践的机会,把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外,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10.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因此,语文教学应该让教学的内容向社会延伸,让社会生活进入语文教学的课堂,让语文教学散发生活的气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努力寻求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在大量“活”的情境中学语文、学“活”的语文。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高职学生语文知识蓄积不厚、专业学习后劲不足的实际,提出高职语文教学在教学内容的定位上,要努力使静态的语文知识迁移成为动态的言语技能,进而使学生形成言语能力;要回归自然状态的文本阅读,培养学生的创新阅读意识;进行贴近社会生活的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实际言语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2.
“口语交际”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口语交际教学首先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优化交际情境,在情境中激发兴趣和需求,凸现交际作用;其次,要增强“交际角色”的意识,促进互动交流,思“角色”所思,想“角色”所想,说“角色”所说,学生的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才能有效地得到锻炼、发展;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典型个例的启示作用,体现语言提炼的过程,促进学生语言的规范和提升.  相似文献   

13.
一、错误与错位的小说教学内容1“.泛语文”:错误的小说教学内容。新课标主张语文教学要打破学科本位,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要与社会实践相联系。这是对传统语文教学观念的一次重要突破。但是在当前的小说教学中,这一主张却被误解,走向了“泛语文”的极端。如某教师执教《  相似文献   

14.
“本位表述”是指立足于语文课程知识本位基础上的对语文课堂结构的一种言语表达和叙述形式。 “本位”是对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进行叩问,即询问教什么的问题。语文作为一门课程,具有不可替代性,语文知识包括语言学知识、文字学知识、文章学知识、文艺学知识等为对象的本位知识。语文课堂教学要站在语文的本来位置展开教学。  相似文献   

15.
潘新和教授在《语文:表现与存在》一书中提出了对语文教学本位的思考:以"言语生命"作为语文教育的核心概念。关注文本的语言表达形式,关注学生的言语实践,这才是回归本位的阅读教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不同于生活中的阅读,在语文课上,阅读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提高学生言语表现素养、写作素养的手段与过程。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共性与个性需求,可以把人文教育、人性教育更好地体现在课堂上,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加强学生的个性修养。要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注重学生的精神成长,使语文教学充满“人情味”。  相似文献   

17.
犤设计理念犦1.凭借教材,让作文走进生活。《新课标》要求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本节作文设计,凭借教材(人教版五年制语文第六册积累·运用四)中的《学写书信》,灵活处理并精心设计与山区“希望小学”进行“手拉手”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实践中懂得《学写书信》的目的是为了自我表达,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提高书面写作能力。2.活用教材,畅写真实的生活。作文教学要努力体现作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习作教育资源,让学生融入社会,…  相似文献   

18.
“表达本位”吸收了“言语交际学”“语用学”“言语教学论”等理论,基本形成自己对语文教学的独特教学体系,与《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描述相吻合。同时,“表达本位”更立足人的层面,把儿童的阅读与写作变为“我”与“你”的对话,以独立言语人格为培养取向的语文教育。现将“表达本位”教学取向交给读者审读,期待更多关注的声音。  相似文献   

19.
语文的本真教学应该是简朴的,是充满语文味的,要运用各种手段引导学生全方位地接触言语,用心灵感知言语.那么,面对纷繁的“创新课堂”,教师该如何追求语文教学的本真,使语文课堂教学不偏离“轨道”而达到有效或高效呢?现以《特殊的葬礼》一课为例,谈谈自己的点滴见解.  相似文献   

20.
周兵 《语文天地》2014,(30):3-4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应该搭建有效的言语实践平台。这种平台的创设要以学生为本位,以已有知识和能力为基础,遵循言语实践规律。一、凸显语文本质,着力语言运用1.聚焦表达,在悟读中体验小学语文包含有小说、寓言、神话、说理文、说明文、状物及抒情散文,涉猎面广,覆盖面大。教材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