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也谈"三远"     
刘勇 《巢湖学院学报》2006,8(5):112-114
中国传统山水画作为平面成像的视觉艺术,与西方绘画一样也依据和应用透视学原理,关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透视理论,后人讨论最多的是宋代郭熙《林泉高致》中提出的“三远法,”即高远、深远和平远。三远法,实则是宋代以后山水画创作兴盛,画家们在实践中发挥到淋漓尽致地步的“移动观景”“以大观小”等观察方法的系统化、理论化总结。  相似文献   

2.
郭熙的《林泉高致》是中国绘画美学理论的重要著作。“夺其造化”,是其美学思想核心。郭熙强调了创造是中国山水画艺术的生命活力;创作主体必须直接审美观照自然山水;艺术家必须善于营造一个兴奋适意的创作心态;“三远”论表明了中国山水画艺术走向了更加成熟。  相似文献   

3.
"三远法"——即"高远"、"深远"、"平远"是由北宋郭思编纂的《林泉高致》记录其父郭熙之言,首论中国山水画"三远法"。"三远法"的提出在当时传统绘画技法风靡的大背景下无疑是中国山水画创作理论的一大突破和创新。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山水画几乎无一例外都会表现出一种"远"在其中,或是景之远,或是思之远。"远"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以郭熙《林泉高致》中提出的"三远"为例,结合"三远"带给人的视觉心理上的感受来阐释"远"与中国美学内涵的关联,以此为突破口来解释中国山水画之所以"远"的缘由所在。  相似文献   

5.
张海生 《文教资料》2011,(11):103-105
郭熙在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起很大的作用,是一位有代表性的画家。他的《林泉高致》一书系统地阐述了山水画创作的理论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林泉高致》的出现标志着山水画理论已进入成熟阶段,对于今天的山水画创作与研究仍然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6.
“远”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理论的重要审美范畴之一,具有“超越有限,追求无限”的本质内涵,这在北宋·郭熙、郭思所著的《林泉高致》中有多处体现:山水画家的审美情怀、观照客观景物的审美方式、山水画空间表现与主体心理的关系以及意境理论的成熟等。“远”观念对于山水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对于全面、准确理解北宋时期山水画所具有的“超然之美”的艺术旨趣颇多裨益。  相似文献   

7.
郭熙的山水画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郭熙的《林泉高致集》是山水画理论的集大成。它的美学价值在于明确回答了山水画的本质特点是源于人热爱自然山水的本性,论述了人的情感变化与自然山水景物变迁的对应关系。它的艺术价值在于提出对自然山水“取之精粹”的艺术概括的观点,以及中国山水画的视觉原理和空间表现的“高远、深远、平远”即“三远”的创作规律。  相似文献   

8.
详尽分析北宋中期的山水画家郭熙《林泉高致》绘画创作,认为郭熙的绘画创作思想涉及了山水画创作的一系列问题,其中最能体现其绘画创作思想的是对于画家在创作实践中的审美心境、创作态度、山水画取材,以及笔墨运用等问题的提出与阐述.指出郭熙的绘画创作思想对今天的中国画创作与发展而言也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9.
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充分阐释了“时空结合”的美学思想。他对于空间艺术有精辟、周到的论述,他把时间特征表达得如此鲜明,向空间艺术注入了时间意识,突破了黑格尔等西方美学家公认的“绘画是空间的艺术”的理论,开拓了山水画时空结合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0.
中国山水画自其诞生以来,对“远”的要求,向“远”的发展即为一项重要任务,在传世的山水画中,无不以“远”见长,北宋中期郭熙总结为“三远”。本篇首先介绍郭熙的代表作《早春图》,并分析“三远”的内容及意义。  相似文献   

11.
荆浩是我国五代时期伟大的山水画家和绘画理论家。他所著之《笔法记》内容丰富深厚,堪称中国水墨山水画的理论基石,也是郭熙《林泉高致》以前的最系统的、最完整的山水画理论著作。《笔法记》的核心观点"图真论"首次将山水画创作中的"真"与"似"明确的区别开来,并通过"六要"、"四品"、"二病"的观点进行阐述,确立了山水画创作的一个重要尺度。  相似文献   

12.
皴法:这是山水画写生中画山石必须掌握的技法.历代山水画家创造的各种皴法,都是在"师造化"过程中逐渐累积起来的技法经验,是民族绘画中极宝贵的传统之一,值得珍视和学习.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  相似文献   

13.
王霞 《文教资料》2014,(24):65-66
对于中国山水画的学习,各个大学都开设了相应的课程,但是由于近代中国美术教育受西方美术教育模式的影响,大学生在学习中国画时,存在思维局限在焦点透视、用体面表现事物、对景写生缺乏想象、用笔用墨较为生疏等问题。本文针对这一现象,希望从宋代画论家郭熙的山水画理论著作《林泉高致》中找到一些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4.
山水画是以自然风景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传统画科。隋唐时代,中国山水画已经成熟,展子虔《游春图》,反映了隋代或初唐青绿山水画的面目,盛唐的吴道子进而发展了简练而又写实的山水画法。五代北宋的山水画在真实描写大自然并表达一定的审美认识上达到高峰。继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分别开创并继承南北山水画派之后,北宋关仝、李成、范宽三家鼎立,各擅胜场。北宋郭熙父子的《林泉高致》则围绕中国山水画创作的核心意境问题,系统地总结了经验,使中国山水画理论更加体系化。经过南宋画家对寄幽情美趣于精粹景色中的探索,至元代尤其是元四家,山水画又出现了重视主观抒发与风格创造的新高峰,也完成了山水画中诗书画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滨州学院学报》2018,(5):80-84
突破以往研究中对郭熙美学思想分析的儒道判别的框架,从"学画""作画""观画"三个方面对《林泉高致集》中表达的美学思想进行分析,郭熙的画论思想包括重视学画时的修养工夫、作画时的变化以及观画时的林泉之志等内容。  相似文献   

16.
“三远论”是郭熙对中国画理论和实践方面最大的赁献。“三远论”论述了山水画创作中对于构图、透视原理的三种不同方法的视觉感受和绘画意境的诞生。“远”则是山水画家实现对自然之精神和规律的体验与追求之手段,最终实现人文精神的表达。  相似文献   

17.
中国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特色鲜明。蕴涵深厚,是世界绘画艺术中的一朵奇葩。所谓“画分三科”(人物、山水、花鸟),实际上概括了字宙和人生的三个方面:人与入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自然界各种生命之间的关系。三者整合成宇宙,体现了艺术的哲学蕴含。我国素有“诗画相通”的传统,宋代的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总结绘画创作时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苏轼评价王维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历代“咏画”、“观画”的佳作很多,当代著名诗人王家新上世纪80年代以《中国画》为题创作的组诗.广受好评,其中的一首《鱼》可谓出类拔萃——  相似文献   

18.
风景创作﹃三境﹄谈■曾扬华“诗有三境”,古人王昌龄在《诗格》一书中提出:“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是郭熙在《林泉高致》中的佳句。因此我认为画亦有三境。诗中的物境与风景创作有密切的联系,常言道:“万物静观皆自得”“以...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山水画自东晋到南北朝脱离人物画的附庸而取得独立地位后,经过隋唐五代的发展,到北宋可以说是进入了成熟的阶段.这几百年间,随着绘画实践的不断发展,理论上也在不断地总结和发展。从南朝的王微、宗炳,唐代的张璪,到五代的荆浩,都对山水画理论作过有益的探索,可谓代不乏人。而到了北宋后期的郭熙,在总结前人和自己亲身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当时最完整最系统的理论,代表了当时山水画理论的高峰,并且给后代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郭熙的理论和思想集中地反映在后来由他的儿子郭思替他整理的著作《林泉高致》  相似文献   

20.
郭熙是北宋最重要的山水画家之一。他的山水画曾对当时的山水画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他于传统绘画技法背景下所提出的“三远法”——即“高远”、“深远”、“平远”的绘画理论,是他在构图和透视等绘画技法上的经验总结,是对绘画理论的一个创新,为推动北宋山水画的全面发展和繁荣有着积极的贡献,也为后来的山水画技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