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大学教师的角色差距与调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想态的大学教师应是"知识分子之柱"、"教书育人之范"、"科学研究之星",现实态的大学教师却是失格的知识分子、失范的教书育人者与矢志的科学研究者。为尽量缩小其现实角色与理想角色之间的差距,大学教师应与政府、大学等携手进行角色调适。  相似文献   

2.
大学教师既以专业知识分子的身份活跃于教育专业场域内,又在社会的公共场域中扮演着公共知识分子角色,两种角色并非绝然分开,而是相互交织的。因而,大学教师面临着社会角色定位的困境,无论从学术发展的角度或社会进步的层面,大学教师的社会角色必须重新建构与正确定位:"专业"的知识分子是大学教师角色建构的起点,"专业性"与"公共性"的碰撞是大学教师角色冲突的表现,"专业性"与"公共性"的融合是大学教师角色重塑的必然诉求。  相似文献   

3.
在对大学教师角色的繁杂定位和讨论中,需要理性把握大学教师的"本真"角色。大学教师首先是"人师",其次是"经师"、"文化师"、"事师"和社会发展推动者。高职院校的教师与传统大学教师存在细微的角色差异,但角色的基本内核与传统大学教师一致。高职院校的教师除了充当好技艺传授和训练的技师角色外,更应该履行好"人师"职责,把育人作为高等教育哲学的根本追求。同时,高职院校的教师应该是具有人文素质的学者,更应该能成为大师。  相似文献   

4.
"他人"对大学教师角色有着不同的认知和角色期待。当教师个体认知与"他人"认知不一致时就会产生角色认知失调,这种失调主要体现在大学组织和社会对大学教师抱有较高期望与大学教师由于某种原因不能满足这种期望之间的矛盾,以及大学教师角色扮演者期望通过扮演角色所获取的与扮演这一角色并不能满足其需要的矛盾。我们应该从大学教师视角出发,正视大学教师角色的分化,弱化大学教师的人身依附,增强社会评价机制的多元化与包容性。  相似文献   

5.
新教师的毕业院校与所服务院校之间的组织文化存在差异,如果能够在新教师入职之初可塑性强、精力充沛、渴望归属感的"黄金时期"注重培养新教师对于大学组织文化的认同感,则有利于保持大学组织文化的历久弥新、培养大学教师的组织忠诚、实现教师队伍的实质性优化、促进学生从"知识人"到"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笔者并非希望用技术手段消解新教师具有的文化张力,达到简单同化新教师的目的,而是希望通过明晰办学理念、纠正大学教师"经济人假设"的角色偏差、优化教师评价机制、加强校史叙事研究和推介等举措,鼓励新教师更快地实现角色转化,为大学组织文化建设提供新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6.
在高等教育的认识论哲学和政治论哲学的影响下,大学教师作为科学研究者角色和社会服务者角色凸显,而作为教育者角色式微。高等教育的生活哲学观秉持重创造、过程、个性、差异的生成性思维,重视教师的自我生成、学生的自我生成以及教学相长之师生之间的自我生成,为大学教师育人角色的重塑提供了合法性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大学作为一种学术机构,担负着培养人才和学术研究的重任。大学教师在这一机构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政治影响大学运作同时,也影响着大学教师的学术责任,同时,政治与学术、市场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建构学术、政府、市场三位一体机制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对大学教师角色的认知影响大学对教师的选择。影响教师本人的自我发展。影响大学生的成长。最终影响大学的生存和发展。对国家的发展有深刻的影响。完善大学教师角色认知。进行大学教师角色适应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9.
大学教师一方面是社会支配阶层的代言人,体现一定的行政性;一方面是社会公共的代言人,必须保持其作为知识人的独立人格。这两个角色体现出大学教师的学术性与行政性之间的悖论选择,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教师对学术的追求,所以要合理对待大学教师的这一对角色矛盾。  相似文献   

10.
教学改革正在改变着教育的方式、方法以至内容,转变着人们的教育、教学观念,对教师的角色产生强烈的冲击和深刻的影响。章围绕《新编大学英语》教材,试图讨论教学过程中新的教师角色以及帮助教师实现角色转换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