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旅行的意义     
林达,丁鸿富、李晓琳夫妇合用的笔名。他们都于1952年出生在上海,1991年移居美国。林达被誉为"中国的托克维尔",主要著作有"近距离看美国"系列,旅游笔记《带一本书去巴黎》、《西班牙旅游笔记》,文集《美国建国的历程》、《狼狈的总统》、《扫起落叶好过冬》等,并在《南方都市报》、《新京报》、《南方周末》等报刊开设专栏。  相似文献   

2.
正晚上,我拿着课外书正看得津津有味,忽然吹来了一阵微风,我不知不觉就睡着了。书王国的大门正向我打开。突然,金光四射,我变成了拥有着神笔的马良。我心想:神笔是用来造福人类的,我要用它来多做好事。我来到外面一看,这座城市刚发生了一次地震,房屋都塌了,我画了一座座房子,让人们有地方住;又画了许多衣服、食品,好让他们吃饱、穿暖;  相似文献   

3.
正这天皓皓在奇遇书店里愁眉苦脸地转了好半天,长叹了口气,说道:"我妈,她不让我买小说看,非要我买什么作文书。可是,作文书不是都好枯燥嘛,我一点也不想看……""哈哈,原来是这样啊。"兰若先生笑道,"其实你可以告诉妈妈,提高写作能力不一定要看作文书啊,读书主要还是看自己的兴趣,书读得多了,作文自然就会写得好啦。"  相似文献   

4.
<正>寒假快结束了,一位年轻的网友对我抱怨:"你推荐给我的两本书一点用处也没有。"我虽不是贵人,却老忘事,就问":我推荐你看什么书了?"他报了书名,是介绍美国和英国学校的两本书。我想起来了,上学期期末,他让我推荐两本通俗易懂的教育书籍。我刚看了那两本书,觉得不错,就向他作了推荐,没想到他会有这样糟糕的阅读体验。  相似文献   

5.
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有的人喜欢看漫画,有的人喜欢看小说,有的人喜欢看科普读物,而我最喜欢看的书是《三国演义》。我之所以喜欢这本书,是因为书中一些特别的人物。料事如神的诸葛亮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先生。他是刘备的军师。赤壁之战,他功不可没。他向曹军"借"了十万支  相似文献   

6.
"看什么书啊?"明明被吓了一跳!回头一看,原来是亮亮和冬冬这两个"捣蛋鬼"。亮亮拿过明明手中的书一看:"哇!《数学童话集》,先借给我看  相似文献   

7.
我的爷爷最近很奇怪。他总是戴着老花镜,手里捧着一本包了书皮的书,看得津津有味,一看就是一个多小时。我好奇地问:"爷爷,您这是看什么书呢?"爷爷把书递给我。"哇!这本书怎么这么厚?"我边说边翻开书。  相似文献   

8.
"彬彬乖,这些书你慢慢看,爸爸和我有事出去。"妈妈把一摞书塞进我手里,和爸爸一起出了门。记忆中的小时候,总是一个人独守着空荡荡的家,捧着妈妈塞给我的书,一页页仔细地看。我把书当成了唯一的朋友。  相似文献   

9.
《少年儿童研究》2006,(4):47-48
问:我有一个女儿,上小学6年级。我很支持她看课外书,也给她买了不少书。但我发现她看书很偏,只爱看漫画和童话类的书籍。亲戚家有个和她年纪相仿的小哥哥,那个孩子看书就很全面,除了我女儿经常看的书之外,还看一些科普、动物、文学类的书。我觉得女儿到了这个年龄阅读面应该扩大,不只是看那些漫画书了。可她对我的建议不感兴趣,买回来的科普方面的书翻几下就放一边了。我是应该顺其自然还是有意识引导?怎么引导?答:首先,每个孩子的阅读兴趣都不太一样,没必要强求一致。美国有项调查表明,小学3至5年级孩子的阅读书籍具有一定的特点,首选的是…  相似文献   

10.
孙子今年11岁,读小学五年级。他从小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光《三国演义》就已经看了五个版本了。他指着书柜里的许多书骄傲地对我说:"爷爷,您看,这些都是我读过的书!"也许是他看书多的缘故,小小年纪的他常常语出惊人,逗得我好开心。  相似文献   

11.
我的历史启蒙书是《上下五千年》,书的名字大家都不陌生,书店里也有很多种同名的书。但是,我的这套书比较特殊,它是我爸爸从旧书摊里"淘"到的。当爸爸把这套书给我的时候,我心里想:"爸爸真抠,舍不得买新书给我,旧书有什么好读的!"爸爸对我说,这套书他小时候就非常喜欢,从中知道了很多历史故事,我也肯定爱读。我半信半疑地打开这套书的第一册,书页已经发黄了,我看了看出版时间——1979年10月,哇!那时候爸爸才6岁,这套书可算是叔叔辈的年龄了。果然不出爸爸所料,开始阅读后,我一下子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上下五千年》共五册,从盘古开天辟地讲起,一直到清朝灭亡。既有远古的神话传说,也有各个朝代的历史事件,我最喜欢其中的名人故事,为了实现自己政治抱负而周  相似文献   

12.
陈屹 《师道》2004,(1):21-22
逗人的幽默美国学生的课外读物充满幽默。一次,我在美国看到学生排队借一本美国诗人写的儿童诗集,引起了我的好奇心。什么书这么有吸引力?它到底写些什么?于是我也借来一阅,看后我和儿子都被书中的幽默逗得哈哈大笑。  相似文献   

13.
正"彤彤,作业写完了吗?"唉,自从升人高年级以后,妈妈的"紧箍咒"就念个没完。尽管如此,我还是能抽出时间去看"闲书"的。《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都是我喜爱的书。每天放学回家写完作业,我就钻进书房,在里面"啃"个没完。知道妈妈为什么不让我看那些书吗?因为那不是正课,会影响学习。可自从我看了《窃读记》和《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后,我就开始与妈妈"唇枪舌剑"了。"彤彤,你  相似文献   

14.
    
书对我而言,犹如空气。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我,时时刻刻都需要它。自童年开始,我便明白,肚子饿了,找食物吃;眼睛饿了,找书看。我的双眸时时都处在饥饿的状态中,只要一书在手,我便如蚁附膻,既有"蚕吞桑叶"的快乐亦有"蜂儿采蜜"的满足。  相似文献   

15.
小时候的我,对书总是如饥似渴。因为那时候条件不好,几乎没什么课外书看。家长也没有让孩子看课外书的观念。我的叔叔家有不少书,我经常过去看。但是,叔叔却是个“极为小气”的人,从不肯将书借给我带回家看.也许是怕我这个小毛孩把书给弄坏弄丢了吧。  相似文献   

16.
小的时候,妈妈常常给我念书。渐渐地,我长大了,自己会看 书了,我就常常拿出书来看,天天手不离书。从此我便迷上了书, 妈妈见了,半开玩笑地叫我"小书呆子"。 早上起床,要是起早了,我就偷偷地拿一本书坐在床上看;上 学校坐爸爸的车时,我也不忘随身带一本书在车上看。爸爸说坐 车时不看书,我就在车停下时等红绿灯时看;该吃饭了,要是我正 在看书,只有在我耳边叫才听得见,吃饭时,我常拿一本书边吃边 看。为此,没少挨妈妈的批评。甚至连生病时还要央求妈妈给我读 故事。我收藏的书,一个大书柜都快装不下了。  相似文献   

17.
妈妈也会疼     
张秋丽 《学前教育》2007,(Z1):13-13
<正> 有一天早晨,4岁的女儿顺顺正在翻看她的故事书,我走近一看,发现有几页快要掉下来了,便提出来要帮她粘好。谁知她大叫一声:"不行!"语气还很坚定,并且把书往旁边一挪,给我了个小后背。我说:"缺了页码你还怎么看呀,妈妈一会儿就给你粘好!"我边说边伸手去拿书,顺顺抓起书不撒手,嘴里还叫:"不行!我就要看这本!"你争我抢两下子,书里又掉出两页,我一看不粘还真不行了,于是手抓得更紧,顺顺见抢不过我,干脆手一松,撒娇地哭了起来。  相似文献   

18.
在我的成长历程中,书一直是我必不可少的伙伴。我看过不计其数的书,其中三种让我很疯狂地爱——很小的时候,我酷爱《西游记》。书中的主人公——孙悟空是我的偶像。那时候,《西游记》这本书在我眼中比任何游戏、零食都重要。每个星期天,不管是艳阳高照还是狂风暴雨,我总会缠着妈妈带我去珠海文华书店看《西游记》。生活中的我,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西游迷"。一天放学的时候,一对小班的双胞胎兄弟在追跑时撞了我一个踉跄。我盯着他们看了一会儿,激动地跑到他们的妈妈面前说:"阿姨,他们两个谁是真的,  相似文献   

19.
<正>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题记像飞虫撞进蜘蛛网,我们跌进了生活的大网,千丝万缕交织于我们身上,于是我们试图去看清生活的丝丝缕缕。但我想,倘若只是让折射的光线透过瞳孔投射在视网膜上,并不能称得上"看",读过《看见》一书,我才渐渐明白我看到的是什么,学会如何去看。为权利伸张而昂首"我只是讨厌屈服。"这是美国"民权运动之母"帕克斯最铿锵有力的话,也是《看见》第八章的标题,在黑白分歧、种族  相似文献   

20.
两个人的书     
上政治课时.坐在我前面一排的两个同学中有一位没带书,另一位便主动将自己的书放到中间来与她共看。这本是再正常不过的课堂场景,可我却发现:那本书的四分之三都在带书的那位同学的一边,没带书的同学只能伸长了脖子,把身子侧过去看。老师走过来,刚想开口问是怎么回事,带了书的同学忙不迭地向老师解释:"这是我的书,她没有带书。"而忘记带书的同学早已将头低了下来。脸都红了。老师未加责备,只是说了句:"哦,下次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