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辽宁教育》2009,(1):126-126
那天我讲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然后提问。我的意图是要学生说出司马光聪明或者机智、勇敢之类的.然后因势利导学生们学习这种精神。学生们纷纷举手,积极发言的热情很让我高兴。  相似文献   

2.
司马光砸缸     
今天,我上课讲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然后提问。我的意图是,只要有说出司马光很聪明或者机智、勇敢之类的学生,就加以肯定赞扬,然后因势利导,让学生们学习这种精神,这节课就圆满完成。第一个学生的问题差点让我闷掉。  相似文献   

3.
我经常给学生们讲古代故事,目的是想以古人的典型事例对学生进行积极向上的引导。今天,我讲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然后提问。我的意图是只要有学生说出司马光很聪明或者机智、勇敢之类的就加以赞扬肯定,然后因势利导学生们学习这种精神,这节课就圆满完成。这么多年的课都是这样讲的。  相似文献   

4.
今天我讲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然后提问。我的意图是要学生说出司马光聪明或者机智、勇敢之类的,然后因势利导学生们学习这种精神。学生们纷纷举手,积极发言的热情很让我高兴。第一个学生的问题差点让我郁闷掉。她问:老师,什么是缸?我晕!你初中生了,不知道什么是缸?唉!也是,现在的城市哪有缸了,难怪孩子们不知道。看到大多数学生都用同样迷惑的  相似文献   

5.
今天,我上课讲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然后提问。我的意图是,只要有说出司马光很聪明或者机智、勇敢之类的学生就加以赞扬肯定,然后因势利导,让学生们学习这种精神,这节课就圆满完成。第一个学生的问题差点就让我闷掉。她问:老师,什么是缸?我晕!唉!也是,现在的城市里哪有缸。闷,难  相似文献   

6.
我经常给学生们讲古代故事,目的是以古人的典型事例对学生进行积极向上的引导。今天,我讲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然后提问。我的意图是只要有  相似文献   

7.
今天我给学生讲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然后提问,意图是要学生说出司马光聪明或者机智、勇敢,然后因势利导地让学生们学习这种精神.学生们纷纷举手,积极发言的热情让我很高兴. 第一个学生的问题差点让我郁闷掉. 她问:"老师,什么是缸?" 我晕!都是初中生了,竞不知道什么是缸?唉!也是,现在的城市哪有缸了,难怪孩子们不知道.看到大多数学生都用同样迷惑的神情望着我,我只好在黑板上画了个缸的形状,告诉大家,缸是一种常见的家用容器. 第二个学生的问题是:"在哪儿买的缸?多少钱一个?"  相似文献   

8.
司马光砸缸     
今天,我上课讲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然后提问。我的意图是,只要有说司马光很聪明或者机智、勇敢之类的学生就加以表扬肯定,然后因势利导,让学生学习这种精神,这节课就圆满完成。  相似文献   

9.
几年前,我执教过《司马光砸缸》一课。当读到司马光终于用砸缸的办法救出掉进缸里的孩子时,我引导学生思考:当大人赶来时,他们会对司马光说些什么?学生纷纷发表意见。有个学生的回答却令我大伤脑筋——他不紧不慢的站起来,说“当大人们赶来时,  相似文献   

10.
几年前,我执教过<司马光砸缸>一课.当读到司马光终于用砸缸的办法救出掉进缸里的孩子时,我引导学生思考:当大人赶来时,他们会对司马光说些什么?学生纷纷发表意见.有个学生的回答却令我大伤脑筋--他不紧不慢地站起来,说:"当大人们赶来时,会说:'谢谢你救了我的孩子.  相似文献   

11.
司马光砸缸     
今天,我上课讲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然后提问。我的意图是,只要有说出司马光很聪明或者机智、勇敢之类的学生就加以赞扬肯定,然后因势利导,让学生们学习这种精神,这节课就圆满完成。第一个学生的问题差点就让我闷掉。她问:老师,什么是缸?我晕!唉!也是,现在的城市里哪有缸啊,难怪孩子们不知道。我在黑板上画了个缸的形状,告诉大家,缸是古时候一种常见的家用容器,现在的农村还有使用。第二个学生的问题:缸是干什么用的?又是个超级幼稚的问题。我只好解释说明,古时每家都有一只缸用来存水。第三个学生马上问:他们家经常停水还是欠水费了?我更晕…  相似文献   

12.
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表现是敢于打破常规,进行逆向思维。高中哲学教材用“司马光砸缸”这一故事对其进行了说明。有一次学生给我讲了这样一则既幽默又令人反思的故事:课堂上,老师在讲了司马光砸缸这一历史故事之后,让学生们讨论。有的学生问老师什么是缸,有的学生问老师缸是用  相似文献   

13.
《司马光》是一篇传统课文,讲的是司马光小时候砸破水缸救出落水小孩的事。授课时,我在原来的教学思路上有所突破,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其做法如下:一、在电教手段中突出“动”用幻灯辅助教学,是电教手段的一种。在《司马光》一文的教学中,我突破了惯用的电教手法。首先把原来的单幅图变成多幅图,把内容单一的图画变成内容丰富的画面,把“静”的图像变成“动”的图像。然后让学生根据具体内容动手操作。在理解课文第一段时,为了让学生弄清水缸的位置,我指名学生按课文内容演示投影片,并说明为什么一定要交代水缸在假山下面。在讲述课文第…  相似文献   

14.
我在课堂上讲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然后提问。结果学生的问题差点让我郁闷死:第一个学生:“老师,什么是缸?”我晕!现在的初中生不知道什么是缸?只好在黑板上画了个缸的形状。告诉他:“缸是一种常见的家用容器。”  相似文献   

15.
我在课堂上讲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然后提问: 第一个学生:“老师,什么是缸?” 啊?不知道什么是缸?我只好在黑板上画了个缸的形状。告诉他:“缸是一种常见的家用容器。”  相似文献   

16.
我在课堂上讲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然后提问: 第一个学生:“老师,什么是缸?” 啊?不知道什么是缸?我只好在黑板上画了个缸的形状。告诉他:“缸是一种常见的家用容器。”  相似文献   

17.
1.让学生在质疑争辩的课堂中发展个性 学问学问,应该在问中学,学中问。充满问题的课堂呼唤学生问、学生议、学生辩的积极探索境界。教学《司马光》一文时,我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司马光沉着、机智的品格后,一学生问:“水缸那么大、那么硬,而司马光那么小、那么弱,为什么要用砸破水缸的办法来救小朋友呢?”学生的突然提问让我怔住了,但我随即想到课后思考题正好要求学生“说说还有什么办法能救掉进缸里的小朋友”,这正是延伸讨论的好时机。  相似文献   

18.
《司马光》是小学语文第二册课本中的讲读课文。我在教学中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 ,设计了多种方法使学生能轻松地理解并掌握课文内容 ,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完成了教学任务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学第二自然段时 ,我设计问题 ,先让学生初步感知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师 :“他”指的是谁 ?生 :“他”指的是司马光。师 :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 :第一自然段刚介绍了司马光。师 :你真棒 ,能联系上下文思考问题。教学第三自然段时 ,我又这样设计问题 :师 :有一个小朋友爬到假山上玩 ,怎么会掉进大水缸里呢 ?…  相似文献   

19.
<正>教师必须在课堂上激发学生们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们用理解的方式去学习语文。语文课堂教学来讲,在开展之际,首先要对学生们的"听、说、读、写"等方面进行训练,然后结合合理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成绩。一、语文课堂中"听"的能力的培养如何在课堂中让学生们学好"听"呢?针对此问题,首先我从语音辨识方面入手。我让学生们对知识点中所涉及到的一些生字的发音进行掌握,然后带头朗读全文,对于一些个别的多音字进行标注,以供课后记忆理解;其次,要让学生听懂理解所听到的信息,然后根据文  相似文献   

20.
小时候听爷爷讲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听完之后,对司马光十分赞佩,觉得砸缸是最聪明的做法。到我儿子5岁时,听我讲了司马光的故事后,竟摇着脑袋说:“不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