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左联”的活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左联”的成立和取得的成绩都是与鲁迅分不开的,鲁迅以“左联”为阵营,“左联”则以鲁迅为主将。以鲁迅为首的“左联”不仅与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文艺团体进行了坚决的斗争,而且还共同讨论了文艺大众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大陆学者把鲁迅加入“左联”说成是共产党视鲁迅为“同路人”、派人做鲁迅工作的结果。反鲁派则把这说成是“招降”、“投降”。以此对鲁迅大加挞伐。事实上,鲁迅之加入“左联’,有着多方面的深刻而复杂的原因,是鲁迅对1927年国民党“清党”后黑暗现实的一种反抗,是他面对日益白热化的阶级斗争形势的必然选择,也与其向往集团作战的一贯追求、重视培养文艺新人的战略眼光有关。总之,鲁迅加入“左联”是自然而然的,是对历史进步怀有热切期望,并愿意为此尽个人之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阳翰笙与鲁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阳翰笙一贯崇敬鲁迅,在“左联”成立前后,坚定地执行了党组织要求团结鲁迅的方针;他担任“左联”党团书记期间能正确处理和鲁迅的关系;在周扬等人与鲁迅笔战不断时,他并未参与;鲁迅逝世后,他高度评价和弘扬了鲁迅的战斗精神。  相似文献   

4.
1930年代的中国左翼文学运动是由带着自己的独特经验和思想接近马克思主义的鲁迅与在马克思主义的组织、思想和文学观念中成长的党员知识分子共同展开的.从二者之间的联合与矛盾看左联时期鲁迅的思想文化形态,则可概括为:阶级理论视野和文化启蒙立场并行,“真的知识阶级”和无产阶级大众二元平等,“个人的无治主义”和左翼阵营意识的消长共存.与左联党团领导人的新旧对立、非此即彼的典型思维相比,鲁迅的思想呈地质层般的“多层累”形态,是一种非政治实践的批判性文化力量.  相似文献   

5.
一群有着学缘、地缘关系和相同经历的文学青年组成了两个文学小团体——创造社和太阳社。一群渴望从事文学创作的青年因为仰慕鲁迅以及与鲁迅各种各样的关系而聚集在鲁迅的周围。这两个同处社会结构中间层次的群体,虽然在对文学的理解以及生活的方式上存有这样和那样的分歧,但相同的惯习——尤其是表现在政治倾向性方面的一致性,让他们存在着联合的社会基础。经由共产党组织的谋划,通过合适的中间人物的撮合,两部分人联合成立了极具影响的知识分子团体——“左联”。  相似文献   

6.
“革命文学”运动充斥着宗派主义的不良习气。太阳社、后期创造社等革命作家,对“五四”文学与作家进行了重新评价,批判一切的决绝冲动显示出他们对待文学遗产的虚妄态度;作家战线的营垒划分又表现出“唯我独革”的“霸权”姿态。这些宗派主义作风与苏联、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消极影响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7.
一 中国现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潮是以其理论呼唤为先导的。它并不是象苏联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潮,先是有以《母亲》、《毁灭》为代表的一批比较成功的创作实践为基础,然后加以理论上的概括;而是先从国外(主要是苏联、日本)输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后,才逐渐由一批具有先进共产主义思想的理论家的热情倡导而出现的。中国现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潮在“五四”时期开始萌芽,经过二十年代中后期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到了“左联”时期,在理论探索方面已经得到了很大的进展。这一时期,通过鲁迅、瞿秋白、郭沫若、茅盾、冯雪峰、周扬、胡风和钱杏邨等人以及太阳社与后期创造社作家们的辛勤劳作,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同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得到了广泛和系统的介绍。“依据社会潮流阐明作者思想与  相似文献   

8.
瞿秋白为中国左翼坛译介、输入了一系列马列主义艺理论的重要原理,它的艺思想对“左联”作家的创作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而且,瞿秋白与包括鲁迅在内的大批“左联”作家亦师亦友的革命同志关系,为他参与对“左联”的领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分析太阳社、创造社"奉旨申斥"事件开始,依据所能见到的材料,仔细追溯了鲁迅与瞿秋白从"五卅"到"左联"期间的龃龉和友谊,认为鲁瞿关系呈现为一种不平静的动态过程,即从富于敌意的对手转换为很有原则性的诤友。同时,为了便于理解,本文还梳理了瞿秋白与太阳社、创造社的关系,与共产国际和苏俄的关系及其极左思想的来源和一贯性,也分析了鲁迅的心理活动。这种探讨对重新审视鲁瞿在"革命文学"论争中和对"自由人"、"第三种人"论争中的角色与地位问题,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0.
鲁迅是30年代“左联”的盟主,周文是在鲁迅直接扶植下成长起来的左翼青年作家,因而,周文一生的思想、文学创作和文艺活动都深受鲁迅的影响。在小说创作方面,二人分别以写实主义的手法再现了浙东水乡世界和边地军政世界,共同丰富了现代文学的历史画廊,但在创作风格和语言运用上各有特征。同时,鲁迅和周文都积极倡导文艺的大众化,周文继承并发展了鲁迅的文艺大众化思想,并将其付诸实践。  相似文献   

11.
以鲁迅《上海文艺之一瞥》文艺讲演为研究文本,分析了其对20世纪前30年上海文艺发展、演变历程的精辟概括,认为该文从“才子佳人”小说的兴衰,对创造社和“革命文学”运动的评议,“革命文学者”所应具备的条件和素质三方面。展示了鲁迅后期思想的深刻性。  相似文献   

12.
鲁迅把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比喻为“普罗米修斯窃火给人类”,“左联”正是这种“窃火者”。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发展史上,“左联”起了开创和奠基的作用。“左联”非常重视理论建设和理论斗争,非常明确地把确立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理论和批评理论“作为主要工作方针”。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的许多问题,都在“左联”时期得到研究并结合实际运用。“左联”的自我批评精神,“左联”在理论上的原则性和坚定性,“左联”在理论斗争中的民主作风和自信力,都值得我们怀念和学习。  相似文献   

13.
在原则问题上,鲁迅的思想行为是由高度理性的独立意志决定的,这是鲁迅决不会“失去”的“个性”,也是“鲁迅之为鲁迅”的根本特点。认为鲁迅“常常失察而被利用”以及“鲁迅如果活到后来,也会失去个性乃至同流”,这些观点是很难使人认同的。  相似文献   

14.
“五四”时期,鲁迅、文学研究会、创造社、乡土小说家的小说创作,突破了封建思想的束缚,以人为创作主体,展现了丰富多彩的人生,多元化地表现出人生意义和人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我主要从知识分子精神与国家意识形态的矛盾这个角度,来作点新的读解。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自产生以来,由于它的自由、民主、个性、独立等意识和传统,一直处在与主流权力意识形态的矛盾冲突之中。国家意识形态必然要用大一统的思想规范来整合、改造和利用知识分子,使之“非知识分子化”,成为妥贴的,国家机器上的一个“螺丝钉”。如果说,创造社、太阳社等对“革命文学”的倡导、无产阶级革命作家或“左联”对“新月派”,“自由人”或“第三种人”的批判仍属知识分子内部不同思想者的矛盾冲突,反映出许多知识分子自赏地以“群体”…  相似文献   

16.
“左联五烈士”研究从一开始就形成了两个显著特点:一是缅怀纪念与考证研究紧密结合,二是研究中鲜明的阶级性和强烈的政治色彩。“左联五烈士”研究自1931年正式拉开序幕并掀起第一个高潮,建国后又分别在纪念“左联五烈士”牺牲20周年、30周年和50周年之际形成三度浪潮。“左联五烈士”研究自鲁迅创始,经几代研究者的不懈努力,终于以脚踏实地的工作,克服种种困难,从一砖一瓦构建起坚实的颇具规模的研究殿堂。  相似文献   

17.
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鲁迅不仅加入了这一革命文学团体,并且以自己在思想界和文化界巨大的影响力以及丰硕的创作实绩成为左联的领军人物。曾经与太阳社和创造社有过激烈交战的鲁迅为何会如此迅速地接受并认同马克思主义?究竟有哪些重要的背景因素促成了鲁迅这个重大的文学方向甚至是人生方向的抉择?他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精神关联?本文试图就这些问题进行一点探究。  相似文献   

18.
一九二八年创造社、太阳社同鲁迅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是中国无产阶级文艺运动史上的一件大事。关于这场论争的性质,多年来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一些同志认为,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提倡的革命文学运动,是在瞿秋白的“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影响之下进行的,这场论争实质上是鲁迅同瞿秋白的“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斗争。历史的事实是不是这样呢? 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1931年2月7日,五位“左联”革命作家李求实(伟森)、柔石、胡也频、冯铿、殷夫,与林育南、何孟雄等十八位共产党员同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上海龙华。与“左联”五烈士交往密切的鲁迅也受到通缉,危在旦夕。在多年老友内山完造的帮助下,鲁迅携带家属,去日本人经营的公寓黄陆路花园庄避难。直至二月末,鲁迅才回到北四川路拉摩斯公寓自己的住所。就在这样严重的“白色恐怖”环境中,鲁迅仍无限真  相似文献   

20.
“左联”时期的王任叔,还不是以“巴人”著称的文艺理论家、鲁迅研究专家和杂文家。在这段时期里,他的主要工作是从事实际的革命活动,同时有许多长、短篇小说问世,获得了创作上的丰硕成果。这一时期,王任叔的思想经历了痛苦的磨炼,逐渐摆脱了消极无为思想的羁绊,紧随以鲁迅为旗手的左翼文化大军,思想上、创作上日趋成熟,为党在文化战线的斗争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因此,这十年是王任叔一生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