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的教师职业已经由满足数量为主向提高质量为主转化,教师质量的提高,迫切要求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教师专业化是改善教师素质,提高教师质量的重要途径,由于学历教育的惯性,我国高师院校的继续教育尚未走出学历培训的模式,转换教师培训模式,是目前高师院校开展继续教育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杨涛 《继续教育》2009,(11):37-39
继续教育是适应社会经济和科技迅速发展的需要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教育制度,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的重要组成部分,企校合作继续教育是中小企业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本文从企校合作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的内涵、特点、中小企业企校合作继续教育的意义、企校合作继续教育培训的模式分类、主要实践形式及特点、选择依据、实施原则、关键因素等方面对中小企业企校合作继续教育培训模式作了的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继续教育是适应社会经济和科技迅速发展的需要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教育制度,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的重要组成部分,企校合作继续教育是中小企业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本文从企校合作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的内涵、特点、中小企业企校合作继续教育的意义、企校合作继续教育培训的模式分类、主要实践形式及特点、选择依据、实施原则、关键因素等方面对中小企业企校合作继续教育培训模式作了的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国外的一些培训模式尽管在具体的形式和做法上不同,但却有着一些共同的特点;重视中小学校在教师继续教育中的作用;加强它们在教师培训中的计划、组织、联系、管理工作;培训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培训部门和人员加强与中小学的联系,我们应把中小校作为开展教师培训的基本阵地;培训部门应与中小学校密切联系,使培训服务于中小学;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健全教师继续教育制度。  相似文献   

5.
我国各地在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探索继续教育的途径和方式,创造了一些比较具有特色的继续教育模式。其中“研训一全、管训结合、以校为本”是辽宁在多年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践中不断更新培训观念,转变培训模式,形成具有辽宁特色的继续教育新模式。  相似文献   

6.
校本培训中培训院校的导控作用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开展中小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中,校本培训大规模的开展,对培训院校的要求愈来愈高。我们就针对培训院校提出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应走出经院式封闭办学轨道的口号,这不仅为几年来的院校成功进行集中培训发挥了指导性作用,而且给培训院校融入非集中培训———校本培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得培训院校在校本培训中的导控作用得以平稳、和谐地过渡,并继续发挥培训院校在校本培训中的“航空母舰”的作用。一、引导———校本培训模式校本培训是以任职学校为基础,自主确定培训目标、培训内容,立足于本职、本岗、本校的教育实践活动所开展的…  相似文献   

7.
在中小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培训者的素质建设直接关系到继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本文针对重庆市中小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的特点,提出继续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应当从宏观的相关政策和法规的了解及加强监管机制的作用,微观加强培训者的素质建设,增强对成人学员的了解上着手,切实做好"培训者"的培训工作。  相似文献   

8.
吕滨 《继续教育》2010,24(8):102-103
总装备部继续教育中心开展了多年继续教育工作,本文通过总结以往的实践,分析远程继续教育培训教学管理模式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尝试设计未来远程继续教育培训教学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9.
陈苏 《中小学管理》2004,(11):25-26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自1996年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以来,一直致力于探索建立适合本区实际的继续教育模式。1996年至1999年,我们采取“培训机构培训”的模式进行培训,但慢慢地,发现这种模式针对性不够强,不能很好地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教师工作与学习之间的矛盾尖锐,教师参与面不广。  相似文献   

10.
在知识经济与信息化时代,我国传统的会计继续教育培训方式将受到挑战,网上会计继续教育培训模式将为传统的会计继续教育培训带来一场革命。网上会计继续教育培训比传统的会计继续教育培训具有更多的优势,我国已具备构建网上会计继续教育培训的基本条件,中华财会网站与西安会计函授学校已进行了网上会计继续教育培训的实践,实现网上会计继续教育培训将指日可待。  相似文献   

11.
走向完善的校本教师培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家教育部在《关于继续教育的规定》中要求“各中小学要积极派送教师参加集训和在本校开展多项培训活动”,这正式表明了教师继续教育应包括两个部分:脱产参加集中培训和学校自主进行的培训。于是,伴随着大量涌入的国外相关信息,我国从上世纪末开始在教师在职教育领域内,掀起了开展教师校本培训实践和研究的热潮。与传统的在职培训方式相比,校本教师培训更加关注教师教学实践所在的学校以及课堂,更加关注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发展,因而更能激发学校和教师参与的热情,使教师培训更具活力和效益。因此,国家教育部明确提出,中小学教师…  相似文献   

12.
周庆红 《天津教育》2014,(17):120-121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障。南开教育要发展,教师是关键。 一、创建教师研修基地的缘由 从2002年开始,教师继续教育重心下移、阵地前移,各校普遍开展了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工作。  相似文献   

13.
开展新一轮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是新一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普遍意义、特殊意义和引领意义。在培训对象的产生、培训内容的更新、培训模式的改革和培训理念的重塑等方面应该在前一轮基础上继往开来,改革更新。同时,还应该以加速培训者队伍建设,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加大经费投入,强化管理过程作为开展新一轮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4.
周良永 《继续教育》2001,15(2):52-52
巴中市巴州区是国家级的贫困地区,全区8265名教师,80%身处农村或偏远地区,这些地区住地分散、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工作环境恶劣、生活条件差,如果没有有效的培训机制作保障,继续教育难以开展起来。自从1999年4月,巴州区被确定为省级继续教育实验区以来,区教委根据本地的实际,探索构建适合山区发展的继续教育培训模式,并取得初步成果。  相似文献   

15.
教师继续教育途径、方式的选择,是影响培训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校际联动培训是指由若干所学校组成的,有目的、有计划开展教师继续教育的松散联合体,是介于培训基地和学校自培之间的教师继续教育的组织形式。从2001年1月开始,我们以嘉定区紫荆片的安亭小学、紫荆小学、黄渡中心校、封浜中心校、方泰中心校和江桥中心校为基础,以“校际联动培训行动研究”为课题,以“研、训、教”一体化和“以教师发展为本”为培训理念,开展校际联动培训,探索教师继续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式,现已进行了阶段性总结。本文拟从校际联动培训的组织、…  相似文献   

16.
针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科学课程教师严重匮乏的状况,主张利用高校资源开展科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着重探讨了科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院校培训模式构建。  相似文献   

17.
李云芳 《云南教育》2001,(24):12-13
记者刘杰(以下简称“记”):今年9月起,我省73个贫困县开始实施“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我省中小学教师1998年起已经开展了以全员性的履职晋级培训、骨干教师培训为内容的继续教育工程,为什么还要增加“综合素质的培训”呢?李云芳(以下简称“李”):“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不是另外增加的培训,而是“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一部分,是继续教育工程的一部分。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中就特别强调要加强农村、少数民族和边远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培训。我省128个县…  相似文献   

18.
根据教育理论和多年的继续教育的教学实践证明,继续教育培训的关键是确定培训内容,而合理确定主题,按需分班组织教学是理想的继续教育培训模式。  相似文献   

19.
一、构建适合区情的“培训机构培训与校本培训紧密结合”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模式。我区从1999年起开始探索校本培训模式,2001年全面实施校本培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校本培训是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有效模式,有利于发挥学校的积极主动性,培训面广,灵活性高,针对性强,培训成本低,对工作影响小等优点,同时我们也深感单一化的校本培训模式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如师资、培训内容设计、教育资源等问题,分析上述模式的优缺点,我们从2002年起,建立了“培训机构培训与校本培训紧密结合”的新的教师继续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20.
周林宗 《云南教育》2001,(20):10-10
我省自1999年春季开展中学教师履职晋级培训以来,已经开展了5次培训和考试。经过反复宣传、实践,有利因素多了,必须继续参加本轮培训的人数减少了。为防止松懈麻痹,我们应一鼓作气,让培训范围的中学教师继续参加培训和考试,获得合格学分,圆满完成第一轮中学教师履职晋级培训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中明确指出:“参加继续教育是中小学教师的权利和义务。为教师适应岗位要求而设置的培训,培训时间每五年累计不少于240学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考核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