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班幼儿刚进入幼儿园时会出现焦虑现象,缓解或消除小班幼儿入园焦虑是幼儿教师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为此,幼儿园、教师和家庭三方应共同努力、形成合力,使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从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
曹金彩 《学周刊C版》2010,(10):139-140
该实验是针对小班幼儿在入园时出现的入园不适应问题而开展的教育.根据小班幼儿入园的心理需求和特点.设计了以习惯培养为主要内容的《入因教育课程》。对2008年邢台市第四幼儿园两个小班(各30名幼儿)进行实验.采用“幼儿入园适应问卷”作为量表.对实验班幼儿开展《入园教育课程》.将实验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实施入园教育课程可有效提高幼儿入园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3.
张博 《幼儿教育》2000,(9):10-11
二、促进幼儿入园适应的对策在帮助幼儿适应幼儿园生活方面,一方面,我们比较强调家长为幼儿入园做好准备。比如,在幼儿入园之前,向幼儿介绍幼儿园的生活与活动——激发幼儿的入园愿望;带幼儿到幼儿园参观,并告诉他,在爸爸、妈妈上班的时候,这里是他和小朋友们一起游戏的地方——生发对幼儿园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我们强调教师如何使幼儿尽快适应  相似文献   

4.
万琦 《教育导刊》2015,(3):58-60
新生入园时总有种种不适应。让小班幼儿尽快渡过入园适应期,需要家园联动,共同在幼儿入园前的期望期细致做好幼儿入园的物质准备和心理准备,在入园初的不适期做好幼儿的生活管理和教育管理,在入园后的适应期科学做好班级的常规建设和常规管理。  相似文献   

5.
每年9月,新生幼儿入园焦虑一直是困扰职初教师的一个突出问题。新生幼儿因为不适应幼儿园的新生活,产生严重的焦虑情绪。而职初教师因为缺乏理论知识和教育经验,面对幼儿入园焦虑的现状,感到束手无策。如何指导职初教师处理幼儿入园焦虑问题,对幼儿园工作的正常开展、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细化的阐述,对职初教师应对小班幼儿入园焦虑提供几点策略。  相似文献   

6.
小班幼儿从家庭走向幼儿园的过程是幼儿逐步社会化的过程。初入园时,幼儿以为再也见不到父母,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不少幼儿会产生入园焦虑、恐惧、不安全感。消除幼儿的入园焦虑,使其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是幼儿本身、家长、教师、幼儿园共同探讨解决的问题,只有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能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吴月芳 《山东教育》2003,(27):22-23
金桂飘香时节,又有许多新幼儿入园了。这时,教师能否使幼儿较快适应幼儿园的新环境,是正常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关键。幼儿离开家庭,走进幼儿园,由于环境的变化,容易出现依恋家人、不愿入园、情绪低落、紧张、焦虑、害怕、胆怯、不合群、注意力不集中等“不适应症”。此刻,教师和家长需要共同努力,相互配合,帮助幼儿克服入园焦虑,尽快实现和谐过渡,让幼儿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规律,初步形成按时作息的良好习惯。那么,怎样才能帮助幼儿尽快适应新环境呢?一、把工作做在新生入园之前(一)教师提前家访,对新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当入园幼儿名单确定…  相似文献   

8.
新入园的幼儿大多都会对幼儿园的这一新环境感到不适应,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入园焦虑。如果幼儿长时间处于这种恐惧不安、沉默忧虑的状态,就会严重影响其身心的发展。对于即将入园的幼儿,需要教师做一些准备,为尽快让幼儿适应幼儿园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刚入园的幼儿因为生活环境、人际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再加上家长焦虑情绪的影响及自身的年龄特点,会产生分离焦虑情绪。如何消除入园焦虑,使其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成为家园双方需要共同探讨的问题。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尽快转移幼儿的注意力,给幼儿创造可以诉说的机会,开展丰富多彩的幼儿活动,努力拉近师幼的距离,家园共育,帮助幼儿尽快适应新环境。  相似文献   

10.
入园焦虑是处于"心理断乳期"的小班幼儿大都需要面对的问题,适应能力强的幼儿入园焦虑期短,反应较小;适应能力弱的幼儿入园焦虑期长,反应较大。入园焦虑成为影响幼儿园正常教学和管理的一大挑战,同时也是年轻家长面临的现实问题。消除小班幼儿的入园焦虑情绪,需要科学的应对方法,要合理设置心理过渡期,保持家园理念的协同一致;同时也离不开教师以爱心给予幼儿安全感,并积累丰富的情绪调节经验和技巧。  相似文献   

11.
唐秋荣 《广西教育》2014,(5):126-127
正每年新生入园的第一周,幼儿园里常常出现幼儿的哭闹声,幼儿的哭闹让家长不舍,让教师心疼。很多幼儿只有3岁,习惯了父母每天悉心地照顾,在熟悉的环境里"为所欲为",忽然要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生活,肯定会不适应,并且产生恐惧心理,于是就产生了入园分离焦虑症。那么如何让幼儿在短时间内消除入园焦虑,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一、幼儿园引导家长做好物质准备和  相似文献   

12.
良好的入园适应不仅可以帮助小班幼儿获得更好的在园体验,而且会影响小班幼儿心理与行为的长远发展。本研究从活动适应、人际关系适应、角色适应3个方面调查小班幼儿入园适应现状,结果发现小班幼儿能够较快地适应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但会受到教师活动组织水平、环境丰富性以及个体差异的影响;能够较快地适应师幼关系和同伴关系,但会受到教师的情感支持和同伴支持水平的影响;能够较快地适应新角色,但会受到教师、同伴和家长角色期望的影响。为提升小班幼儿的入园适应水平,幼儿园应为小班幼儿构建和谐多元的人际关系,提供丰富适宜的活动,并开展多样化的入园适应工作。  相似文献   

13.
小班新入园幼儿需要尽快熟悉周围的环境,逐步内化行为规范,产生对幼儿园集体的归属感。以往教师采取的言语提醒方式过于单一且收效甚微。文章提出,运用多种生动有趣的图示,辅助小班幼儿进行社会学习,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他们更好地理解和遵守规则,帮助其尽快适应入园生活并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4.
新入园的幼儿由于从小在家长身边长大,突然接触到新环境、新老师和新同学而会感到不安全和紧张,所以教师要尽快稳定新入园的幼儿的情绪,帮助他们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和教育条件,保证正常的教育尽快开展。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所在班幼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观察、问卷和访谈等调查方法,了解家长的教养方式及幼儿入园适应情况,深入分析家庭背景、教养方式、依恋关系和入园前教育等因素对小班幼儿入园适应的影响,并提出应对策略,如建立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与孩子形成信任感和安全依恋关系,开展正面教育和做好入园前的准备.  相似文献   

16.
入园焦虑是很多幼儿在初入幼儿园时都会出现的一种情绪障碍。笔者采用访谈法和观察法开展极端个案研究后发现,幼儿的入园焦虑主要表现为哭闹、"装病"和沉默,主要出于家长缺乏对幼儿的入园教育、教师缺乏专业素养、幼儿园缺乏吸引力等原因。本研究认为,为幼儿营造爱与接纳的氛围和"家""园"共育是解决幼儿入园焦虑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王茜 《教师》2019,(16):117-118
文章以入园适应为切入点,讨论了混龄班级中小班幼儿常规培养的特殊性、生活常规培养的内容以及常规培养的几种方法,认为混龄班级在小班幼儿常规培养上有其优点及挑战,教师在生活常规的培养中应关注幼儿刚入园的情绪及心理需要,且在常规培养的方式上要灵活采用榜样法、儿歌法、游戏法,充分利用混龄班级大带小的优势,把小班幼儿的心理适应放在首位,巧妙利用常规培养帮助幼儿适应幼儿园生活。  相似文献   

18.
小班新生入园,幼儿从小家庭跨入小社会的过程,是社会生活的开始。本文分析了幼儿园新生入园时出现焦虑情绪的原因及具体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9.
罗潇琦 《成才之路》2014,(21):65-66
幼儿入园后会出现或多或少的不适应情况。为了让幼儿充分适应新环境,减少其不适应感,做好充分的入园准备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方面家长必须在幼儿入园前根据幼儿发展的特点提前帮助幼儿做好心理、交往、生活自理方面的训练;另一方面幼儿园也要采取必要措施努力帮助幼儿克服入园障碍,多开展有针对性的适应性活动,家园互通,与家长共同做好幼儿的入园工作。一、家庭应做的准备(1)生活方面。幼儿人园前,家长要先了解幼儿园的环境、活动时间安排及相关规定等,这样可以有目标地帮助幼儿做好适应工作。家长要提前了解幼儿园日常的作息时间,帮助幼儿调整在家的作息习惯,逐步与幼儿园衔接。进入幼儿园,教师不可能去陪伴每一个幼儿睡觉。所以,家长一定要培养幼儿在家独立入睡的习惯。另外,幼儿午睡的习惯也要提前培养。午睡对于幼儿必不可少,如果没有午睡,幼儿的各方面都会受到影响。此外,早睡早起的习惯养成既可以保证幼儿在身体发育阶段有充足的睡眠时间,还可以保证正常作息时间,一举两得。教导幼儿在入园前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也是必不可少的。如饭前便后要洗手、掉在桌上和地上的食物不能吃、饭后要及时漱口等。  相似文献   

20.
又到了托班或小班幼儿新入园的时候了,每每看到家长和孩子“泪眼相送”,真的好像是“生离死别”。为了缓解幼儿的入园焦虑,幼儿园通常会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比如将班级布置成温馨得像家一样的环境,组织游戏化的一目生活,从而减少幼儿的焦虑情绪,帮助幼儿建立愉快的心理体验,激发孩子们乐于来园的愿望。但我们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发现,幼儿在人园初期产生的各种负面情绪的背后,隐藏着各不相同的心理需求,这需要我们细细观察、认真分析、准确解读,在此基础之上,才能采取有针对性的支持策略,帮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