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鲁迅的《伤逝》和张爱玲的《五四遗事》都是描写"五四"知识青年婚恋题材的短篇小说,两位作家从不同角度消解了"五四"时代人们理想中的爱情婚姻。鲁迅较多从社会、外在环境这些方面来消解,张爱玲则从人的世俗性进行消解。通过两部作品的比较,可见出张爱玲与鲁迅的文化关系,两人在思想深层的共通之处。同时,两部作品的不同,又体现了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过程中以鲁迅为代表的"国家大事"和以张爱玲为代表的"日常生活"这两种不同的叙事法则。  相似文献   

2.
鲁迅的小说《伤逝》和张爱玲的小说《倾城之恋》是处于完全不同的时代背景的两侧爱情故事,本文从小说的故事内容和人物的性格塑造出发,论述了爱情同生存的关系,指明了这两则爱情故事在主题上的同一性:即特异语境下的爱情都必须遵循生存第一的客观规律,这是任何时期的爱情题材故事永远摆脱不掉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3.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社戏》都是鲁迅先生的重要作品,同时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当我们把两篇文章放在一起阅读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两篇作品有其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4.
<正>鲁迅的小说《祝福》篇幅较长,而且这篇小说距离我们的时代久远。所以中学语文教师在讲解时总觉得与时代脱节,在课堂上很难与学生达成思想上的共鸣,其实鲁迅的作品非常耐得住推敲和琢磨,因为这里有深邃思想的流传,这里有时代共性的深刻。所以我们有责任引领学生在鲁迅的小说中注意观察社会,拒绝肤浅简单,学会缜密的思考。只有亲近了鲁迅的小说《祝福》,我们才能破解这篇文章。怎么亲近和破解是至关重要的。我们首先要找到一个突  相似文献   

5.
在小说之后,张承志选择散文这种更直白的方式作为表达自己的载体。他在散文中坦承自己对鲁迅的景仰之情,鲁迅已经成为张承志的一个情结。《致先生书》、《再致先生》、《鲁迅路口》是三篇直接写鲁迅的散文,对这几篇文章进行梳理分析,不难看出其对鲁迅的认识发展脉络。从张承志的散文中,我们又可以看出张承志与鲁迅精神上的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伤逝》和张爱玲的《倾城之恋》都是描写婚恋题材的小说。鲁迅以启蒙者的立场写了人物激越飞扬后爱情的悲剧意蕴;张爱玲则是从世俗的人性写看似成功喜剧背后的无奈与苍凉。两位作家从不同的角度完成了对"五四"时期的爱情神话的解构。通过两部作品的比较,可探究到张爱玲与鲁迅的文化关系,以及两人在思想深层的共通之处。  相似文献   

7.
鲁迅作为文学人才的标界,是《狂人日记》、《孔乙己》、《药》三篇白话小说的问世,所以我们把三篇之中最先写作的《狂人日记》(1918年4月)之前的时期,视为鲁迅成才的基础期,考察这一时期,具备了些什么内在因素,它们是怎样积累、发展和形成的,不仅是研究鲁迅思想和创作的一个有意义的侧面,而且为人才学研究,提供了一位杰出人才内因的典型剖析,这对当今立志成才的人们是会有所启发的。鲁迅的成才内因,是一个由三种要素构成的整体结构: 首要的因素——爱国爱民终其一生鲁迅始终坚持“时时想到中国,想到将来”这个生活哲学。  相似文献   

8.
在所有回忆鲁迅的文章中,阿累的《一面》是最有艺术生命力的作品之一。这篇文章最初发表在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五日出版的《中流》杂志一卷五期上,离鲁迅逝世才半个月时间。第二年收入《鲁迅先生纪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的杂文《灯下漫笔》,从亲历的钞票折价兑换现银的一件生活小事中,翻出了一个关于中国历史和国民性的沉重话题。文章涉及时空之广阔,揭示的主题之深刻,蕴含的感情之强烈,用语之辛辣,情理之交融,让人叹为奇文。而读或教鲁迅的杂文,我们已形成一种心理定势———那就是批判现实,痛斥丑恶,撕碎面具……诚然,鲁迅先生确是一位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一位痛苦的“诗人”,但是我们是否只能永远去舔痛苦的伤疤,吮腐恶的脓血呢?我反复咀嚼《灯下漫笔》结尾“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一句,我…  相似文献   

10.
对战争不同的生存体验──《倾城之恋》解读许焜云在四十年代初那战乱血腥腐朽的时代.张爱玲以她的以《沉香属第一炉香》、《倾城之恋》、《金锁记》等一批小说蜚声沦陷区的上海滩,被誉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张爱玲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奇特而不可重复的文...  相似文献   

11.
最近,我可是学到了不少的知识。老师说,这得益于读了一些好书。小时候,我一直不喜欢读书,总是想着玩。到了初中,我才慢慢觉得读书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我看的书有《大阅读》、《鲁宾逊漂流记》、《张爱玲散文》,还有《格列佛游记》,其中数《张爱玲散文》这本书是我的最爱。我从  相似文献   

12.
《倾城之恋》是一代才女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收入《传奇》。张爱玲本身就是一部传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她的小说也充满了传奇的色彩。当代的很多文学评论家对张爱玲文学的研究和关注在某种意义上已经达到了和鲁迅相提并论的程度。她的小说自有其独特的魅力。本文试图从叙事学角度对她的中篇小说《倾城之恋》作一技术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鲁迅批判“尊孔,崇儒,专经,复古”的文章很多。就其杂文而言,比较集中地涉及这方面的内容的就有《十四年的“读经”》等10多篇。在中国现代文化界,对于儒家思想认识之深刻,批判之尖锐,恐怕莫过于鲁迅了。但我认为,在鲁迅所有的所谓“批儒”的文章中,最有分量的一篇是《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可以说,这是鲁迅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篇纲领性的文章。这篇文章,视野广阔,侧重说理,不但居高临下给我们论述了许多问题,而且启发我们去思考更多更深的问题。关于文章的内容是大家所熟知的,这里不需多说。我想说的是我读这篇文章时所想到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的《五四遗事》与鲁迅的《伤逝》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两者创作的视角不同,《伤逝》是从社会的视角反映新青年的爱情悲剧,而《五四遗事》则是从历史、人生的视角去展现青年人的爱情。《五四遗事》的主题有两个层面:一、表现理想爱情的似是而非;二、揭示人生的华美与苍凉。其独到而深刻的主题使作品超越了时代,具有了永久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5.
鲁迅使用的最后一个笔名是“晓角”。许广平在《欣慰的纪念》一书中说:“末了,还要说明一句,先生最后用的笔名,载在《中流》上的是‘晓角’二字,他最后还不忘唤醒国人,希望我们大家永远记取这一位文坛战士的热望”。署名晓角,分别发表在黎烈文主编的《中流》一卷一、三、四、五期上的这篇文章,题名《立此存照》。值得注意的是,该文在前三期都是作为杂志的“补白”发表的。第五期的编者按指出:“《中流》初办时,鲁迅先生即以笔名‘晓角’给我们写着补白《立此存照》,实在可以说中国自有杂志以来都不曾有过这样精悍的,名贵的补白”。  相似文献   

16.
鲁迅在《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中写道 :“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 ,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由此可见 ,少年鲁迅对《山海经》这部书可谓是朝思暮想 ,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尤其是“远房叔叔”绘声绘色描绘的《山海经》书中的九尾的鸟 ,三头的蛇等动物 ,它们是那样的神奇和怪诞。我相信同学们的好奇心比少年鲁迅也少不了多少 ,真想把《山海经》这部书拿来 ,一睹为快。既然《山海经》这部书有如此之吸引力 ,那么它到底是怎样的一部书 ,它又何以能激起我们如此之强烈的好奇心呢 ?下面我们这就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山海经》是…  相似文献   

17.
正鲁迅的《雪》被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编排在九年级下册的最后一个单元,在这篇文章中鲁迅"以丰富、鲜明的形象,展现了两幅各具特色的画面,营造了两种不同的情感氛围"。下面,笔者从四个方面来谈谈自己从鲁迅的《雪》中所感悟到的语言美。1.语言的色彩美。读完整篇文章,我们的眼前仿佛铺开了两幅长卷,生动瑰丽的画面让我们如临其境,作者的文字如同一支神奇的画笔点缀出绚丽的色彩。在这些描绘中,我们首先看到的是直接表明颜色的词语。  相似文献   

18.
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们应以邓小平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一、树立新的人才观古人云“行行出状元”,相信人人能成才。现代社会需要不同领域人才的相互组合。相信通过良好的教育和训练,每个学生都能够成才、成功,这是教育的本义和真谛。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宗旨是促进教育的广泛普及。那种选拔少数学习尖子、淘汰大多数普通学生的教育模式,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相信人人都有才,才会正确对待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作为张爱玲的文学传人,黄碧云在《盛世恋》中的表现与张爱玲的《倾城之恋》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但毕竟作为两个时代的两位作家,时代的差别写作风格的不尽相同,使她们还是存在着一些差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盛世恋》是《倾城之恋》在现代生活中的继续和传承。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一些鲁迅研究者对鲁迅早年在日本用文言写作的《说鈤》、《人之历史》、《摩罗诗力说》、《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等文,作了认真的注释,这是值得称赞的工作。但有同志将这几篇文章笼统地称作“鲁迅早期五篇论文”,并作了过高的评价,我认为是不妥当的。鲁迅在将《人之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