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船洋”是国民政府在20世纪30年代铸造的海洋帆船图案银币的俗称,“船洋”约有八种主要版式。在我国近代发行的上千种老银币中,其影响仅次于“袁大头”银币。  相似文献   

2.
徐国展 《收藏》2009,(9):150-150
民国21年(1932年)孙像帆船三鸟银币正面为孙中山侧面头像,背面有面值、双桅帆船、三只飞鸟、旭日等图案,俗称“三鸟币”。华光普《中国银币目录》述要:“上海中央造币厂铸,拟定之中华民国国币。嗣因背面有三鸟落日图案,时值中日关系紧张,有人附会图案隐含日本空军侵略中国的不祥之兆,认为不宜,乃即停铸封存(不久即作回收销毁处理),市场流出,为数无多。”对此,藏界将其归入“珍稀”类银币。  相似文献   

3.
《收藏界》2006,(3)
11.户部:中国封建王朝掌管户口、财赋的官署,《周庄》记载此职为“地官大司徒”;秦为“治粟内使”,汉称“大农令”和“尚书民曹”,三国至唐称“度支”“左民”“右民”等,唐永徽年初因避讳太宗皇帝世民名讳改称“户部”,五代至清光绪末年,改“户部”为“度支部”,管田赋、关税、厘金、公债、货币及银行等。12.大清龙:中国晚清机制金银币及铜币中最常见龙图之一。因铸币正面镌“大清金币”“大清银币”“大清铜币”而得名。13.长须龙:中国晚清机制银币龙图之一。因龙须稍长而得名,与短须龙对举。通常用于“宣统三年大清银币”各种龙纹之版别区分。有时也用于其他银、铜币龙纹版别区分。  相似文献   

4.
袁水清 《收藏》2014,(3):76-77
中国熊猫银币为世界六大投资银币之一,自从1982年发行后,每年更换一次熊猫图案,连续不断。该银币背面图案熊猫憨态可掬、惹人喜爱,且在当代银币板块中价位最低,  相似文献   

5.
林文君 《收藏》2010,(5):134-135
2009年末,在咸阳收集到一批古代丝绸之路上古印度“孔雀王朝”的钱币。这批银币共12枚,全为打制银币,有双面打压和单面打压之分。图案均以动物花卉为主,最显著的特点是每枚银币上都有孔雀和花卉(或太阳)图案。形制有圆形、方形和多边形(见图)。  相似文献   

6.
邓毅 《收藏》2013,(2):104-105
在四川军政府制造的五角银币中。正面中心为普通芙蓉花图案的较为常见(图1)。另有一种珍稀的版式,便是被业内誉称为佛手花图案的五角银币(图2)。该币铸造精美,有着“吉祥如意,佛手送福”的寓意,深得藏家喜爱。佛手花银币大都深藏不露,一币难求。  相似文献   

7.
陈传银 《收藏》2009,(11):120-120
笔者数年前集得一枚“江南省造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银币,该银币铸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为江南省成立银元总局后的初铸币,因无干支纪年,俗称老江南银币。该币直径40毫米,厚2毫米,重26.51克(见图)。该银币直齿边,表面有轻度磨损,为保留原包浆,故未作除锈清理。其正面由S纹组成的圆圈内有“光绪元宝”四字,中间为满文;圈外上方自右至左为“江南省造”,下方为“库平七钱二分”;两侧分列六瓣花星。背面中间为“珍珠龙”图案,龙背长刺,龙外无圈;上下均有英文字母及面值,两边亦有六瓣花星;边纹则与“珍珠龙”版相同。其成色符合标准,包浆入骨,色泽自然,找不出作伪之嫌疑。  相似文献   

8.
秦风 《收藏》2010,(2):142-143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鉴于西藏地方使用廓尔喀(尼泊尔)赁币的现状和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乾隆皇帝亲自下庚子谕:“……莫若于西藏地方照内地之例,按设炉座,拨派官匠,即在彼鼓铸。驻藏大臣督同员役监制经理,自不可虞缺乏。”于是,西藏地方政府在驻藏大臣的监督下,铸造出一种名为“久松西阿”的银币(图1),其形制仿曾在西藏流通过的廓尔喀银币,正背外缘饰有联珠纹;正面方形框内铸有星月及藏历纪年“1345”;背面铸有象征藏族吉祥如意的扎西达杰图案。  相似文献   

9.
集币爱好者都知道,“奉天一两”银币存世仅见一枚,是被国内外集藏界公认的中国近代银币珍品,据悉这枚银币孤品曾在1991年美国加州的一次拍卖会上,以3.5万美元的底价竞拍,最终被一位台湾收藏家以18.7万美元的高价买入,并创下当年中国钱币在国际市场上的最高成交纪录,现该币存于台湾鸿禧美术馆。据保守估计,目前这枚银币大珍品的市场价高达人民币600~800万元左右。  相似文献   

10.
2021年7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中国书法艺术(楷书)》金银纪念币1套5枚,含1枚8克圆形金币、1枚150克长方形银币和3枚30克圆形银币,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货币。纪念币背面图案选用了“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和“北方书圣”郑道昭的书法代表作品。  相似文献   

11.
正藏历十六饶迥(甲子)第二十二年土鼠年(1948年),西藏地方政府"扎西电机厂无边幻化稀有宝藏"首次铸造"桑久果木"10两银币(图1)。银币正面中间圆圈内为雪山狮子图,在阳光的映照下,一只雪域雄狮回首而立,前腿下为球状宝轮,并环有如意绶带纹饰,背景处为高山流水,下方有浪花水波纹饰,圆圈外环以八等分莲花瓣状分隔,每个莲花瓣内都有藏文,顺  相似文献   

12.
闫学民 《收藏》2011,(4):108-109
"站人"银元是英国贸易银元的俗称,因银元正面中央铸有一站立持戟和盾的武士,当年流入中国时百姓不认英文,以图像辨别银元便落下了如此称谓(见图)。在近代流人中国的外国银币中,"站人"银元一个比较常见的类型,银币标准重量26.95克.  相似文献   

13.
王际朝 《收藏》2006,(1):101-101
西藏硬币中有一种“桑松郭母”银币,“桑松郭母”即藏语“三两币”的读音。公元1932年(藏历16~6年),十三世达赖喇嘛土丹嘉措为统一西藏地区货币,对造币机构进行调整,将梅吉、罗堆、多带三个造币厂合并为扎什电力机器厂,简称扎什造币厂。公元1933年(藏历16~7年)西藏地方政府在扎什造币厂始铸“桑松郭母”银币,有初版和第二版两种。由于较常见,故在国内外钱币目录中均有刊录。但究竟有多少版式,却未见有著述论及。现根据笔者多年收集的实物及相关文字资料,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4.
沈云伟 《收藏》2008,(9):100-102
清代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有清一代,始终奉行“兴黄安蒙”的民族宗教政策。所谓“兴黄安蒙”,即发展和扶植以黄教为代表的藏传佛教,安抚蒙古各部,使之成为清王朝可靠的同盟军。清早期,藏传佛教格鲁派(即黄教)生我国蒙藏地区势力逐渐强大,教徒信仰虔诚,黄教教义成为许多蒙藏人民信仰的精神支柱。清王朝为了加强北部边防,团结笃信藏传佛教的蒙藏民族,确立减传佛教为国教,并尊内蒙古的章嘉活佛为国师,同时对蒙藏民族采取“因其教不易其俗”的方针.使民族关系达到了空前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杨觉 《收藏界》2010,(1):77-77
西班牙双柱银币,在我国俗称“本洋”。双柱银币包括“双球双柱”和“人像双柱”,“双球双柱”铸造在前,“人像双柱”铸造在后,是最早流入我国的外国银币。双柱银币现在在我国大城市的钱币市场上还能买到,但多半品相很差。偶有好品相的,价格不菲。近几年,书报上介绍“人像双柱”银币的较多,涉及“双球双柱”银币的则很少。笔者藏有一枚“双球双柱”银币,参照资料介绍于后,与《收藏界》广大读者共赏。  相似文献   

16.
杨晓时 《收藏》2009,(4):114-115
1933年3月8日,民国政府颁布了《银本位币铸造条例》,同年4月5日发出布告,于次日开始实施“废两改元”,并重新铸造了正面为孙中山半身像,背面为帆船图案的“壹圆”银币为国币(俗称船洋)。从此,中国由两、元混用制过渡到统一的银本位制,使货币流通的混乱状况有所改善。但货币发行权仍比较分散,在中国市场上流通的有本国币又有外国币,  相似文献   

17.
周传芳  周国卿 《收藏》2006,(4):100-103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五月,新疆布政使王树楠向巡抚联魁建议,用内地各省拨来的财政补助银“协饷”为原料,在新疆(迪化)水磨沟机器局铸造银币。联魁于六月四日批准成立新疆银元局,铸造五钱、四钱、二钱、一钱四种银币,至三十四年七月止,共铸银32万两,主要用于军费开支,故称“饷银”。饷银五钱,正面主图为汉维文“饷银五钱”,背面主图系蟠龙。该币直径3.3厘米,重17克左右,成色85%。饷银五钱银币的版别较多,从正面看,汉文“饷银五钱”有字体大小、笔画粗细的不同,汉字中心有有花饰和无花饰的差异。从背面看,图案有无圈龙、线圈龙、珠圈龙,维文龙、蝙蝠龙的不同,蟠龙又有小头龙、尖角龙、小龙的差异。现就“饷银五钱”银币的具体版别予以介绍:  相似文献   

18.
袁水清 《收藏》2008,(1):144-146
最早的银铸币—楚国银质空首布 白银用作货币很早,往春秋战国时期就产生了具有一定形状的银币;后来银币分为银两和银元两种。地处南方的楚国始封于西周初年,当时是一很弱小的国家。春秋时期对外扩张,为“五霸”之一;战国时均“七雄”之一。据《史记·赵世家》记载,楚有“三钱之府”,  相似文献   

19.
刘连茂 《收藏界》2011,(11):82-83
“承安宋货”是金章宗承安二年(1197年)十二月铸造颁行的中国钱币史上最早的银质纪值货币,在中国银币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据《金史·食货志》载:承安二年十二月,尚书省议,谓时所给官兵俸及边戍军需,皆以银钞相兼.旧例银每铤五十两,其值酉搬,民间或冉截凿之者,其价亦随低昂.遂改铸银名“承安。矗货”,一两草十两分五等,每两折钱:鼓,公私问见钱用,  相似文献   

20.
在西藏民族文字硬币中有币值为三两的“桑松郭母”银币。“桑松郭母”即藏语“三两币”的读音。公元1932年(藏历16—6年),十三世达赖喇嘛土丹嘉措为统一西藏地区货币,对造币机构进行调整,并将梅吉、罗堆、多带三个造币厂合并为扎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