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互文有互补式和互通式两类。互补式互文,其位置对应、互为省略的词句文义互补,彼此完善。互通式互文。其位置对应、词面别异的词句文义相通,彼此暗示。此位置对应是指语言环境相同,或表现在语法结构上,彼此所处的句子句式相同,并且充当相同的句子成分;或表现在叙述对象上,彼此都指同一件事或同一个人。位置对应是两类互文赖以存在的前提。两类互文都有“避复”作用。都应看作修辞方法。  相似文献   

2.
“互文”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方法。掌握了这种修辞考法,对于词义解释和古文翻译都大有裨益。所谓“互文”,就是为了避免语言的重复、单调,增强某种表达效果,在连贯性的语句中,将本应合在一起说的两个词语,分开安排在上下句中或一句的上下段中,参互成文、合而见义。可见,互文是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句子完整意思的修辞方法。互文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形象性,也能产生一种韵律美,使文章语句工整,语言交相辉映,可收到耐人寻味、表意委婉、“文省而意存”的表达效果。例如:“主人下马客在船”《(琵琶行》)意思是…  相似文献   

3.
“互文”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语言现象,从根本上来说,它是一种修辞方法。所谓“互文”,就是句子中两个词的词义互相解释或句子中两个成分(或两个句子)的意义互相补充的意思,注释家们称之为“互文见义”。它有两种类  相似文献   

4.
互文和对偶是古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方式,互文,就是上下两句互相关联交错,上下文结合,获得一个完整的意思.对偶,就是用结构类似或相同的一对句子或句子成分,表达一个意思的两面或两层,或两个相对的意思.互文和对偶极其相似,我们要仔细考虑、弄清含义.  相似文献   

5.
在古代汉语里,常常见到两个相同的字连用的现象。这两个字既不是迭字,也不属词儿的重迭[1]。如果用Z_1代表相连的第一字,用Z_2代表相连的第二字,则可把此种语言现象称作Z_1Z_2连文。如下例: ①司空执度_1度_2地,居民山川沮泽,时四时。(《礼记·王制》)“度_1”是名词,泛指测量土地的用具。“度_2”(duò)是测量的意思,动词。句意为司空的职务是执掌用具测量土地。把人民安置在山野河川沼泽,测定各地四季不同的气候。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根据古代诗文的某些句式特点,从结构分析着手,主要以课文为材料,教给学生一点“随文解词”的方法,适当地讲了一些变文、互文、对文、连文的知识,促进了学生阅读、解词能力的提高。变文——利用字面不同而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行文中交错运用,以增加用字遣词富有变化之色,避免单词  相似文献   

7.
“对文”属训诂学范畴,是古人“行文之法,立言之例”的一种,它是指在结构相同或相近,语义相关的对句或结构中,相对应的词语,在词义上往往具有相同或相近、相反或相对的关系。这就是说:句意相近的对文一般具有相同相近的词义,而句意相  相似文献   

8.
辨析文言文古今词义是理解文言词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古代文言文发展到现代白话文,词义变化是非常大的。除了汉语中最基本的词汇,如“人、中、山、水、手”等没有发生变化外,其它的词都或多或少发生了变化。如果不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而用现代词义去读古代文言文,就很难读懂,甚至出现笑话。例如“去”,古代是“离开”的意思,《岳阳楼记》中的“去国怀乡”的“去”即此意,而现代的“去”则是“到某地”的意思,古今词义方向正好相反。如果用现代词义去理解,  相似文献   

9.
王振亮 《初中生》2009,(7):33-34
互文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方法,也叫互辞,指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旬的意思互相补足。  相似文献   

10.
王礼平 《辅导员》2009,(18):15-15
互文是古汉语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方法,也叫互辞,指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的意思互相补足。由于这种修辞手法在理解上具有隐蔽性,特别是一些互文现象往往被语句表面的意思所掩盖,极易造成穿凿附会、望文生义的现象。如何辨别句子中有没有用到互文呢?在有疑问时,不妨先直译句子,如果觉得只从一句话去理解而显得窒碍难通或文义不周备时,可改从上下文或相对的两句话来考察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把彼此结合起来,参互见义,从而获得了圆满的解决的话,该句子则用了互文。如《陋室铭》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一句,照字面直译为“谈笑有渊博的学者,往来无浅薄的人”。但是,如果“鸿儒”没有和作者“往来”,又如何“谈笑”呢?可见这一句运用了互文。确定后,可以调整语序,把句子说成“谈笑、往来有鸿儒而无白丁”。这样理解和翻译就不会出错了。  相似文献   

11.
互文例析     
互是古诗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人行中,有时两个词本来要合在一起说的,可是为了音节和字数的限制,要省去其中一个,解释时要把两个词合起来讲。如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前边省略“汉”字后边省略“秦”字,句中“秦”“汉”互,“明月”与“关”互。诗句意思应该是“秦汉时明月秦汉时关”。古诗中类似的例子是很多的。  相似文献   

12.
《语文知识》2005年8期《从一道考题看短语互文》文说“东食西宿”是短语互文,意思是在东家和两家食宿.这是因不明“东食西宿”的来源而造成的误解。  相似文献   

13.
“连文”最早引起学者们的研究是因为它在训诂、校勘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对“连文”这一概念也有了新的理解.本文主要结合《史记》,对“连文”这一概念作出梳理,并着重分析《史记》中“反义连文”的性质与特点,以此来揭示“反义连文”在《史记》反义词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王占武 《语文知识》2000,(10):29-31
所谓互文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虽然在句子中分处不同位置(即分置),意思却互相拼合或补充的一种修辞手段,现以中学课文的文言文为例加以简单分类。从互文词语的相互关系分析,互文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互文见义。即上下文各省略一些词语,让互文词语彼此  相似文献   

15.
“互文”,又称“互言”、“互体”、“互文见义”。它是指古代诗文中前后词语在意义上互相交错,互相深透,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常见的表现形式是单句互见和对句互见。  相似文献   

16.
罗伯文 《湖南教育》2002,(18):39-39
一、分析字的形体结构汉字是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字的形体与字义密切相关。运用“六书”析字法,是突破汉字词义解释的途径之一。例如,《鸿门宴》“沛公军霸上”的“军”字,课本上注为“动词,驻扎”的意思,而学生熟悉的是作名词。如果从“军“的形体结构上分析,字义就不难理解了。“军”结构从“车”从“勹”(音bao,包裹的意思),会意字,合起来表示用战车围成营垒以防敌人袭击的意思。古代战争是车战,军队驻扎下来就用战车在四周围起来作为营垒,把两部大车竖起来,车辕指天成为辕门,所以,“军”就有“驻扎”的意思。运用这种…  相似文献   

17.
田姽婳 《成才之路》2009,(31):40-41
互文,是古汉语特有的现象。也有学者称之为古汉语的修辞格之一。唐人贾公彦在《仪礼注疏》中说:“凡言‘互文’者,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故云‘互文’。”清人俞樾在《古书疑义举例》中也指出:“古今之文,有参互而见义者。”由此可见,互文是在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两个并列词语或语句中,相应位置上的词语互相补充、互相渗透、互相隐含的修辞方法。  相似文献   

18.
孙传松 《语文知识》2002,(10):29-29
互文是古汉语中最常见的修辞手法。由于成语多数源于古书成句、历史典故、古代寓言,与古汉语有直接的渊源关系,所以互文现象在常用成语中比比皆是。 唐朝贾公彦说,互文“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举”是提出、出现的意思。“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就是本来应该上下文都“两边”并举的事物,上文却只出现“一边”,而省去下文所提出的“一边”;  相似文献   

19.
同义连文是中学语文文言文教材中一种很普遍的现象。所谓同义连文,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相同、相近甚至相类的词并列连用。对此,前人早就注意到,称之为“重言”、“连言”、“复语”、“连文”、“复词”、“语词复用”、“两字一义”、“连语”等。古今学者虽然在提法上很不一致,但是都认为,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相同、  相似文献   

20.
“互文”,又称“互辞”、“互言”、“互用”、“互见”、“互体”或“互文见义”。它是指古诗文中前后词语在意义上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常见的表现形式是单句互见和对句互见。单句互见,即一个句子里某些词语的互见。例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