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图们江流域的旧石器晚期文化与长白山区有着密切的联系。石制品的原料大多为黑曜石,反映了旧石器时代晚期高超的石器制作技术。出土动物化石的遗址仅抚松仙人洞遗址和稳城江岸里遗址,其他遗址只出土石制品。 这一地域旧石器晚期文化利用石片制作石器、以石刃制作工具。出土的石器大多有二次加工的特征。细石叶、细石刃石核受到了华北地区的影响,继而影响到周边的朝鲜半岛、俄罗斯和日本北海道地区。  相似文献   

2.
2016年,西安博物院新入藏了12件商周青铜器,均是文物执法部门在打击盗墓的专项行动中从犯罪分子手中追缴回来的。这些铜器年代分别集中于商周之际和两周之际。商周之际的青铜器虽然不能确定是否为同一墓葬,但包含了鼎、簋、觚、爵、尊、卣等当时主要的青铜器类别,不少器物上还铸有1-3字构成的族徽文字。两周之际的青铜器有2件铭文内容相近,可能是同一座墓葬出土之物,铭文中新发现的"醜"字不见于以往所见金文。  相似文献   

3.
堰台遗址是位于淮河中游南岸的一处典型台形遗址,2004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基本摸清了该遗址的聚落布局,并根据出土遗物判断遗址的年代为西周至春秋时期。简报重点介绍了堰台遗址的地层堆积情况及构成聚落的环壕、墓葬、房址等重要遗迹概况,展示了部分具有分期意义的遗物标本。  相似文献   

4.
2012年春季,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对陕西彬县境内先秦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本文对此次调查的13处商周时期遗址进行介绍。初步分析来看,调查所见遗存的年代主要为"先周"和西周时期,位于彬县泾河沿岸商周时期遗存与黑河以北、红岩河流域所见遗存有一定的差异,特别是红岩河流域所见红褐陶器区域特征较为独特,这种差异可能代表了区域文化和人群构成等方面的不同。此次调查对泾河流域商周时期文化分布、区域文化特征,先周时期考古学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古豳地"文化格局演进等方面的认识,都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5.
2019年,晋阳古城考古队在晋阳古城二号建筑基址下部文化层中发现一处作坊遗址,发掘了1处房址、63处灰坑及部分灶址、水池等遗迹,出土有坩埚、低温釉陶、瓷器等遗物。根据地层关系和出土遗物判断,该遗址为作坊遗址,使用年代在唐代中期,主要冶炼和加工铜、铁等金属。此次发现的作坊遗址对了解晋阳古城不同时代的布局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河拱遗址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秦城乡河拱村西北,为配合大西高铁建设,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忻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于2011年春对该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揭露面积近1500平方米,发现房址6座、陶窑2座、灰坑数个,出土大量陶、石、骨器等。根据层位关系及出土器物特征,判断该遗址年代为龙山晚期。河拱"凸"字形白灰面房址兼具竖向深穴与浅穴式的半窑洞式特点,应属于窑洞式建筑的前身,其成排分布,反映了当时集群而居的社会形态。河拱遗址较完整揭示了忻定盆地龙山晚期人类聚落的全貌,特别是房址和陶窑的发现,为深入探讨晋西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末期的文化面貌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7.
刘家庄遗址位于济南市古城区西北约3公里的城中村—刘家庄村,是一处商周和唐至明清时期的遗址。2010年7月—2011年2月,济南市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清理出大量灰坑、墓葬等遗迹。M121、M122两墓规模较大,随葬器物丰富,出土大量青铜器,器形完整及可辨者共计121件,其中容器22件,有鼎、甑、簋、爵、觚、斝、卣、壶等;兵器77件(组),有戈、矛、刀等;另有少量玉器及陶器等。部分青铜器上带有族徽铭文,共计4种14组。两座墓葬出土器物与殷墟同类器物极为相似,初步推测两座墓葬时代为殷墟三期,墓主人为中等贵族。发掘表明,晚商时期刘家庄区域居住着至少一支与商都殷墟有密切关系的氏族,再次验证了济南在商代的重要位置,为山东地区商代政治、经济格局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同时对研究济南的城市变迁也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上郭—邱家庄遗址位于山西省闻喜县桐城镇,2021年由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上郭古城北城墙及城内开展考古工作,发掘了8座墓葬,其中M1和M8两墓并列,间距3米,为夫妻异穴合葬墓。两墓出土器物丰富,有铜礼器、玉石器、陶器等,墓葬年代为春秋晚期,为研究这一时期晋国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  相似文献   

9.
楚晚期都城寿春城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考古工作以来,取得了重要成果,对该城的位置做出了比较具体的判断,也找到了一些大型建筑基址。2000年以后,在对原来观点再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考古调查、钻探和发掘,梳理文献资料,笔者认为先前的观点存在一些疑点,尤其是作为战国晚期重要都城遗址没有城墙是不符合事实的。在比对多种资料的基础上,认为楚寿春城的宫城位于现寿县城墙基址范围内,现存南宋城墙是经过下蔡、楚都寿春、汉、唐、宋多年叠加形成的。外围发现的战国晚期的建筑基址、重要青铜器等遗存地,应是楚寿春城宫城之外的散居点。  相似文献   

10.
从2007年初至2015年,为配合"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公园"的建设,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对大报恩寺遗址北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古发掘。通过发掘,遗址北区明代主要建筑和总体布局得到廓清,明代皇家寺院的原有面貌得到较充分的揭示。其中包括水井19口,分别为六朝井2口、宋代井9口、明代井6口、清代井2口。这批水井是大报恩寺及其前身诸寺院在不同历史时期留下的重要遗迹,不少井内出土有种类丰富、研究价值极高的遗物。宋代水井J16出土陶、瓷、铜、石、木等器物128件,其中铜钱66枚。瓷器中有多件带有墨书文字。尤其是出土了带铭文的井栏,据此推测J16的年代最早在南宋宁宗庆元四年(1198年)。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山西绛县西吴壁遗址东周遗迹出土冶铜炉渣的时代特征,本文选取23件样品进行科学分析并深度讨论。检测表明,这些炉渣的冶炼产品均为红铜。炉渣基体含铜量的浮动范围较大,且基体物相常见磁铁矿,反映了冶炼工艺并不稳定。比较发现,西吴壁东周遗迹出土炉渣所反映的冶铜技术特征与东周时期典型冶铜遗址冶铜技术特征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且熔铜技术特征也不明显,因而推断本文炉渣很可能来自西吴壁夏商时期的冶铜活动,是与大量夏商时期陶片一起混入东周遗迹当中的。本研究对于系统探讨西吴壁乃至晋南地区先秦时期冶金技术面貌具有积极意义,并基于西吴壁材料开发了一套复杂文化堆积中冶金遗物时代特征的判别流程,在当前蓬勃发展的冶金考古工作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2010年9月,周原遗址王家嘴村南发现一座铜器墓,出土一批青铜器残片和牙璋、卜骨等文物。铜器目前可辨器形者包括鬲、尊、觚、爵和斝,年代有早晚之别,鬲、斝、觚三器的时代为二里岗上层期,爵的时代为殷墟一期,尊的时代为殷墟二期偏早。综合判断,该墓属商文化京当型。铜尊为京当型商文化中首次发现的器形,其造型、纹饰与长江流域的铜尊有相似之处。将铜器砸碎埋葬的葬俗亦不见于以往发现的京当型商文化铜器墓。这批资料有助于推进学界对京当型商文化葬俗、周原遗址京当型墓地的分布及周原遗址聚落结构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1981年绍兴坡塘306号墓是浙江省的重大考古发现。关于墓葬性质,历来存在争论。争论焦点是:一、墓主是谁,男性还是女性?二、墓的国别,越还是徐?三、时代早晚,战国还是春秋?作者总结旧说,引用两件带"元女"铭文的铜器和赛克勒藏品中的嘉子孟嬴缶,重新考释墓中出土的三篇铭文,并对墓中出土器物的器形纹饰进行分析,最后结论是:一、此墓墓主是徐王元女,女性;二、此墓是越地的墓葬,但墓主不是越人,而是从徐国嫁到越地的女子;三、墓中出土物以徐器为主,总体特征更接近春秋晚期,而非战国早期。  相似文献   

14.
山西闻喜邱家庄墓地M5001号墓是战国早期晋国最大的墓葬之一。本文对该墓出土27件战国早期青铜样本进行了铅同位素和微量元素分析,以讨论晋国在战国时期的矿料来源与变迁等问题。综合铅同位素与微量元素分析结果,我们认为以邱家庄样本为代表的战国早期三晋地区铜料与铅料相比春秋晚期均发生了变化。通过对比主要现代矿区与战国矿冶遗址的样本数据,邱家庄M5001青铜器的铅矿料很可能来自豫西地区。邱家庄M5001青铜器微量元素与战国早期楚国青铜器差异较大,但后者与春秋晚期晋国青铜器数据一致。因此三晋地区战国早期的铜料产地可能也从南方楚地转移到了豫西地区。  相似文献   

15.
古代人类作为辉煌古代文明的创造者在博物馆展示中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是反映人类起源和迁徙过程的猿人、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化石,还是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墓葬、遗址中出土的人骨标本,  相似文献   

16.
商周时期,吴、越两国创造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青铜文化。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考古资料的积累和研究的深入,学术界对商周时期吴越地区青铜器的面貌和特点有了逐渐清晰的认识。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若干著录于外文文献中具有吴越风格的青铜器进行了逐一介绍,并结合考古发掘资料进行了相关讨论。这些青铜器包括悬鼓环、三足壶和方卣,时代分属春秋晚期、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悬鼓环以人物雕塑为装饰,三足壶以吴越地区的陶器为原型,方卣则是对中原地区青铜方彝的模仿和改造。这些资料对于廓清吴越地区商周青铜器的整体面貌、探讨吴越地区商周青铜器的特点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焦皮凹遗址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盛湾镇焦皮凹村北,北距淅川县城48公里。2013年3至5月,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建设,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及抢救性发掘,实际发掘面积共3400平方米,此次发掘所见遗存主要为石家河文化和西周时期,同时发现有少量商代、汉代和宋元等时期遗存。新石器时期的石家河文化主要有灰坑、灰沟等遗迹,出土遗物以陶器为主,另外见有少量石器。根据层位关系和出土器物特征,焦皮凹遗址石家河文化遗存大致属于石家河文化青龙泉三期类型。该遗址的发掘为研究豫西南地区石家河文化的分布与特征提供了新资料,对于豫西南、鄂西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新疆若羌瓦石峡古城位于塔里木盆地南缘,是丝绸之路上的一处重要遗址。本文从遗址出土冶金遗物的检验分析入手,结合古代矿冶遗址的调查与研究,探讨了瓦石峡遗址的古代冶金技术。文章报告了遗址出土的炉渣、坩埚等冶金遗物的科学分析结果,并讨论了其冶炼工艺,认为此处采用过木炭进行生铁冶炼与炒铁联用的冶炼工艺。对瓦石峡遗址出土的冶金遗物进行科学研究,对于认识其冶金技术水平和中西技术交流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遗址博物馆最大的特点是文物藏品与出土地点关系清晰,未经“异地”迁移,遗址博物馆采取原址陈列的展示方式,场景直观,更利于观众理解和接受,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文物与遗址的原真性。但是一般遗址博物馆的空间都比较大,增加了环境控制和改善的难度,遗址本身以及出土文物都面临着各种不利环境因素的侵蚀,为了达到原址展陈的目的,文物保护工作者就必须采取有效的保护方法,保障文物及遗址在原址展陈过程中处于安全健康的状态。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一直坚持“边发掘、边保护、边展示”的原则,采取了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以彩绘秦俑保护、铜车马保护修复、土遗址保护为代表的可移动文物与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方面收获了一些成果,但也存在保护材料单一、保护工艺不完善等问题,还需要在保护工艺优化,保护材料甄选等方面做出改善与努力。  相似文献   

20.
2013年12月,陕西周原遗址贺家村西发现一座铜器窖藏,共出土文物102件,种类包括车马器、乐器和工具三大类,时代为西周中晚期。车马器共计95件,种类有车、车、轮牙束、轭首、轭脚、车軎和马镳等;乐器为编钟1件;工具包括铜斧1件、铜铲5件。这是周原遗址首次发现的以车马器为主的铜器窖藏,丰富了周原遗址铜器窖藏的类型。绝大多数车、车均镶嵌绿松石,工艺精美,亦是西周考古中首次发现。相当一部分车马器有明显的磨损痕迹,当是经过长期使用所致,其所装备的车在当时应为实用车。这一发现为研究周原遗址铜器窖藏的类型及西周车马器、西周车制提供了重要的新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