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支持中国科学家在重大前沿科学问题上与国外同行开展实质性合作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于2001年设立了资助"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以下简称重大合作研究项目),体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鼓励中国科学家开展创新性研究、提升合作层次与规模的宗旨,也是自然科学基金委国际合作为实现从交流型国际合作向研究型合作过渡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2.
当今,制订和实施交叉科学的重大国际计划已经成为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这些计划以其科学上的先进性和权威性吸引世界各国科学家的参与,并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经费支持和开展合作研究,从而引起相应科学领域的飞跃发展,例如国际全球变化研究计划和国际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等。由科学发展水平和国力所决定,这些重大科学计划往往都是由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科学家提出,通过设在这些国家的国际项目处(IPO)组织实施,他们主宰着研究方向的确定和计划制定等重大问题。迄今为止,发展中国家参与这些重大计划的程度还相当低。不少情况下,由于观测…  相似文献   

3.
正2017年12月6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委)审议批准同意"基于化学小分子探针的信号转导过程研究"重大研究计划(以下简称该计划)结束。该计划是基金委在"十一五"期间启动的第一批重大研究计划,也是基金委启动的化学生物学领域的第一个重大研究计划。自2007年2月启动以来,共资助项目160项,其中培育项目132项,重点项目14项,集成项目9项,战略研究项目5项,资助费用2亿元,全部资助项目已于2015年底结题。  相似文献   

4.
在科学基金各类项目的资助下,我国科学家开展合作研究的领域不断拓宽,合作方式越来越多元化,实质性合作研究逐步深入。为有效利用国际资源,进一步提高我国科学研究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基金委于2005年5月通过了《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资助管理办法》,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成为正式的一类资助项目,从2006年起开始受理申请。1生命科学部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资助简况生命科学部在加强调研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5.
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是支持实质性国际合作研究的重要项目类别。化学科学部在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中,把握平等合作、互利互惠、突出重点的原则,坚持以我为主的目标,努力通过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的实施,有效利用国际科技资源,推动我国化学领域基础研究和人才培  相似文献   

6.
《学会》2015,(9)
我国科学家自上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参与国际科学理事会发起的一系列重大国际科学计划。本文在对我国科学家参与国际科学计划的历史、现状与参与模式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探寻我国科学家未来参与国际科学计划的发展趋向,以期为我国科学家参与民间国际科技合作,不断提升我国国际科学地位提供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7.
加强实质性国际合作,提升基础研究创新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委)历来重视国际科技合作,按照国家外交大政方针和科技国际合作发展规划,围绕科学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家安全等科学问题,加强顶层设计,通过开展高水平、实质性和可持续的国际合作,努力创造有利于我国科学家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良好环境,以提升中国基础研究的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8.
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委)审批同意"近空间飞行器的关键基础科学问题"重大研究计划结束。该重大研究计划是基金委在"十一五"期间第一批启动的重大研究计划,自2007年4月正式启动后,共资助项目173项,其中培育项目135项,重点项目26项,集成项目7项,战略研究项目5项,资助总经费1.9亿元,全部资助项目已于2015年底前结题。  相似文献   

9.
正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以下简称"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通过国际科技合作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加强与各国科研资助机构的沟通与合作,大力推动国际科学界携手开展对新型冠状病毒研究的科学攻关。1厚植友谊,增进国际科学界理解与互信2020年2月至4月,自然科学基金委分别联合德国研究联合会(DFG)、英国国家科研与创新署(UKRI)以联合声明的形式呼吁中德、中英科学界合作共抗疫情,推动国际科学理事会(ISC)发声支持中国抗疫工作,  相似文献   

10.
<正>金秋时节,我们在美丽的西子湖畔聚集一堂,召开主题为"服务科学:跨学科研讨"的第166期双清论坛。此次论坛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科交叉系列双清论坛的第一期,请允许我代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向出席本次论坛的各位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双清论坛作为基金委重要的战略研讨平台,主要目的有三个:一是酝酿头脑风暴,启迪科学思想;二是凝聚专家共识,促进团队合作;三是谋划重大科学命题,为组织实施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或制定科学  相似文献   

1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根据基础研究的规律和特点,针对核心科学问题,"十五"期间试点实施了重大研究计划(以下简称研究计划)。  相似文献   

12.
国际大科学计划/工程兼具科学属性与工程属性.组织实施该类计划或工程是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与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我国曾大量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不过发挥牵头和主导作用的却寥寥无几.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对组织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作出战略部署.本文在对"十三五"时期我国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的成效与影响进行总体评估的基础上,分析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对我国"十四五"时期如何加强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提出政策建议,以期为提高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3.
200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与评审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一年,也是实施"十一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准确把握"支持基础研究、坚持自由探索、发挥导向作用"的战略定位,按照"尊重科学、发扬民主、提倡竞争、促进合作、激励创新、引领未来"的工作方针,统筹安排资助计划,认真组织评审工作,着力提高评审质量和资助效益,按计划完成了项目评审与资助工作.  相似文献   

14.
关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认识与回顾。对客观世界运动规律的探索和认识是全人类的共同目标,是多种文化不断交流融合和长期积累的过程。当今基础研究在科学前沿全方位拓展以及在纵向的学科分化与深入的同时,客观上需要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思维方式在研究资源、研究手段上进行多渠道、多形式的合作交流。目前,科学界已经达成这样一个共识,国际合作是解决全球性重大科学问题的必由之路,是组织实施大科学研究计划的基本方式,开展国际合作有利于提高本国基础研究的水平,有利于吸收世界范围的创新思想,有利于培养高水平的创新人才,推动科学研究的创新。  相似文献   

15.
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的国际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振兴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3,18(4):309-312,325
近十几年来,中国与欧空局(ESA)在空间科学领域开展了密切的合作,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91年开始,主要是与欧空局Cluster科学数据系统(CSDS)的合作;在此基础上开展第二阶段的合作,即中国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简称双星计划)与欧空局ClusterII的合作。这项合作是以我国提出的探测计划开展的以我为主的国际合作,合作规模和层次迈上了一个新台阶。1合作背景1.1欧空局Cluster科学数据系统欧空局是国际空间科学和技术领域的主要机构之一,在国际空间活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研制的Cluster卫星系列(包括4颗卫星)是20世纪90年代…  相似文献   

1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以下简称重大国际合作项目)设立于2001年,旨在顺应科学研究国际化趋势,最大限度地利用国际科学资源,增强我国基础研究的国际竞争能力,推动我国基础研究若干领域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相似文献   

17.
"大科学工程"的组织建设能力标志着一个国家核心的、原始创新能力,也是一个国家制造工业水平的展现,是国家综合科技竞争力、经济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科技实力的提升,中国迫切需要以崭新的面貌和地位加入国际大科学合作。为进一步提高中国在国际大科学工程管理的参与能力,完善国际大科学工程的国内组织机制,为国内下阶段"以我为主"组织实施国际大科学工程积累组织管理经验,笔者结合中国参与的ITER计划、伽利略计划等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的经费投入方式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8.
国际科技合作在提升我院科研工作整体水平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简要讨论了今后一个时期我院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开展创建联合研究基地,发起国际科学计划等重点工作以及相应的国别政策和应采取的配套保证措施。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二战接近尾声,战后科学国际合作问题引起了各国科学家的思考。1943—1946年受英国文化委员会(British Council)派遣来华的李约瑟通过领导中英科学合作馆的经验,认识到创建新型国际科学合作机制的必要性,同时重视科学、教育和文化的相互关系。为呼吁成立战后国际科学组织,李约瑟于1944年7月、12月和1945年4月连续撰写了三个备忘录。第一个备忘录收录在《科学前哨》(Science Outpost)中(1),明确建议"一个国际科学合作机构应当由联合国在战后建立起来",并对其职能进行了说明。第二个备忘录比较简短,分析了国际科技交流的不同方式,认为应当结合和平时期和战时两种科学组织形式的优势,建立新型的国际科学合作机构,并承担主要的功能(2)。完稿于重庆的第三个备忘录(3)最为全面深入。当时正值国际上酝酿建立联合国教育与文化组织的关键时期,李约瑟以中英科学合作馆(British Scientific Mission in China)馆长的身份与科学界一起呼吁,"科学"应以平等的身份加入该组织,并在名称中体现。这篇备忘录也在华盛顿和伦敦广为散发,为教科文组织的最终成型起到重要作用。在这个备忘录中,李约瑟的视线超越欧美等科学中心,认为在"光明区域"之外更为广袤的地区,需要国际科学伸出援助之手。而这是其它科学组织所做不到的。1945年11月6日,伦敦的联合国会议上终于采纳了"UNESCO"的名称。1946年3月,李约瑟赴巴黎就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科学部(Division of Natural Science)的副主任。以李约瑟、贝尔纳、霍尔丹、克劳瑟为代表的剑桥左派科学家,他们不只是钻研科学,而且积极关注科学在社会中的应用,是英国和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的中坚力量。另一方面,他们都重视科技史的研究,因为在他们看来,科学史不仅要解释科学,更要改造科学。李约瑟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卸任后,很快投入到中国科技史的研究中。李约瑟在科学的国际合作与历史研究两方面的工作,实际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刘晓、王洋译。  相似文献   

20.
高杰  丁云龙 《科学学研究》2017,35(11):1716-1725
创新研究群体项目是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体系下,兼具基础前沿研究与人才团队培养双重属性的人才类项目,运行中产生的治理问题需要在理论上予以解析。解题的关键是,明晰创新研究群体的组织性质,并打开治理结构的"黑箱"。通过扩展交易成本治理结构理论,在五重维度上,创新研究群体具有较强的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与交易频率,具有很高的任务复杂性与团队合作质量,是介于"小科学"与"大科学"组织间的中间组织,是稳定性与持续性较强的科研合作网络组织,其治理结构需要走向为网络治理;在五重维度上,只有对创新研究群体实施网络化治理,才能够实现资源配置合理化、交易成本最小化与团队合作成效最大化,才能实现培养和造就国际科学前沿一流研究群体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