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精心设疑--引趣 古人云:"疑是思之初,学之端.""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作为教师就要"于无疑处设疑",引发学生思维的兴趣和动机,使学生在疑中思,在思中学,在兴趣盎然中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相似文献   

2.
我国古代学者曾说过,“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的作用在于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有疑处却教无疑,释疑解难也是物理教学中一个不可偏废的重要环节。为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唤起学习的内动力,教师常常需要在教学的关隘之处有意识地设置疑障,激疑探思;另一方面,对于学生  相似文献   

3.
一、应用问题教学法的重要性学源于思,思起于疑,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优秀的历史教师要在学生看似无疑处设疑,有疑处释疑。在无疑——有疑——无疑的过程中使学生由未知到已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掌握知识,增强能力。把问题引入课堂,即以“问题”的不断出现与解决作为组织课堂教学的主线,作为推动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内驱力,诱发其探索与求知的欲望,调动其历史思维的积极性。教学实践证明:没有难度的教学只会降低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  相似文献   

4.
谈激疑     
所谓激疑,就是利用学生求知欲强烈的心理特点,或于无疑处激起疑念,促使学生思维;或于有疑处强化疑点,激发学生质疑,为设法解疑而深思,从而达到增长知识、发展智力的目的。有经验的教师很注重激疑,并为我们提供了经验和事例。一、于无疑处激起疑念,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学生学习一般课文,借助于工具书便可以扫除文字障碍,领会课文的大概意思。问题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往往缺乏深度,对文字上的精辟独到之处未必都能理解,这些正是需要教师加以诱导之处。要使学生对课文既看得懂,又学得深,一个有效的方法是  相似文献   

5.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课应该是学生质疑问难的场所,教师要不断设置疑问,创设探究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宋朝著名理学家朱熹指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阐明了“疑”对学习的重要作用。设疑之于教学,就如清泉之于小潭,清泉一失,水潭即成无澜死水。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生物教学中的设疑技巧。一、设疑于无疑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好的课堂教学,应自始至终以“疑”为主线,特别是要善于在无疑处设疑。教学中有些地方貌似无疑,但却蕴涵着智力因素,教师要深入挖掘在学生看来并不是问题的问题,激发疑问,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例如在介绍“我们身边的生物学”知识时,学生通过阅读“袁隆平和杂交水  相似文献   

6.
刘楚勤 《教育艺术》2007,(11):78-79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思维从问题开始,问题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内驱力.要启动学生的内驱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就必须善于设疑、激疑,并激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让学生在头脑中产生"疑",把学生引入一个"别有洞天"的境域,让学生从无疑处生疑,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动脑思考,活跃思维,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讲究方法,精心设疑,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7.
课堂设疑是师生信息双向交流的过程 ,恰当的课堂设疑能激发学生兴趣 ,启发学生思维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而教学实践证明设疑的时机选择直接关系着启发的效果 ,为问而问 ,信口开河地随意设问 ,都不能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那么如何把握设疑的时机呢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处设疑 .1 于无疑处设疑数学教学中有些地方貌似无疑 ,但却蕴涵着智力因素 ,教师要从中深入挖掘在学生看来并不是问题的问题 ,激发疑问 ,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例如 ,教材上有这样一个例题 :已知 :空间四边形 ABCD中 ,E、F分别是 AB、AD的中点(如图 1 ) ,求证 :EF∥平面 …  相似文献   

8.
设疑     
设疑,是提高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方法.因为疑难问题是思维的动力,不仅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通过疑难问题的解答,能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智力.一、于无疑处,导其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有疑,就会积极思维、努力探求;解疑,就能有所发现,增进知识.有疑和解疑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符合人们认识规律的.课堂教学也要遵循这一规律,教育学生敢于寻  相似文献   

9.
设疑是指在教学的关隘之处,有意识地创设疑问,布置疑阵,以激发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探究的一种教学方式。结合笔者多年的教改实践,谈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设疑。 逆思设疑 学而无疑的原因之一,是思维呆板单向。在学生学习了概念和规律之后,可引导学生从反面多向进行思考,强化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如代数第一册介绍了不等式组解集的四种情形,这是学生很熟悉的,因而感到学而无疑,平淡无奇,为此可提出如下问题: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三疑”,即设疑、质疑、释疑,是启发学生勤学好问,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设疑,即由教师设置疑难问题,引发学生的思维。质疑,是学生在认真阅读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提出疑难问题,进而在教师指导下研究、探讨这些问题。释疑,是在教师的启发之下,主要由学生通过知识的迁移,解答疑难问题。古人云,学起于疑,思起于疑。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无疑—有疑—无疑”的转化过程。我们通过设疑,为学生创造思维的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质疑,使  相似文献   

11.
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潜力的重要标志。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学生自认为无疑处激疑,鼓励学生质疑,进行发现式、探究式学习,达到让学生自觉读书,自觉领悟的目的。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思维从疑问开始。教师要善于把握课文内容和学生实际,在学生自认为无疑处抛出问题,激起学生思考,引发学生思维。教学苏教版教材第十册《半截蜡烛》第六自然段中这样一句话: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么大的小女儿。"  相似文献   

12.
开卷必有疑。如果无疑,是阅读思维停滞,理解含糊,或者说“好读书不求甚解”的表现。求疑的深度能说明思维的强度。朱熹说:“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这种无疑处求疑的进展,正是坚持不懈求疑的效果。 那么,阅读中应该怎样求疑?一篇文章中的疑应设在何处?置疑有哪些方式?下表提供一些方法,供  相似文献   

13.
智力的核心是思维,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巧提问题才能激励学生大胆解决疑难的积极性。宋代学者张载说得深刻:“学则须疑”、“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根据学生所存之疑提问,再引导学生解疑,这就使学生的知识与思维并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存疑状况正确提问,启迪学生认真思考解题,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14.
自主探究,即阅读中学生通过主动探究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初中语文,可供学生探究的问题很多,小到字词标点,大到篇章结构,随处都可以多问几个为什么,多设想几个怎么样。概言之,即“在无疑处须教有疑,在有疑处须教无疑”。始于有疑,终于无疑。自主探究迥异于接受性阅读。由于读物答案没有给出确定性前提,对读物就没有先入为主的陈见。读物的是与非、优与劣等等,都得通过一系列思维活动才可以得出,在知其然中更知其所以然。又由其思维往往带有发散性、质疑性、逆向性及变通性,具备创造思维的诸…  相似文献   

15.
善于设疑是教师的一种教学艺术,疑能促思,疑能激趣。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在新课的开头处、重点难点处、易产生混淆处及课堂结尾处面向全体学生设疑,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进行有效的创新学习,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堂教学是由一个个问题组成的。一个精彩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积极思维,从而深入文本去把握文章主旨。教师需要运用问题教学法进一步引导,在学生无疑处设疑,并从学生认知的需要及深度解读文本的需要来进行问题假设,引导学生学会自觉地、高效地、创造性地学习,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摆脱思维定式的束缚,使语文阅读教学更加灵活,更富有实效性。  相似文献   

17.
对于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由于学习水平的参差不齐和思维能力的强弱不一,在上课时老师如讲得太浅,学生会产生一种满足感;如讲得太深,则学生如听天书,找不到头绪,容易丧失学习的信心。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无疑处设疑,有疑处释疑”的原则。课堂提问的重要之处在于切中学生的疑惑之点,设置悬念,从而激起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的  相似文献   

18.
所谓“曲问”,即教师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单刀直入地设问,而是另辟蹊径,从而让学生得到答案。运用“曲问”,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启学生的心智。   教学中,教师对教材的内容故做否定,从反处设疑,从无疑处设疑。这种方法犹如投石激浪,给学生以强烈的刺激,并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教《田忌赛马》这课,教师虚拟一个情景:如果田忌按照孙膑的方法结果失败了。这样,教师借助合理的推理想象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有些问题较难。尽管学生阅读能力较强,思维比较灵活,但他们还是会有一时的思维受…  相似文献   

19.
前苏联教育家赞克夫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思考的本领在思维的训练中形成。“激疑”就是训练学生思维的行之有效的手段。“激疑”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有疑问,即“读书无疑者须叫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只有进入“受激发的状态”,才能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之中。“激疑”是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中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喜欢标新立异。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思维的发散功能,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对一个问题尽可能地提出多种设想、多个答案,比较思辨,得…  相似文献   

20.
设疑问难是促使学生思维的重要方法,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从有疑到无疑的过程。有了疑,教师才能够启发诱导学生解疑,学习新知识。然而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怎么去产生“疑”呢?我认为关键在于: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和不同的教学内容去科学地设疑;学生善于问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