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放翁词初探     
陆游,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亦为词坛一大家。然其却不以词名,这是因为与其执着并钟情于诗的创作“无诗三日却堪忧”不同,他对词这一创作艺术并不十分着力,认为“倚声制词,其变愈薄”,虽“少有所作”,但“晚而悔之”(《长短句序》、《谓南文集》十四),故其词仅有一百余首,与其近万篇的巨量诗作相比,只及百分之一;另一方面,其词作的思想性、艺术性及影响也不能和其诗作相提并论,因此,陆游以诗名世,词名为诗名所掩也就毫不足怪了。若单就词而论,陆词成就颇高,风格也较多样,既有充满爱国激情的慷慨激昂,沉郁悲壮的豪放之篇,也有清丽飘逸、含蓄蕴籍的婉约之作,故明人杨慎说其“纤丽处似淮海,雄慨处似东坡”,毛晋更补一句说:“超爽处似稼轩。”(毛晋《放翁词跋》)冯煦也说:“剑南屏除纤艳,独往独来,其逋峭沉郁之慨,求之有宋诸家,无可方比。”(《宋六十家词选·例言》)虽不免有些过誉,却也不乏见地。诚然,陆词不能和其诗同日而语,陆也不能和苏、辛等词坛泰斗相提并论(不论是词的数量,还是词的艺术性及创造性,或者是对词的的影响等方面都是如此),但却有其自己的艺术个性和特点,并有他人所不能及处,陆游也确实堪称南宋词坛的一位大家。  相似文献   

2.
张怡文 《文教资料》2012,(26):118-120
蜀中九年生活,陆游的词风发生巨大转变。乾道八年(1172),陆游的处境更是发生巨大转折。这年中长达9个月的南郑边塞生活,开阔了陆游的视野境界,也开拓了词风,更是陆游一生最引以为怀念的纵情岁月。本文试图从乾道八年陆游的经历及词的创作入手,结合陆游深入边境最终黯然离去的史实,分析这一年间陆游词风的转变历程。  相似文献   

3.
陆游是南宋的伟大爱国诗人,他创作了相当多的诗歌作品。历来对陆游诗歌的研究不胜枚举。陆游在作诗之余,写下了一百多首小词。这些词内容丰富,抒发了真挚的性情,却为人所重视的程度不够,对陆游词的研究也非常少。本文从陆游作词的态度,对其中属于豪放一派的词作,写作特点及咏梅词重点作了讨论和阐述。无论是以柔情写哀情的豪放词创作,直抒胸臆的作词手法,还是孤芳自赏的梅的意象,都构成了陆游词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4.
词在产生之初就被赋予抒情功能的限制,加之其体制的特殊性,在有限篇幅内承载的内容亦有限,对其叙事性的体察显得不足。到了陆游生活的年代,词的体制、功能以及内容都得到拓展。陆游长期重诗轻词的观念,使其词作中的情感表达具有明显的选择性。这种观念也构成了其词作叙事性生成的内在机理。通过审视陆游词作中人物、情节的呈现和时空转换以及词作中情感叙事效果等问题,可以证明其词作叙事性的存在,并证明叙事性和抒情性存在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5.
青春的追忆、爱情的追忆、故园的追忆等大量审美回忆集中地出现在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作之中,这些回忆之作既是李清照词作的重要部分,也是其独特风韵的重要表现.这种现象的产生绝非偶然,这是有着多种深层次原因的,诸如李清照异常丰富的生活体验,女性爱美的天性,女性独特的恋爱心理,她的弃妇心态,以及词这种文体的独特美感特质等.  相似文献   

6.
江左占形胜,最数古徐州。连山如画,佳处缥缈著危楼。鼓角临风悲壮,烽火连空明灭,往事忆孙刘。千里曜戈甲,万灶宿貔貅。露霑草,风落木,岁方秋,使君宏放,谈笑说尽古今愁,不见襄阳登览,磨灭游人无数,遗恨黯难收,叔子独千载,名与汉江流。陆游以诗名世,词却易为人所忽略,在他留存下来的一百多首词中,也不乏名篇佳作,《水调歌头·多景楼》便是其中的一首。南宋孝宗隆兴二年(一一六四)秋天,陆游在镇江通判任上,应知府方滋之邀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陆游词的创作也具有独特心态。陆游的词学思想很复杂,他重视词体,较准确地把握了词的艺术特征;但他又是以写诗的心态来进行词的创作的。在词中,陆游以对闲逸的描写反衬愤懑不平的内心世界,将“疏狂”与“悲凉”的心态相融合,以“更进一步”的手法,形成了哀怨沉郁的词风,从而成为宋词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8.
杨万里绝句诗的艺术特色夏东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是南宋诗坛上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的“中兴四大诗人”之一,为人正直,为官清俭,是一位人品高尚的儒者。其诗名在南宋要大于陆游,周必大《跋杨廷秀赠族人复字道卿诗》称杨万里“执诗坛之牛耳”;姜特立《谢杨诚斋...  相似文献   

9.
陆游不但是一个著名的诗人,还是一个出色的词人。他的词纤丽之中有豪壮,豪放之中见悲凉,用典多而不僻,喜以佛道用语、口语入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亦雅亦俗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10.
陆游在宋代词坛是一位很有艺术特色的作家.从其创作总体上看,放翁词在词体形式上有很明显的诗化创作倾向.究其原因,与陆游的创作动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南宋词坛整体文风的转变,苏轼“以诗为词”的模式影响以及陆游的词学观念影响,都促使陆游必然在词中带有很浓郁的剑南诗风.具体到词体形式而言,放翁词以诗法诗句入词,融铸剑南情韵,追求工丽之美,这使词在表现形式与艺术境界上均得到了相当大的拓展.  相似文献   

11.
在陆游的一百多首词中,有三首咏海棠词,描绘了词人在四川生活时期放纵不羁、寄情山水、饮酒赏花的一段岁月及离川后对四川生活的怀念之情,表现了词人热爱生活、热爱美好事物的思想情志。  相似文献   

12.
陆游从戎南郑八个月,过了一段令他毕生难忘的军旅生活,南郑成为诗人践行人生理想之地,为此诗人写了300余首诗歌、10首词来记录南郑那段令他魂牵梦绕的生活,这些作品成为研究陆游南郑生活宝贵的文献资科。词作虽然只有十首,但却在意象、思想、文化方面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3.
《大连大学学报》2017,(5):86-89
苏轼和陆游两位都是宋代著名的文人,以往有大量论文从多种角度进行研究——有诗有词有文。陆游的爱国诗、婉约词;苏轼的豪放词、婉约词、散文……很少有人把这两位文人的诗词作品做比较研究。本文运用对比的方法从他们为数不多的婉约词入手,从内容、表现手法、用词特点几个方面论述了两位词人表达情感的相似之处。两位词人虽然生活在一个朝代,却相差近90年,有相同的情愫与表达,可谓跨世知音。  相似文献   

14.
过去情绪体验是过去时间洞察力的基本维度之一,指个体在过去时间认知的基础上对自己的过去(或过去时间)所持有的一种独特的态度和主观的情感体验。本实验以184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2×2混合设计考察了过去情绪体验对自尊的影响。结果表明:过去正面情绪体验者倾向于高自尊,过去负面情绪体验者倾向于低自尊。对于高自尊词的回忆量,正面情绪组显著高于负面情绪组;对于低自尊词的回忆量,正面情绪组显著低于负面情绪组。在正面情绪组,高自尊词的回忆量显著高于低自尊词的回忆量;在负面情绪组,高自尊词的回忆量与低自尊词的回忆量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郑华萍 《文教资料》2012,(32):49-52
在陆游的145首词中,有58首涉及到江南意象,例如风景、人情、风物等。他的这些词风格恬淡闲远、清真飘逸,于"豪放"、"婉约"之中另立一格。本文试图通过对陆游词中的江南意象的分析来探索陆游隐逸词的形成原因和词的风格。  相似文献   

16.
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以下简称“原词”)是一首好词。自从毛主席“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作《咏梅》词后,人们便对原词持否定态度。这里,我提出不同意见,并求教于其他同志。陆游所处的时代是南宋和金国对峙时期,在南宋小朝廷内部的主战派和主和派的斗争中,陆游属于主战  相似文献   

17.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史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罕见的高龄作家和多产作家。一生创作有诗近万首,词一百多首。据郭沫若同志统计,在陆游的诗集和词集中,有不少咏梅之作,其数在一百首以上。他往往喜欢用梅花来比拟自己,《卜算子·咏梅》意境独特,韵味隽永,可以说是陆游以梅花自比的一个结晶。陆游生当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机的南宋时期,“扫胡尘”、“靖国难”,是他生平志事所在。他主张振军径武,北伐中原,是南宋时代主张抗金的急进派。可是,…  相似文献   

18.
在陆游现存的143首完整的词作当中,"花间体"的侧艳之词就有20首,数量并不算少。本文将这20首词细分为妓情词、闺情词、弃妇词和宫怨词四类,进而论述它们的艺术特色,最后简要阐明了在陆游的词作中出现艳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王国维与罗振玉因诗歌结缘,自此两人开始近乎一生的相知相守。罗振玉对王国维《咏史》组诗的赏识,奠定了王国维在罗振玉心中不可移易的地位。罗振玉的诗学根源于《毛诗序》,而涵养于杜甫、陆游二家诗,其崇尚真诚、雅正、自然,反对雕琢、应酬的文学观与王国维有着许多不谋而合之处。特别是对陆游诗歌的共同偏嗜,拉近了他们心性和诗学的距离。虽然陆游在王国维的词学谱系中因为介乎被极度推崇和极度贬抑的两极之间,而未能彰显出特别的风采,但陆游的诗学实际上沉淀为王国维词学的一种底蕴。罗振玉的诗学在这一考察维度中显示出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陆游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说起陆游名字的由来,其实还有一段趣事。陆游出生的前一天晚上,风雨大作,并且他的母亲梦到了北宋词人秦观(字少游),陆游的父母以为这是上天的安排,于是,就给他起名儿陆游。一、诗歌狂人作为中国存诗最多的诗人,陆游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在他六十六岁的时候,他回忆道:“此予丙戌(当时陆游四十二岁)以前诗十之一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