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领有名词提升移位理论是近年来备受热议和研究的话题之一。该理论使"领主属宾句"和"带保留宾语的被动句"这两种句式的研究向前迈进了一步。但该理论的完善度和科学性却一直存在争议。本文以其中的"领主属宾句"为例,通过分析它的句法结构,进一步分析该理论的不完善之处。  相似文献   

2.
在领主属宾句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领主属宾句中的词汇为切入点,用配价理论具体分析了领主属宾句式中的动词类、名词类,体现了生成语法的最简方案精神.  相似文献   

3.
武梦娇 《海外英语》2014,(5):252-253
"领主属宾句"是汉语中一种颇具研究价值的句式结构。对其研究涉及"格理论"、"论元结构"、"非宾格假说"等理论。研究的争议主要集中在非宾格动词为何同时携带主语和宾语?主语和宾语的题元和格分别是什么?领主属宾句是如何生成的?该文对这一句式的研究发展过程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笔者在事件语义学的理论框架下,运用新戴维森分析法,分析领主属宾句的事件特征。领主属宾句是包含两个原子事件的复合事件,并且,两个原子事件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笔者在相应的逻辑语义表达式中,明确地界定了两个名词词组的题元角色,直观地呈现了该句式的语义特点。  相似文献   

5.
领主属宾句是汉语学界争议的句型之一,文章首先对已有研究中存在的两大问题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领有名词是句子的话题,不是主语;领有短语中的"的"字并没有无理由的消失,而是隐现在句子中。其次在最简方案框架下,以CP分裂假说为基础,通过特征核查操作,对领主属宾句及相关句型提出了统一的句法推导分析。  相似文献   

6.
本文把半个多世纪以来对领主属宾句的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萌芽阶段、描写阶段和解释阶段,分析了现有研究带来的启发和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这一句式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7.
孔苏 《现代语文》2014,(2):12-14
与传统语义学相比,认知语义学恰当地还原了话语理解过程中的思维路径,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可以对小句层面上的诸多语言现象作出统一的解释。本文以认知语义学为视角,分析了以运动事件句、"领主属宾句"为代表的汉语小句的概念结构及其合成机制。同认知语言学的其他分支学科相比,认知语义学的研究地位仍需提高,认知语义学理论与汉语事实相结合的系统研究工作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8.
从商品买卖动词所激活的结果类元素的语义指向出发,本文研究了结果类元素的语义指向与此类动词可进入的句式之间的关系.文章运用题元角色理论和句式平行变化原则描写分析了商品买卖类动词"主一谓一宾"基本句式与"把"字句、"被"字句、重动句及宾语前置句之间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9.
汉语中存在"领主属宾句"结构:非宾格动词带两个DP的结构.事实上此类结构也存在于其它语言中,具有跨语言的普遍性.此类结构是准双宾结构,是非宾格动词进入句法运算后与功能语类G所允准的传递性内主目发生关系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领主属宾句”指“王冕七岁上死了父亲”这样的句子。这类句子在推导派生过程中都运用了“领有名词提升移位”这一语法规则。本文尝试在乔姆斯基普遍语法理论的基本框架下,分析对此项研究的优缺点,并提出一种新的解释方案——默认格解释。  相似文献   

11.
现代汉语双宾句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句式,这种句式历来颇受重视。近年来,学者多用新的语法理论研究这种句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90年代,人们开始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研究汉语的双宾现象,张伯江提出了双及物结构理论,"有意的给予性转移"是其核心语义,这个转移是通过"隐喻和转喻"的认知转换过程来完成的。[1]和普通话比较,安仁方言也存在双宾句,本文按照张伯江的研究方法,对与双及物结构式联系密切的动词类别进行调查研究,以便考察安仁方言的双及物结构式。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肯定"V索+NP1+NP2"句式为单宾说的框架下,通过对英汉双宾句句式语义的初步比较,提出了这样的理论假设:英汉双宾句的语法意义都是右向给予义,二者的区别只是前者强势,后者较弱,并试图据此对英汉"V+NP1+NP2"句式义与动词义在"互动"上的差异性现象做出统一解释.  相似文献   

13.
关于表索取义NP1+V+NP2+NP3句式的身份问题,学界分歧很大。否定该句式双宾句身份的学者,其理由有两个:1、坚持"领属说",2、坚持动宾可搭配原则。实际上,根据对语言事实的观察,这两种观点均不足以否定该句式的双宾句身份。根据分析,该句式应该看作双宾句,与给予双宾句一样属于双宾句中的一个小类,即索取双宾句。索取双宾句在句法语义上具有自己特点。  相似文献   

14.
上古汉语的"V+OT+于+OR"句式是与格句式;现代汉语双宾句式和与格句式共存的格局是上古汉语特征的继承.自先秦时期,汉语双及物句式由次要宾语型双宾句式和间接宾语型与格句式构成的混合型发展为由混合型双宾句式和闻接宾语型与格句式构成的新的混合型;"V1V2+OROT"和"V1+OT+V2+OR"两句式并无发生学关系.  相似文献   

15.
利用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对汉语双宾结构的基本形式和句式语义进行理论考察,重点揭示殷商甲骨时代双宾结构范畴的句式分布和语义特征,认为汉语双宾结构的"原型"就是具有"家族相似性"的"献祭"事件范畴的典型成员,这类典型"献祭"事件的语言表达结构就是双宾结构的原型范畴,从而揭示汉语双宾句式的源头及其句式语义发展的线索。  相似文献   

16.
关于"王冕死了父亲"类非宾格动词带宾语的领主属宾句的句法生成机制,徐杰提出领有名词移位分析,引发了学界热议,受到很多质疑。在分布式形态学理论框架下,论证了汉语领属结构中的"的"字是为满足具有领属义关系的、独立名词之间所有格指派的形态要求,在音系式通过特征引入插入其中;领有名词移位发生在未插入"的"字的句法结构。这样,领有名词移位面临的各种问题可以作出合理解释。领有名词移位在结构上确保了留在原位的领属名词语义解读符合赋与部分格的语义解读条件,这进一步佐证了领有名词移位分析。总体而言,领有名词移位理论对分析汉语非宾格动词保留宾语句的句法生成有较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7.
汉语"共宾连动句"是一种处于连动句和兼语句边缘的句式。研究发现共宾连动结构具有致使义,当目的范畴实现为"来"和"去"的时候,可以变换为相应的"把"字句。此外,文章通过移位测试、时体标记测试等方式证明V1是动词核心,V2是表示目的的限定性从句。最后我们将汉语共宾连动结构归类到把字结构中去。  相似文献   

18.
三宾句是甲骨卜辞特有的一种句式,前哲时贤已有过研究。论文从语义、途径、认知、例句补证四个方面重新探讨甲骨卜辞三宾句。  相似文献   

19.
兼语句是现代汉语中的特殊句式,是人们口语表达中经常运用而在语言学习中辨析起来有难度的句式。这种句式含有特殊的"兼语"成分,汉语中的连动句、主谓作宾句在形式上与它非常相似。准确地分析理解这种句子,就必须明确它的特点,搞清它与形式相似的句式的区别,从而掌握辨析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领主属宾句中的领属关系源于局部成分统制结构与具体词项的语义内容两个方面;领有名词提升说缺乏理论动因和实证支持,而且无法克服重复赋格的难题;EPP和Ф特征独立核查的主张实质上有违近期最简方案的精神:所有句法操作都应该基于探针-目标之间“各取所需,相互匹配”的一致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