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棒球运动是以击球跑垒、跑垒得分的进攻行为与投球、接传球的防守行为相对抗为特点的运动项目.在棒球比赛中,投手的球投得好,就能控制击球员的击球,全面控制对方的进攻.因此投手投球的技术战术和心理战术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决定了全局的比赛.通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棒球投手的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成果,探讨投手投球技术战术及技术战术...  相似文献   

2.
棒球是一项战术多元的团体运动项目,比赛着重于攻击及防守。棒球运动专家Roy Umstattd认为棒球比赛投手临场表现具有6080%影响胜负的结果。本文采用文献、访谈等研究方法,并依据相关的训练基础及运动科学理论,配合训练实务以及实际比赛的经验,研究探讨并分析棒球投手所需要的专项技能、身体训练与心理调适等。期能藉由科学的理论及根据运用于实际训练上,进而培训出更多优秀的投手,使投手更具攻击力,掌握比赛的优势创造胜绩。  相似文献   

3.
棒球投手技战术水平的高低对比赛的胜负能起到80%左右的作用,它是全队的灵魂,也是衡量一支棒球队强弱的主要标志.鉴于投手在球队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许多国外学者运用录像解析、雷达测速等研究方法,对棒球投手的技术动作进行了一系列的诊断和定量分析,揭示其运动学和动力学的特征.但是目前,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还不是很多.投手投球的方法主要有上手投法、斜上投法、横投法、下手投法.  相似文献   

4.
运用心理学理论分析探讨棒球比赛中影响投手控制球能力的心理因素,以及如何进行心理调节,控制球能力的心理训练方法,为运动训练,比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王强 《体育世界》2011,(11):85-87
运用心理学理论分析探讨棒球比赛中影响投手控制球能力的心理因素及如何进行心理调节,控制球能力的心理训练方法,为运动训练、比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棒球投手肩关节旋转运动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棒球比赛中,投手是一支球队的灵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全局的比赛。肩部力量素质和活动范围是投手有效投球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投球技术、机能的发挥。肩关节既是躯干和上肢的连结点,又是上肢运动的支点,是保证上肢完成三维活动的重要结构[1]。因此,肩关节在棒球运动中发挥着  相似文献   

7.
沈贵良 《体育教学》2010,29(1):57-57
现代棒球运动源于英国的板球(Cricket)而创于美国。棒球运动已经有150多年的历史了。棒球是以9人为一方,在室外场地使用球棒和球进行的一项球类运动。这既是业余竞技运动也是一项职业运动项目,比赛的目标是赢得比对方更多的分。棒球运动是集体性、对抗性很强的球类运动项目,它在国际上开展较为广泛,影响较大,被誉为“竞技与智慧的结合”。近20年来,我国少年儿童棒球有较快发展,中国少棒队在世界少年软式棒球锦标赛中曾7夺冠军。在学校中,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棒球运动资源,可以发挥棒球运动应有的优势,充实体育课程内容。  相似文献   

8.
通过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数理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2014年全国青少年棒球锦标赛投手技术进行比较分析,找出青少年投手比赛中存在的问题,为教练员指导训练投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在棒球比赛中,投手的作用是无庸质疑的,一场比赛的胜利往往都离不开投手,但是投手队员如何才能发挥自身作用展现投手的价值,这就需要在投手训练中不断探索创新和研究.本文针对四川棒球队投手的比赛发挥通过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据统计法、对比分析法展开讨论和研究.研究认为四川棒球队投手在训练中应加强防守触击球防守技术训练,希望可以为四川棒球队投手的训练尽一定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0.
在棒球比赛中,投手位置非常重要,一场比赛的胜负80%在于投手。而投手控制球能力的好与坏不只是身体素质和技术上的问题,心理素质占很大比重,因此剖析影响投手控制球能力的相关因素,以及如何运用心理调控方法和心理训练手段来提高控制球能力,对于我们教练员和运动员来讲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借助三维录像系统,对我国5支棒球队中6名优秀投手进行比赛现场测试,运用运动生物力学原理与方法,对我国优秀棒球投手的投掷臂在投球过程中进行投球技术动作的测试与分析,试图揭示这一技术的运动学特征,并对受试者动作技术的合理性作出诊断与评价。  相似文献   

12.
徐冰 《体育风尚》2020,(1):62-62
投手犯规是棒球比赛中出现最为频繁的。正确的对其做出判罚是执行规则的要求。然而投手犯规发生的情形会随着比赛的进行不断地变化,如果正确的执行投手犯规的判罚时常成为裁判们困扰。投手犯规是对垒上跑垒员进行的取巧行为,当它被做出时,这行为本身是不为规则所允许的,即形成比赛中断的死球局面,但是为了维护进攻方可能的进攻机会而将投手犯规设定为推延死球局面。  相似文献   

13.
目前国际棒球运动发展迅猛,已有100多个会员国和地区;20世纪末奥委会首次通过允许职业选手参加奥运会棒球比赛条例,2002年中国开展具有职业性质的棒球联赛,试图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棒球比赛中与棒球列强决一高低。这要求我国青少年棒球教练员重视科学化、规范化训练,不断提高竞技水平,为国家培养优秀后备人才。  相似文献   

14.
席翼  杨谦  谭思洁  姜达维  张一兵  严丽 《体育科学》2007,27(6):24-28,34
选择代表中国最优秀棒球投手水平的国家队、2004年国内棒球锦标赛全部主力运动员共计39人。在理论筛选指标的基础上,经过教练员经验筛选和实际测试筛选后的统计学筛选等过程,确定了中国优秀棒球投手的形态、机能、专项素质、心理、技术和战术等能力的选材指标体系,并建立了中国优秀棒球投手选材的评价标准。对样本内的回代检验结果证实,选材指标体系与评价标准是有效的和客观的,适合于中国优秀棒球投手选材。  相似文献   

15.
为进一步明确影响棒球投手投球速度的关键因素,通过中国知网、Web of Science和PubMed等平台以棒球投手、投球速度、运动生物力学和鞭打动作等为关键词,检索并整理归纳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相关文献资料。通过对比国内外优秀棒球投手投球速度和专项技术能力,发现投球时投掷臂肩关节外旋角度、肩关节水平外展角度、肘关节角度、躯干前倾幅度、前腿膝关节角度等运动学指标,投掷臂各环节受力峰值、前腿受到的最大地面反作用力等动力学指标均对投球速度起关键性影响作用。教练员和棒球投手可通过改善上下肢关节角度和角速度等指标参数的大小、增强肌肉力量和柔韧性等手段,完善投手投球技术动作,提高投球速度。  相似文献   

16.
棒球运动的活动方式,和其他球类运动有很大的区别,因为棒球进攻与防守是在二个不同时间内进行的;是以一攻一守来获取胜利的。因此根据棒球运动的特点,故而技术方面也就要按照它的活动方式,分为独立的两个部分—进攻技术与防守技术。进攻技术包括:击球、跑垒二种;防守技术包括:傅球、接球、投手投球三种。这些都是棒球运动的基本技术;同时是组成棒球战术的基础及重要的因素。所以作为一个棒球运动员。必须全面地、熟练地掌握及运用这些基本的动作技巧;同时在比赛中根据  相似文献   

17.
棒球投手投球的运动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棒球投手的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成果。研究认为,目前对棒球投手的生物力学研究主要运用高速摄影、等速肌力测试、表面肌电图、三维测力台等科研手段,对影响棒球投球球速技术动作的关键因素以及优化投球动作以减少运动损伤等方面进行研究,提示我国学者对此方向可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8.
九阳真经     
《网球》2008,(2):107-107
像棒球投手那样放松热身或许你已经注意到,棒球运动的替补投手在场外热身时,会做一些徒手的投球慢动作,当他们感到肌肉兴奋后,开始慢慢拉伸手臂,这样可以预防受伤。他们的第一次投掷会尽量克制自己轻一些慢一些,并且让球稍稍带点旋转。你可以在网球发球的时候也像他们那样做。  相似文献   

19.
投手在一场垒球比赛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由于投手在有关规则方面不断有所补充和修改,这对提高投手的技术水平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并逐渐地向着棒球投手的高超技术发展。一个队的水平如何,往往与投手分不开,衡量国家垒球运动水平,基本上可以从投手的技术、水平、实力等方面反映出来,因此研究,提高投手的技术水平,显得十分重要。目前投手的型式有:后摆式,8字式,绕环式和弓式等,这几种姿势因人因各地区的具体情况各有特点,而在技术动作方面存在着微妙的差异,因此还不能作出优、劣的简  相似文献   

20.
《时尚球类》2005,(2):12-13
棒球是以棒打球为主要特点的一项集体性球类运动。棒球比赛的球场呈直角扇形,有4个垒位,分两队比赛,每队9人,轮流攻守。攻队队员在本垒依次用棒击守队投手投来的球,并乘机跑垒,能领奖踏过1、2、3垒并安全跑回到本垒者得1分。守队截接攻队击出球后,可持球碰触攻队跑垒员或持球踏垒以“封杀”跑垒员。攻队3人被“杀”出局时,即互换攻守方。各攻守1次为1局,正式比赛为9局,每局累计得分多者获胜。守队队员按其防守位置及职责规定名称如下:投手(1# 位)、接手(2# 位)、1垒手(3# 位)、2垒手(4# 位)、3垒手(5# 位)、游击手(6# 位)、左外场手(7# 位)、中外场手(8# 位)、右外场手(9# 位)。攻队进场击球的队员叫做击球员;合法击出界内球以后该名击球员应立即跑垒,成为击跑员;击跑员安全进入一垒以后即成为跑垒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