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网络进入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中,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在给大学生提供广阔发展前景的同时,也导致了大学生主体性尤其是道德主体性的某种失落,进而影响了他们的全面健康发展。网络道德培育工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网络时代面临的新课题。做好大学生网络道德培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高校应从建设高素质的网络工作队伍、整合德育课程资源、建设网络校园文化、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等方面开展和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培育工作。  相似文献   

2.
张珂 《时代教育》2014,(5):160+163
网络在大学生中的迅速普及,在为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在某些方面带来了消极影响,特别是大学生主体性,尤其是其中的道德主体性的网络失范,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全面了解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态势,把握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状况,有利于高校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和新路径,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道德学习实施策略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学习作为探索传统道德教育向现代道德教育转型的创新手段,既是对时代诉求的理论应答,又彰显了道德主体性的内在激发.文章通过对大学生道德学习实施策略的研究,借鉴中国传统教育理论和西方道德学习理论中的有益部分,力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提高当代大学生在道德学习方面的实效性,分析了大学生道德学习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影响因素,对大学生道德学习实施策略进行现实思考,并提出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4.
道德学习是指大学生基于自身道德需要,在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体验、认同、内化和践行道德规范,自主建构主体性道德人格的活动。区别于知识学习和技能学习,大学生道德学习表现出主体性、体验性和实践性等本质特征。大学生道德学习模式应注意从"情感——体验"道德学习模式、"实践——建构"道德学习模式、反思性道德学习和探究性道德学习等方面进行科学建构。  相似文献   

5.
道德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是伦理思想史上一个古老的课题,古今中外不少伦理思想家都以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的层面上对其展开过讨论。其中不乏包含合理内核的思想珍珠。笔者认为,在中国古代伦理思想中,儒家心学的道德自由观以其高扬人的道德主体性独树一帜,而在西方,作为主体性哲学集大成者的康德哲学对道德自由的探讨颇具特色。本文拟在着重分析儒家心学道德自由观的基础上。兼及康德的道德自由观,并将两者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6.
论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的价值及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体性道德人格是现代中国社会的理想人格,是当代大学生立命之本。培养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能促使大学生形成自觉抵制人的“物化“的能力,能促使大学生获得自由全面发展。社会呼唤着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的生成与确立。主体性德育是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建构的基础,正确价值引导下的自主建构是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生成的前提,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是主体性道德人格形成的根基。  相似文献   

7.
根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推进大学生道德建设是高校贯彻落实《纲要》的主要任务和内容,本文认为辨证地挖掘,学习和借鉴儒家儒道德的精华,有效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是推进大学生道德建设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其道德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儒家道德在不同时期面临的境遇并不相同。在先秦时期儒家道德就遭遇到诸多的批判,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存在的一些问题。近代以来,儒家道德更是面临前所未有之危机,同时也面临现代转型的发展机遇。通过梳理儒家道德的历史境遇,有助于我们更为深入地把握儒家道德的内核,克服儒家道德自身的问题,完成传统儒家道德的创新性发展,促进当今社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格物致知、推己及人、反求诸己是儒家道德认知方式的具体内容。儒家道德认知方式视城的青少年道德问题表现为:道德实践锻炼缺乏,知行双向循环缓慢;道德判断标准凌乱,道德评价困难;道德反省能力薄弱,知行产生落差。倡导身教、畅通知行双向循环,树立道德精神、矫正道德判断标准,强化德育主体性、平衡主体知行落差,是青少年道德问题的有效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0.
道德信仰是信仰的一种基本形式。在当前中国民众道德信仰有所衰落的社会转型时期,儒家道德的信仰化彰显了自身的当代价值,成为我国当代道德信仰建设的可贵思想资源。因此,挖掘儒家道德规范的思想内涵,对承接传统道德文化、清除道德信仰危机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社会正处于深刻变革之中,但是其道德方面的发展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作为新生力量代表的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培育对整个社会道德素质的建设有着借鉴和带动作用。就目前而言,大学生的道德意识不强,道德行为有待提高。培育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可以以传统道德文化为切入点。传统道德文化的内容很丰富,特别是产生持久深远影响的儒家传统道德文化在大学生自身品德的修养、人际关系的调节乃至其社会责任的培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论语》中包含着大量的儒家道德教育思想,也与大学生道德素质培育最为接近。所以有必要将其所提倡的道德文化融入到大学生道德素质培育中来。  相似文献   

12.
《嘉应学院学报》2018,(1):83-89
1214通过调查名中山大学与嘉应学院大学生的儒家道德知识与行为,发现中山大学的大学生在儒家道德认知方面略好于嘉应学院大学生,嘉应学院大学生对儒家道德认同度高于中山大学的大学生,嘉应学院大学生在儒家道德践行方面略好于中山大学的大学生。从总体情况看,两校大学生对儒家道德的了解与认同度的状况堪忧,原因是大学生很少接受过系统的儒家道德教育。重点大学的大学生与普通高校大学生都需要加强儒家道德教育,建议高校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儒家道德教育,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水准。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是当前摆在高等教育领域一个全新的课题。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塑造不能忽视我国传统伦理道德资源尤其是儒家伦理的积极参与,如儒家所提倡的仁爱原则、交友之道以及修身自律等,通过现代性诠释和创造性转换,对于疏解今天网络世界出现的弊病,以及加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4.
道德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是伦理思想史上一个古老的课题,古今中外不少伦理思想家都以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的层面上对其展开过讨论。其中不乏包含合理内核的思想珍珠。笔者认为,在中国古代伦理思想中。儒家心学的道德自由观以其高扬人的道德主体性独树一帜;而在西方,作为主体性哲学集大成者的康德哲学对道德自由的探讨颇具特色。本文拟在着重分析儒家心学道德自由观的基础上,兼及康德的道德自由观,并将两者进行比较。道德自由和必然的关系在现实的道德生活中表现为意志与道德律的关系。实质上就是人的意志自由问题。它包括以下两个层面的内容:第一,道德是他律的还是自律的?是法由己立还是异己的权威?这是本体论层次上的道德自由;第二,人怎样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造就了网络这个全新的虚拟社会,网络的出现及其发展的深入,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网络社会中,现实社会中以外力监督为重点的传统道德教育范式很难取得效果.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推崇的“慎独”精神,其终极目的是形成一种道德自律,最终达到“至德”的理想人格.在儒家的“慎独”思想与网络道德培养之间,其实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极强的契合性.在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培养方面融入儒家传统的“慎独”思想,运用“慎隐”“慎微”“慎欲”等思想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使大学生网络中形成自律意识和自律行为.  相似文献   

16.
儒家道德思想为个人道德、社会道德和自然道德的统一。个人道德培养内心和谐,社会道德引导社会和谐,自然道德创造天人和谐,是儒家道德思想"和谐"的具体体现。深入分析儒家道德思想"和谐",对和谐社会构建的启示:提升个人道德修养水平,增加心理矛盾平衡能力;增强社会环境建设力度,创设矛盾平衡的条件;强调自然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儒家教化思想的本质反映了道德性与政治性的契合,但对于先秦儒家而言,"道德的政治"即"政治道德化"才是其教化思想存在和发展的内在依据,体现了自身内在的根本矛盾。它不仅反映了先秦儒家与后世儒家教化思想的共相,也体现了先秦儒家教化思想"恰恰地是这个事物"的殊相,从而在整体上呈现出动态的发展趋势,由"道德的政治"过渡到"道德的政治"与"政治的道德"的张力性统一。  相似文献   

18.
传统道德文化与当代大学生道德建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学习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品位,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智慧与能力,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有助于养成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应运用传统道德文化积极引导学生自觉的进行自身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9.
复杂的社会道德环境是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困境。培养道德选择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应对多样的经济环境、复杂的政治环境、多元的文化环境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大学生主体性发展、内在身心和谐和全面发展的自身要求。培养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是走出困境、摆脱道德危机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的集大成者和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荀子对道德学习的目的、条件、动机、态度和方法等方面做了比较全面和系统的论述,形成了其丰富而深刻的道德学习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