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太极拳运动论的理论基础是太极生两仪,两仪是在太极旋转运动中产生的。太极旋转运动论在太极拳中应用产生了太极拳运动论。太极拳运动论的内容有太极之意,太极之理,太极拳运动的理法依据,太极拳运动的方式,太极拳运动的法则,太极拳运动的性能,太极拳运动的特点和特征等论述,这些论述开创了太极拳理法的新篇章,推动了太极拳运动的发展,对提高太极拳的技艺和增强太极拳健身祛病的作用,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武当》2008,(11):39-47
武当太极拳流传民间后,经过数代明师的吸收改进,形成了今天的赵堡太极拳、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陕西派太极拳、南派太极拳、李派太极拳、犹龙太极拳、武当张祖太极拳、武当顾式太极拳等十余个门派。目前这些门派,除陈式拳传人多尊陈王廷为拳祖外,其他门派均尊张三丰为拳祖。  相似文献   

3.
任盛旺 《武当》2001,(1):13-15
太极拳几乎是一个妇孺皆知家喻户晓的拳种,而在武当赵堡太极拳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和式太极拳却只在部分地区流传。在当今,习练和式太极拳人的虽说不少,但对和式太极拳的体系与本质有相当了解的人却极少。而要说知其全部的人,四十年前就已没有了。因此说,和式太极拳已面临着名存实亡的危险。而和式太极拳又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太极拳拳种,如果和式太极拳名存实亡,那么,赵堡太极拳、道门太极拳以及整个太极拳都将名存实亡。为此,作者愿意在这里先行一步,抛砖引玉,为和式太极拳做一点介绍性的工作。同时,为挖掘研究和式太极拳提供一些线索与意见,以期引起行家的重视,如有不对的地方,敬请指正。  相似文献   

4.
和式太极拳名称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是一名太极拳爱好者,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习练和式太极拳。但在近20年的时间中,这个拳种出现了很多种叫法,如:赵堡太极拳、武当赵堡太极拳、武当赵堡承架太极拳、太极拳道、武当赵堡大(小)架太极拳,最近又出现了丹经太极拳等等。根据本人习练和式太极拳近二十年的亲身经历和对有关人员的访谈,以及对收集的有关资料认真研读后,就和式太极拳的名称问题做如下考释。  相似文献   

5.
山令誉 《武当》2004,(9):20-21
考证正统太极拳,必须有理论根据。因为张三丰创造太极拳,这个考证理论根据必须与张三丰直接挂钩。笔者通过研究和实践,认为杨澄甫1934年出版的《太极拳体用全书》附文中《张三丰太极拳论》和《王宗岳太极拳论》二篇论文,是太极拳的理论经典,也是张三丰创太极拳唯一的理论依据。其他也称太极拳理论的文章,  相似文献   

6.
《中华武术》2006,(1):F0002-F0002
1948年出生,北京市人,祖籍河北。北京体育大学毕业,中国武术七段,国家一级武术裁判员,现任北京市武术协会委员,北京市西城区武协副主席。自幼随祖父崔毅士练习传统杨式太极拳。多次出访日本、美国等国传授太极拳。主要著作有《杨式太极拳体用图解》《传统杨式太极拳入门》《传统杨式太极拳教程》《太极刀》《学练二十四式太极拳和三十二式太极剑》《杨式太极拳108式》《杨式太极剑》《杨式太极拳56式》《杨式太极拳拆招》等,并录制了太极拳光盘和录像带等教学片。  相似文献   

7.
刘万坤 《武当》2004,(8):21-21
忽雷太极拳,其名应为腾挪忽领太极拳,为赵堡太极拳四大拳种之一.多为老师口传心授,文字记载极少。在当今世上流传的赵堡太极拳有腾挪忽雷太极拳,主要分布在温县、台湾和美国等地,还有代履太极拳、查托太极拳、跟头棍太极拳三大拳种,主要分布在温县、香港等地。由于写书人不懂其名,也不知腾挪太极拳的来历,在文字中写为“忽雷”,这是错的,与拳套不相符召的口传拳名不一样。笔者特将忽霍太极拳的来历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陈太平 《精武》2009,(8):2-3
现代太极拳追随者眼中最能代表中国传统太极拳智慧的有陈、杨、吴、武、孙等五氏太极拳。五氏太极拳皆以锻炼身心,振奋精神为本旨。陈氏缠丝劲力刚强,杨吴二氏是迟缓柔和的代表,讲姿势平稳,以顺破逆,武氏最具代表性,且又衍生了崇尚不伤筋力,老幼皆宜的孙氏太极拳。五氏太极拳自传世以来,人才层出不穷,均领一时风骚。用承上启下的眼光看待先天太极拳传人陈太平先生,他无疑是太极拳界的佼佼者和中坚力量之一,他对于太极拳体用均知之极深,用清华大学太极拳研究会推荐的话说,“陈太平先生不愧是太极拳界公认的造诣颇深的名家。”这篇《太极拳术的核心劲力缠丝劲》就是陈太平先生厚积薄发的心得流放,希望喜欢太极拳的读者朋友们能从中受益。  相似文献   

9.
胡伟容 《精武》2003,(4):8-9
我是土生土长的广东人,自幼喜武,十几年来修炼太极拳,年轻时学练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以及42式、48式太极拳、太极剑,近年来专修吴式太极拳、剑。  相似文献   

10.
竞技太极拳存在的技术倾向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熛 《中华武术》2005,(11):57-59
太极拳,武术拳种之一,以古太极图所含哲理为基本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国家的大力提倡,太极拳运动发展很快。1956年,国家组织武术专家创编《简化太极拳》,对普及太极拳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1986年,国家体委正式将太极拳、剑、推手单列为全国正式比赛项目。此后,每年各地区都以不同形式举行太极拳比赛,大大促进了太极拳运动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太极拳杂谈     
李迎 《精武》2008,(11):7-7
我们爱好太极拳,热爱太极拳,又从学练太极拳的过程中受益。那么什么是太极拳?太极拳是什么?我就这个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有不适之处,请各位拳友指正。  相似文献   

12.
《中华武术》2006,(4):3-13
2006年5月2~6日,由《中华武术》杂志和人民体育出版社推出的“中国武术大学堂”首期“太极拳名家讲堂”将在北京举行。 为了让广大太极拳爱好者体全原汁原味的传统武术,认识哲理精深的太极文化,太极名家讲堂聘请太极拳主要流派著名代表人物亲自讲授,包括陈正雷、崔仲三乔松茂、马海龙、孙永田、和有禄。届时,参加太极拳名家讲堂的太极拳爱好者将和太极拳名家进行广泛而多元的互动和对话。强健身体,感受传统文化,太极拳爱好者们将和太极名家度过一个别具意义的“五一”黄金周。 为了让即将参加太极拳名家讲堂的学员快速增进拳艺,加深对太极文化的感悟,在太极拳名家讲堂开课之前,各流派太极拳主讲名家提前和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敞开心扉,展开交流,他们通过各自多年的习拳、练拳和传拳的丰富经历,深入浅出地介绍各流派太极拳的特点,实例印证太极拳的健身价值,讲述练好太极拳的要领,共同探索太极拳的发展走向。[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燕侠 《中华武术》2002,(9):34-35
7月下旬,来自世界各地的太极拳爱好者汇集在汾河岸边的太原市滨河体育中心,切磋拳艺,传递友谊,共同庆祝山西省杨式太极拳协会成立20周年。在与会的来宾中,最受世界各地太极拳爱好者关注的是各个门派的太极拳名家们,他们在百忙之中应邀出席了大会,并做了精彩的太极拳表演.让人们欣赏到了精湛的太极拳技艺。六大门派的太极拳名家会聚晋阳,体现了中国太极拳界的精诚团结,汾河湾上访太极名家,我自然不会错过这个难得的机会。  相似文献   

14.
名家信箱     
《中华武术》2004,(8):56-57
两年前我开始学习太极拳竞赛套路,我每天坚持练习太极拳,身体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现在我深深地迷上了太极拳。最近我在练习太极拳竞赛套路的同时,也练习传统的陈式太极拳套路。可是不知是什么原因,这一段时间练完太极拳后,我总感觉膝关节酸胀,浑身疲乏、嗜睡。请问这种现象是练习太极拳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后出现的正常现象,  相似文献   

15.
采用文献资料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当代日本武术太极拳竞赛体制的结构,即年度全国性太极拳竞赛。地方太极拳竞赛,民间太极拳节庆等。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国以前,太极拳以身体传播形态为主。近代报刊的发展以及出版业的繁荣,为太极拳的非身体传播提供了可能,从而促进太极拳弱化技击性、强调健身功能和文化内涵。近代太极拳的报刊传播始见于1918年京师体育研究社《体育季刊》,先后经历了萌芽期、探索期和成熟期。以《申报》为代表的报纸为太极拳扩展了民众基础,体育期刊和专业论著则将太极拳的科学性体系化,爬梳了太极拳的图文资料,研究了太极拳的内涵价值,探讨了太极拳传统性和现代性融合的可能。太极拳传播模式的发展可谓一种近代中国传统性遭遇现代性的典型隐喻。  相似文献   

17.
刘步尧 《武当》2001,(11):36-37
许多陈式太极拳著作中对太极拳技法的解说都采用了一种与传统方式不同的体例,较突出者有唐豪、顾留馨《太极拳研究》,陈正雷《陈式太极拳》,马虹《陈式太极拳拳法拳理》等。其中《陈式太极拳对周身各部位的要求》和《陈式太极拳的周身规矩》之类的文章就是对太极拳技法要领的解说。其体例的特点是以人体部位为纲,  相似文献   

18.
《中华武术》2006,(1):F0003-F0003
1963年出生于河南省温县赵堡镇的一个中医和太极拳世家,是和式太极拳创始人和兆元的六世玄孙。8岁从父亲和士英习太极拳.同时学习中医。现任焦作市太极拳研究会副会长、温县和式太极拳学会会长、温县太极拳研究发展中心副主任。主要著作有《和式太极拳谱》《简化和式太极拳13式》,以及和式太极拳、剑、刀、棍、推手教学光盘。  相似文献   

19.
尤勇 《中华武术》2002,(1):34-35
21世纪的第一年是个太极年,从3月份的首届世界太极拳健康大会,到5月份的太极拳健康月,再到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宁夏太极拳大会、珠海国际太极拳交流大会、香港太极拳演示大会等,太极拳交流活动频繁21世纪也是个保健的世纪,中国的太极拳必将越来越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在21世纪第一年的岁末,记者采访了  相似文献   

20.
武式太极拳是武禹襄先生在陈式太极拳、赵堡太极拳的基础上,根据练功方面的感悟而创编的拳式小巧紧凑,集强身、防身、修身为一体,适合文人修炼的太极拳,后人称之为武式太极拳。武禹襄先生在对这套拳法身体力行的实践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