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受众需求的变化和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和创新,故事性作为一种报道的形式和风格,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的运用逐渐多了起来,而且得到了观众和同行的认可。在电视新闻中运用故事性的手法,是源自于对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手法以及电视纪录片创作特点的借鉴,在这些艺术作品中则更要求故事的情节化,情节细节化及细节的人物化。但电视新闻独有的个性化特征,使故事性在其中的运用具有特殊的要求,这也是电视新闻故事性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一、电视新闻故事必须遵循新闻真实性的基本原则电视新闻,是依靠先进的电视媒体对社会…  相似文献   

2.
宋红艳 《新闻窗》2008,(2):63-63
细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电视新闻的广度和深度。细节是新闻的“眼睛”,我们记者只有通过这双“眼睛”才能使我们采访到的新闻有内容,有看头,其新闻价值才能得以提升。  相似文献   

3.
美学家王朝闻说:“没有细节,没有具体描写,就没有艺术形象。”如果说,有了现场画面,电视新闻就变得血肉饱满的话,那么有了细节,便使电视画面有了眼睛、有了灵气、有了灵魂。细节在新闻报道中具有特殊的表现力,它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细节,原本是指文学艺术作品中细腻地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在电视新闻报道中则是指电视屏幕上所反映的新闻事件或人物、空间环境氛围的最小组成单位。电视新闻传播的魅力,主要在于对细节的运用,细节运用得好,能小中见大,见微知著。好的…  相似文献   

4.
汪帆 《视听界》2013,(3):116-117
主题性报道是电视、广播、报纸经常采用的一种重要报道方式,除了精心策划、组织,还要见人、见事、见情、见理,才会好听、好看。“见人”是指报道通过叙述人物的切身经历与感受来印证主题;“见事”是采用新闻故事化的手法,寓报道主题于事件叙述中;“见情”是记者在写作中带有情感;“见理”是报道要有思考,融深刻性、思辨性于报道中。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电视新闻报道故事化的探析,从如何挖掘新闻事件的细节和矛盾冲突等方面分析,使新闻记者在新闻报道中更好的用好"故事"。  相似文献   

6.
如何创新“三农”报道?可从如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让思想“立”起来。记者要善于从全局的角度分析现象看问题,挖掘出思想,梳理出道道。出思想、出观点,报道才能出新出彩。二是让人物“活”起来。以平民视角来观照和处理新闻,写人的想法、人的活动,努力体现“三贴近”。三是让故事“亮”起来。讲究原汁原味,展现新闻事件中的人物、情节和细节,采用见人见事的故事化手法,使报道呈现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7.
张海荣 《军事记者》2014,(12):51-52
全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要继续保持主导地位,除了在手法上创新外,一定要注意用细节提升感染力。电视新闻是以声音、画面为主要载体来传播事实的媒介形式,画面的可视性是主体。真实、新颖、深刻和富有特征的画面细节,有助于增强电视新闻的可信度和深化报道主题,对塑造人物形象,重现新闻场景,增加新闻的受众面和感染力作用很大。因此,记者要充分认识到画面细节在电视新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具体实践中加以运用,使新闻作品更加出彩。  相似文献   

8.
在电视新闻的报道中.采访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记者在采访上下的功夫越深.就越可能创造出好的电视新闻作品来。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电视新闻采访工作经验,就“电视新闻采访技巧”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谈点粗浅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要求要建立长效机制,持续深入展开.作为电视新闻记者该如何落实、如何定位、如何在报道上出新出彩?本文从电视新闻记者在“走转改”中要注意把握的着力点进行分析,提出电视新闻记者在“走转改”中要深入基层,当好记录者、参与者、发现者、推动者,采写出“接地气、有底气、有灵气”的报道.  相似文献   

10.
写出好的报道,抓到鲜活的新闻是记者之所求。做好这些,就需要在文章中见人见事见精神,就需要记者与基层"零距离",深入群众,深入现场,以扎实的工作作风,体会新闻现场的震撼和感动,写出更好的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11.
王思聪 《视听界》2010,(2):112-112
从受众需求出发,幽默地解析体育事件和人物,在风格幽默的体育报道中体现一定的信息量和引导性,可以让编导从“走投无路”到“另辟蹊径”,但首先体育记者得有一双善于发现幽默的眼睛。  相似文献   

12.
王先宁 《新闻窗》2005,(5):11-11
细节对于电视新闻报道而言,其意义非常重大,甚至可以说,细节即生命、细节决定成败。电视新闻由于其特殊性,它是通过一组组相关的画面和音响共同完成的“复合”体,出现什么样的画面,产生什么样的音响,无处无时不反映出作品的意图和技巧,完全可以说,当你拿起摄像机,按动启动开关的那一刻起,都是画面中的若干“细节”在说话,在一分一秒地逐步完成你的作品。好的电视记者往往能够用摄像机抓住那些具有表现力、感染力的细节,并把它们有机的组织起来,最终让这些细节接拼起来共同完成一个主题。  相似文献   

13.
有“20世纪世界最伟大的建筑师”之称的密斯·凡·德罗在谈到成功原因时,只用了五个字——“魔鬼在细节”。密斯·凡·德罗强调,不管你的建筑设计方案如何恢弘大气,如果对细节的把握不到位,就不能称为一件好作品。简言之,细节的准确、生动可以成就一件伟大的作品,细节的疏忽会毁坏一个宏伟的规划。“魔鬼在细节”,一件优秀的电视新闻评论作品何尝不是如此!什么是细节?对于电视来说,细节指的是在新闻现场中记者抓拍到的那些富有新闻价值、反映人物特有动作的神态、语言、心境以及提示人与事物之间某种微妙关系的一组组景别。那么,在电视新闻…  相似文献   

14.
新闻故事化之忧——当故事化成为新的新闻报道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李希光认为,新闻就是“找故事的艺术”。故事化使记者能突破传统模式化报道的窠臼,努力发掘新闻中富有表现力的细节、情景,使报道更具可读性,但也使记者、编辑在选择报道题材、报道角度、报道方式时陷入“找故事、说故事”的新窠臼,悄然改变着传统新闻观念。  相似文献   

15.
在电视纪录片拍摄过程中,由于其对拍摄题材的客观性和真实性要求较强,且对摄像师的拍摄技巧有较高的要求,这样才能确保所拍摄的作品真实、鲜活而又吸引观众。因而作为摄像师必须具有强烈的编导意识,既能纵观全局,又能将每个细节拿捏到好处。基于此,本文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就电视纪录片拍摄过程中摄像师如何强化自身的编导意识进行了分析,以促进电视纪录片创作者之间的交流,提高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质量。  相似文献   

16.
“亲和力”这一表述方式的提出,是基于电视作为一种大众传媒,它在传播过程中本身所应具有的人际关系效应,即:可亲、可信、不生硬,传播者和受众之间,像朋友一样能找到相互沟通和交流的共同点,使传播内容更易于被领会和按受,这与我们所追求的宣竹效果和传播目的是一致的。现在有些日外电视同行提出了“电视新闻的娱乐性”这个概念,其实也是力图使电视新闻更加通俗和亲切。本文着重探讨如何使常规的电视新闻采访、报道更具“亲和力”。记者应该成为“观众的眼睛”记者无论是报道时政新闻,还是经济新闻、社会新闻,都应该自觉地意识到…  相似文献   

17.
李潮 《记者摇篮》2005,(5):16-16
在日常报道中,电视新闻由于采制过程复杂、时间紧,很多记者往往忽略新闻标题的制作,认为那是编辑的事。这很不对。“人美在眼睛,文美在标题”。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是新闻的再创作。“题目也像一块招牌,招牌醒目、新颖,就引人注意。”因此,一定要重视电视新闻标题这种“画龙点睛”的作用。记者只有通过对标题字斟句琢、精雕细刻。才能吸引帮助观众了解新闻的主要事实,理解新闻的价值,提高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18.
田冰 《新闻爱好者》2008,(10):54-54
近几年,随着受众需求的变化和电视新闻的发展和创新,故事化作为一种报道的形式和风格,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的运用多了起来,并且得到了观众和同行的认可。在电视新闻中运用故事化手法,是对文学、艺术作龉的创作手法以及电视纪录片创作特点的借鉴。但电视新闻独有的个性特征.对故事化在其中的运用具有特殊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新闻故事在电视中被大量运用,越来越多的新闻报道把新闻人物或事件用生动活泼的故事讲出来,以尽可能地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在这些新闻故事中,不仅关注事件的结果,更重视新闻事件的过程,注重展现新闻故事情节,挖掘人物的内心情感,刻画人物的个性,捕捉生动传神的生活细节,从而提炼作品的主题思想,拓展电视新闻的报道空间,以增强新闻的可视性。[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纪录片在我国的蓬勃发展,关于纪录片创作手法的讨论多了起来,纪录片中的采访也是讨论的焦点之一。这里所说的“纪录片”是纯粹意义上的纪录片,不包括深度报道、专题节目、纪实性栏目等。“采访”是指拍摄者直接向被拍摄者提问,并将这些素材编进片子里,这种采访我称它是“提问采访”,以区别于新闻学上广义的“采访”。至于拍摄者深入生活,了解情况,做案头准备等,这些活动毫无疑问是必需的。这里要讨论的是:在纪录片中,编导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