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朝的封建专制主义统治达到空前高度.洪武初年,明太祖朱元璋沿袭元制组织中央政府机构,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中书省总管天下政事,丞相统率百官,对政务有专决的权力.象一切封建帝王一样,朱元璋不能容忍相权对君权的挑战.从明朝立国的特殊性来说,朱元璋本人出身极其寒贱、权欲极大,眼见元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明太祖实录》卷59),更考虑到皇太子懦弱,皇太孙年幼,朱元璋决心在诛杀威慑皇位的功臣的同时,永远地废罢丞相制.  相似文献   

2.
明初沿袭元制,在中央设中书省及丞相,下辖六部。洪武初期,中书省除了拥有执行权、封驳权以外,还负责接收章奏并进行初步处理。洪武十年(1377年)前后,朱元璋对中书省采取了若干限权措施。此后至洪武十三年(1380年),中书省的职掌主要是奏事建言、受敕执行、推荐官员、御前引见等。朱元璋的理想是,公卿互相牵制,大权集于皇帝。但明初的中书丞相,实际上是居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这一制度与朱元璋的理念有很大反差,所以,明初主持中书省省务的大臣无一善终。洪武十三年朱元璋杀丞相胡惟庸,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后来,还把不许设相的规定写进了《祖训》。  相似文献   

3.
元朝统一全国后,为了巩固其统治,元世祖贯彻“汉法”,在政治上加强了中央集权。他确立了皇帝在全国的最高统治地位,废除了汉族地主“世侯”世袭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总理全国行政事务;枢密院掌管军事;御史台负责监察。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行中书省各设丞相一人,掌管全省军  相似文献   

4.
明(1368年一16科年)·朱元璋即帝位,国号大明,建元洪武,以应天为 南京。朱元璋就是明太祖·罗贯中著成《三国演义》,施耐庵著成《水浒传》1370年·诏定科举制度,规定八股格式1372年·建嘉峪关,为长城终点1374年·颁《大明律》1376年·废元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布政司、都指挥司和  相似文献   

5.
明建国后,经朱元璋及其大臣们的精心策划,调整全国行政管辖区,地方行政实行省、府州、县三级制。洪武九年改元时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简称省),一级行政区设有2直隶,13省和奴儿干、乌斯藏、朵甘3都司;二级政区有府140、州193;三级政区县1138。 两直隶,即朱元璋开国时建都南京应天府,称南京为直隶省,永乐年间迁都北京,又称南京为南直隶,北京为北直隶。南直隶辖今江苏、安徽之地,北直隶辖今河北。13省为: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湖广、浙  相似文献   

6.
朱元璋像(上左图)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年)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1352年参加元末农民起义军,以后成为起义军领袖之一.1368年他领导的起义军推翻了元朝,建立了明朝政权.明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制的统治,改革了政治机构:中央取消中书省,设六部管政事,都督府管军事,都察院司监察,分别对皇帝负责;皇帝兼行丞相的职权.在经济方面所采取的兴修水利,鼓励移民垦荒、改革土地和赋税制度等,对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发展起了显著的作用.明青花竹石芭蕉瓷盖罐(上右图)  相似文献   

7.
公元1368年,朱元璋推翻蒙古贵族的元朝统治,建立明王朝以后,为了维护其中央集权,便大力兴办学校。洪武初年(1368年),明在元朝国子监旧学基础上,建立国子学,学生由朝廷品官子弟及民间俊秀者充任。洪武三年(1370年),创没科举科,实行科举取士。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全国举行会试,录取生员472人,他们都分别被派往全国各地,在各级行政机构中任职,为朱明王朝效命。朱元  相似文献   

8.
答:根据《明史·兵志一·侍卫上直军》的记载:朱元璋即吴王位的时候,设立了一个"拱卫司";洪武二年,改名"亲军都尉府",下分中、左、右、前、后五个卫和专管皇帝仪仗的"仪銮司";洪武十五年,又合并为"锦衣卫"."太祖之设锦衣也,专司卤簿(仪仗队).是时,方用重  相似文献   

9.
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定国号为明,改元洪武,建立了一个新的封建王朝。 “先是,太祖承前制,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以协助皇帝处理政事。但由于中书省“百司纲领,总率郡属,”权力极大,易对皇权形成威胁。恰好,此时出现了左丞相胡惟庸“谋不轨”事件。明太祖为巩固封建专制主义皇权,断然采取措施,于洪武“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且“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之。”至此,废除了自秦以来实施了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帝方自操威柄,”集大权于一身。传统的说法是,明太祖废除丞  相似文献   

10.
目前许多教材(尤其是大学教材)对明洪武九年(1376年)行省改革的描述不尽准确,一种描述是:废除行省后设布政司、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将行省职权一分为三。另一描述为:废行省改为布政司,同时另设按察使司和都司。这两种不确切提法在若干教材中有不同程度的反映。而在教师实际教学中以及学生掌握答题中也存在一定问题,为便于掌握,有人用“废行省设三司”来概括洪武九年的行省改革。毫无疑问,明初地方改革的宗旨是加强君主专制,  相似文献   

11.
<正>作为明朝独特的特务机构,“厂卫”是统治者强化君主专制、集中皇权的工具。一方面,明太祖朱元璋认为朝臣权力过大导致元朝灭亡,基于这种认识,他在政治层面从中央到地方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官制改革,以达到分割权力、集中皇权的目的,如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与中书省,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并设立“三司”。“厂卫制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其中,“卫”是指明太祖洪武年间设立的锦衣卫,“厂”则包括永乐年间的东缉事厂、成化年间的西缉事厂以及正德年间的大内行厂。从性质上讲,两者的职权类似,都是皇帝的爪牙与耳目。从权力或势力大小上讲,  相似文献   

12.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即招抚辽阳行省等处军民,着手统一东北地区.不久,在辽阳设置了定辽都卫指挥使司,以马云、叶旺为都指挥使.1375年(洪武八年),定辽都卫指挥使司改为辽东都指挥使司(简称"辽东都司"),下设辽海二十五卫.辽海卫,1388年(洪武二十一年),"置于牛家庄".1393年徙治开原城(即今辽宁开原),有镌刻"辽海卫"三个大字的古碑出土,古碑左侧镌小字"永乐□年".明王朝先后委派王谨、孙茂、罗裕等人治理卫事.这些官员负责管理本卫人民,遵照明朝的政令,巡视边境,保卫疆土.  相似文献   

13.
洪武十三年,明太祖废丞相,罢设中书省,国家政权分归六部.同时,内阁作为皇帝处理政事的辅佐机构也在不久建立起来,并对国家政权运行机制的产生起了重大政治效能.本文从两方面浅谈明朝内阁的建立、形成及其地位.  相似文献   

14.
清代内阁     
一清代內阁之由来我国自明代始有內阁。设內阁的本意是避中书省之名,其得名据《明史·职官志》的记载:“以其授餐大內,常侍天子殿阁之下,避宰相之名,又名內阁。”《词林典故》亦云:“永乐初,命编修等官于文渊阁参预机密,谓之內阁。”明初,原亦以宰相佐政,至洪武十三年(1380年),因胡惟庸“谋反”,遂下令废中书省,分立六部秉政。由于皇帝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所限,不得不设四辅官帮助阅读公文、草拟政令及处理其他政事。十五年又  相似文献   

15.
明太祖朱元璋罢中书省后,废丞相不设,于浩繁的政务殊有不便,乃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十一月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当时设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其任命情况,《明史》卷3《太祖纪》云:"以邵质、吴伯宗、宋讷、吴沉为之。"卷72《职官志》补充道:"礼部尚书邵质为华盖,检讨吴伯宗为武英,翰林学士宋讷为文渊,典籍吴沉为东阁."但同书卷136《刘仲质传》却记载刘氏在同一时间以礼部尚书任华盖殿大学士,这就不免使人设疑:明朝第一位华盖殿大学士,究竟是邵质呢还是刘仲质?  相似文献   

16.
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太祖朱元璋罢中书省,废丞相等官,升六部的官秩。接着先后置四辅官和殿阁大学士,这些官只是侍左右,备顾问,并不参与朝廷大政的商议。洪武二十八年六月,太祖敕谕群臣说:“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我朝罢相,设五府、六卿、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嗣君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明太祖在这里提出的中枢结构可概括为两句话:“六卿分  相似文献   

17.
<正>[第一部分]基础知识小专题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趋势:①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②君主个人权力不断提高。(一)隋朝:创立三省六部制(二)唐朝(唐太宗时):完善三省六部制影响:①相权一分为三,三省之间互不统属,相互牵制,削弱相权,加强皇权;②各省各司其职,提高了行政效率。(三)宋朝(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措施(1)加强兵权(兵):解除禁军将领兵权;控制军队调动;经常调换将领一一兵不识将,将不专兵。(2)加强行政权(权):在中央:削弱相权(设副宰相、设多重机构);在地方:派文臣担任知州,三年一换;设置通判,分知州的权力。(3)加强财权(钱):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富收归中央。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史●三省六部制【概念解析】三省六部制始于隋朝,隋文帝建国后,综合汉魏、两晋和南朝中央职官的设置,建三省六部,以加强中央集权。三省指内史省(唐时改为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内史省秉承皇帝的旨意起草并颁发诏令,是决策机构;门下省负责纠核朝臣奏章...  相似文献   

19.
一、明清时期的政治 1.明朝的建立和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三六八朱元璋,权分六部废丞相,三司五军特务忙,相互牵制归中央。 2.《大明律》 大明律例太祖定,内容集中条理明,经济立法内容增,量刑轻重看罪行。  相似文献   

20.
青岩古镇     
青岩古镇位于贵阳市的南郊,距市区约29公里。这是贵州非常著名的文化古镇之一。青岩古镇历史悠久,自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设青岩堡至今已有600多年了。明初,中央王朝为了控制西南边陲,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置贵州卫指挥使司,以控制川、滇、湘、桂驿道,因青岩位于广西入贵阳门户的贵(阳)番(定番,今惠水县)主驿道之中段,在驿道上设传递公文的“铺”和传递军情的“塘”。驻军于双狮峰下驿道旁建屯,史称“青岩屯”。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派30万大军远征滇黔,大批军队进入黔中腹地后驻下屯田,“屯”逐渐发展成军民同驻的村寨,“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