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创新者应该有鲜明的个性、独特的见解,随波逐流者绝对不可能会有创新。在作文教学上,创新就是要有“新”观念、“新”特色、“新”方法、“新”尝试。教师在指导思路上始终贯穿一个“新”字,作文教学就能闯出一番新天地。  相似文献   

2.
张钰 《文教资料》2013,(29):62-63,72
“新文化”先驱们在《新青年》上以“新”字为核心,通过确定“新青年”的实施主体地位、“新”与“旧”的评判标准和破“旧”立“新”的践行方法,希图创设一套“新”文化观并将其引入具体实践。而实际上,《新青年》在后期转向共户主义之前,一直也没有明确的、惟一的理念形成,因此有必要回归到“新”文化观生成的源头去,探究“新”文化观的内涵及其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3.
新时代、新课改、新期待、新挑战。“链接”是思想政治课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文章从“链接”的内涵和意义入手,论述多媒体链接、实物链接、现场链接和嘉宾链接等链接方式,深入探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巧用资源“链接”方式,培育思政学科核心素养,增加教学的“新味”“真味”“实味”“活味”。  相似文献   

4.
《基础教育课程》2009,(6):78-78
今年秋季,河北省将进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打破现有行政班的编制,实行走班制。课程改革重新设置了以学科类课程结构,活动类课程被纳入到新的课程结构之中,体现了在“课程理念新”、“课程标准新”、“课程结构新”、“教育理念新”、“教学管理新”、“评价理念新”这六方面的新变化。充分发挥课程体系的整体教育功能,注重培养学生“学、思、知、行”统一,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5.
针对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工作中凸显的问题,从学生为本、文化育人、科学民主管理的理念出发,探索学生工作创新的合理路径,提出学生工作应突出五个“新”字,即“新观念”、“新机制”、“新作风”、“新内容”、“新方式”,以实现地方本科高校学生工作在转型发展中取得新成效。  相似文献   

6.
新文科建设要求大学的发展转换视角,不能仅关注论文、项目、科研经费等“智商型GDP数值”,更须夯实与唤醒诸如大学精神特质凝练、软实力提升、内涵建设等“情商型指标构成”。在新文科建设视野下,大学应是基于“学府、学人、学业、学术、学统”有机组成的“智商-情商双馨”共同体。“大学的情商”可彰显“五新”:凝练大学精神,建构“特质学府”,呈现传统经典文化现代传承的“新格局”;引育“卓越学人”,优化人力资源“分类分层发展”的“新功能”;提供“优质学业”,推进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营造浓厚“学术氛围”,形成科研评价的“新路径”;锻造“深层学统”,强化回应国家战略与地方发展需求的“新范式”,在“开新局觅新机”中,积极回应时代大变局下的新文科建设时势诉求。  相似文献   

7.
所谓创新题,是由一般题演变而来的,具有结构形式新、问题情境新、设问角度新、表达方式新等特点.解答创新题,一是通过转化,化“新”为“旧”;二是深入分析多方联系,以“旧”攻“新”;三是创造性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以“新”制“新”.常言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那么在高考中我们一般会“遭遇”哪些类型的创新题呢?  相似文献   

8.
加强学校管理,提高办学水平,向管理质量、要效益是我们一直探索的课题。几年来的办学实践,我们积累了一条管理经验,就是在“新”、“全”、“严”、“实”四字上做文章。 一、在管理意识上求“新” 管理意识上求“新”,是高层次管理水平的标志。“新”不是标新立异,哗众取宠,而是积极进取,勇于  相似文献   

9.
姜桂林老师“先学后教”是“老”教材,“新”教法的大胆尝试。新在哪儿?新在“希望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探究性,有效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新在“读、议、问、导、练”五个环节聚焦学生的“学”,符合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10.
王冬娟 《中学教育》2009,(4):21-25,16
本文记述了一位新校长及其团队从由责任心而走进“新基础教育”,从全情参与学习“新基础教育”到逐步浸入亲身体悟“新基础教育”并最终融入“新基础教育”的心路历程。展示出因参与新基础教育而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等方面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1.
当前,新课程、新理念、新手段、新方式、新模式……“新”之声不绝于耳,似乎新课程的“新”,就是彻底抛弃“旧”的吐故纳新,只有对“旧”全盘否定才能适应潮流。殊不知,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合乎教学本质的经验或方法,已内化为“新”的一部分,不可分离。“旧”并非是与  相似文献   

12.
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教师专业成长提出了新诉求,赋予了新内涵;教师发展中的“工学矛盾”也将随着教育高质量发展而显现新特征,提出新挑战。以“教师课堂学习”的新视角、新命题,主张教师“基于课堂、为了课堂、在课堂上”有效发展的专业化行动,是破解“工学矛盾”实践难点和谋求教师发展新型方略的现实良策。教师课堂学习“谋变”的基本思路是从情境理性、成长专线、即席创作、自适应机制、实践张力等视域重构教师发展生态。教师课堂学习“新为”的解决方案包括:自主课堂学习的“点线面”行动策略;团队课堂学习的“镜像法”校本研修;项目式课堂学习的“融合型”网络研修。  相似文献   

13.
“新民”即人的现代化,严复、梁启超、五四民族精英和晏阳初都先后提出了“新民”的思想。严复道出了“新民”之声;梁启超呼唤“新民”,提出了“新民”之道;而晏阳初更是走向了“新民”之路而闻名于世;今日,面对“三农”问题,“新民”成为了令人困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2011年安徽文综历史高考有两个特点,一是“新”,二是“难”。所谓“新”.指的是试题创设情境新、立意高远;而“难”字则尤其体现在选择题的命制上。与“新”字结合在一起,使考生作答时难以判断和无所适从。不少考生出了考场,不由得惊呼:历史考卷怎一个“难”字了得。  相似文献   

15.
老校易地新建,需要去把老校做“新”,把新校做“老”,使学校蕴含精彩的历史语言、光亮的现代符号、理想的未来远景。把老校做新,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教育改善的需要,也是破“旧”立“新”的具体表达。然而,学校是孕育、传播和传承文化之地,如何在“变”中求“不变”,在“不变”中寻“变”,是学校和校长教育智慧的具体表达。  相似文献   

16.
课堂教学是落实新课程理念、落实课程目标的主阵地。由于新课程“理念新、课标新、教材新、师生角色新、教学方式新、教学评价新”,所以很多老师处于朦胧状态,感到茫然不知所措。有的课堂教学处于“低效”甚至“无效”状态。那么,语文教师如何在新课程环境下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呢?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辅导员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古代“六艺”的基础上,创新“新六艺”文化内涵,用“新六艺”教育引领新时代高职高专大学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辅导员要自觉践行“新六艺”,在家国引航中上好实践育人“思政教育必修课”,在培基固本中上好“社会认知必修课”,在报国力行中上好“劳动实践必修课”,在自然思美寻中上好“美学育人必修课”,在文化增信中上好“传统文化必修课”,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真学、真看、真悟,将爱国情、强国志与报国行深度融合,用“新六艺”开创学生管理与服务工作新局面。  相似文献   

18.
“新直译主义”(Neoliteralism),是美国当代翻译理论家罗斯(M.G.Rose)于1993年提出来的一种对欧美翻译理论与实践发展趋势的评估和判断。“新直译主义”是在“直译”“意译”的矛盾发展和争论中形成的一种翻译理论,是一种后结构主义翻译理论,触及了翻译的哲学和诗学本质。“新直译主义”启发了韦努蒂的“异化论”的翻译理论。然而,由“异化论”引发的“异化”“归化”的翻译理论之争使中国译界的“直译”“意译”之争集体失语。韦努蒂的“异化论”掩盖了“新直译主义”的光芒,加上传统“直译论”的影响,以至于造成“新直译主义”在国内译界的模糊认识,国内译界几乎没有学者系统研究“新直译主义”。在西方翻译理论界,“新直译主义”的哲学基础和诗学价值也被忽略,它的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文章试图分析“新直译主义”特点以及与“异化论”的区别,并进一步探究“新直译主义”的哲学基础和诗学价值,从而摆脱异化、归化的樊笼,使“新直译主义”得到应有的重视,使文学翻译真正具有“文学性”。  相似文献   

19.
《大学》本为《礼记》之普通一篇,在宋前并未受到特别关注。二程始表彰《大学》,称之 为“孔氏之遗书”,“初学入德之门”。朱子进一步为其作传,《大学》一跃而成为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朱子承袭程子将古本《大学》之“在亲民”,改为“在新民”。而王阳明《传习录》第一条即是对此改法的质疑。但现代学者在讨论朱、王《大学》今古本之争时,多收紧在“格物”、“致知”、“诚意” 等条目。虽偶有提及“新”、“亲”二字,但亦止于蜻蜓点水。惟在徐复观为代表的现代新儒家那里,新、亲之辩上升到重要的理论高度被加以认真检讨。本文拟重新追溯“新”、“亲” 之争的思想谱系,并将以徐复观、牟宗三为代表的当代新儒家对传统儒家德治思想的解读,置于这种思想光谱之下加以检视,藉此揭示不同时代的儒者之不同诠释进路,同时进一步阐发儒家“新”、“亲”之辩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一年来的试教实践中,我们狠抓了两个“新”字。第一个“新”,就是梳理清楚新教材的“新”表现在哪?引进这些新内容的意图是什么?它们与实施素质教育有什么关联?第二个“新”,就是必须用“新”的现代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会、会学新教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