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标枪投掷中,投掷臂异侧腿支撑技术在整个的投掷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通过实践对投掷异侧腿支撑技术做了较详尽分析,并提出训练该技术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掷标枪的最后用力是标枪技术中最重要的环节,是整个掷标枪过程中的灵魂与核心.通过对全国第10届运动会男子标枪决赛前8名运动员最后用力的运动学研究,结果表明,运动员制动脚着地的单、双支撑时间较长,投掷侧与异侧的速度不均衡,下肢蹬伸力量相对薄弱,身体重心高度变化较大,两脚支撑距离相对较小,以致影响了出手速度,最终导致运动成绩不理想.  相似文献   

3.
推铅球异侧手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投掷训练中,一般都注意身体超越器械动作和投掷臂的动作,而往往忽视了投掷臂异侧手的作用。其实异侧手对于躯干位置、保持身体平衡、加快重心的移动以及协调投掷臂最后用力等方面的影响是很大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技术反馈实验,运动技术参数对照方法对我国优秀标枪运动员用力方式,投掷步每步躯干后倾角度,投掷臂的肘角变化,每步投掷臂与躯干夹角变化以及投掷步中标枪仰角变化进行了研究,试图找出适合我国女子掷标枪特点的合理技术,达到改进技术,提高运动成绩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掷标枪教学中指导学生自学自练的几种定位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掷标枪是一个典型的多轴旋转的投掷项目。动作完成的规范程度不仅影响投掷效果,而且还影响练习者的身体健康和练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掷标枪教学中加强对各技术环节的动作定位,不仅能使初学者加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还能为他们在自学自练中提供良好的检测方法。1 原地工字形八字站位定位法掷标枪教学的重点是最后用力阶段,而最后用力最充分的用力过程,是当左脚落地、人体进入牢固的双腿支撑后才开始的。正确的用力顺序首先是以身体左侧的有力支撑为轴,在右腿积极蹬转下推动髋部及身体完成向投掷方向的转动,可见投掷者两脚的合理站位对最后用…  相似文献   

6.
掷标枪是一项极复杂的运动,需要身体各环节绕身体多个轴、多个平面进行旋转,尽可能将最多的能量转化为动力作用于标枪中心轴线上,才能高质量地完成动作.本文的目的是通过总结标枪投掷臂的各关节角度,定量化描述投掷臂技术,找出我国运动员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的差距,借鉴优点并结合自身经验总结规律,总结标枪最后用力阶段投掷臂的运动技术,从而进行更科学全面地训练.  相似文献   

7.
<正> 掷标枪是一项技术比较复杂的投掷项目。练习掷标枪可以发展灵敏协调和暴发力,中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正是学习掷标枪技术的最佳时期。一、动作要领(以右手投枪为例) 掷标枪的技术经过长期的演变,现在技术类型多种多样。本文仅介绍当前运动员普遍采用的五步投掷和直接向后引枪的投掷技术。  相似文献   

8.
当今投掷标枪技术正朝着快速助跑和快速投掷的方向发展,这对整个动作环节提出了较高要求,也对队员身体的左侧轴(左肩、左腿、左膝和左脚),特别是左侧支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生物力学角度对投掷标枪左侧支撑动作进行全面分析,科学论证了左侧支撑是掷标枪技术环节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左侧支撑技术是掷标枪的关键技术。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基础理论分析法、计算机解析法和测量统计分析法对左腿动作、支撑效果和投掷角度等作具体剖析。同时本文着重从左腿前摆、左脚落地、左腿支撑和左侧支撑始末角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和阐述。旨在促进标枪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投掷标枪技术分析及教学实践发现:教学中能否正确理解掷标枪技术特点;对掷标枪的各环节技术能否进行全面与重点的分解教学;能否将各环节技术分解教学效果进行及时合理的衔接以构成完整投掷标枪技术,是提高掷标枪完整技术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This paper considers the kine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overarm throwing with particular emphasis on the techniques of throwing and pitching in baseball. The technique is subdivided into: (1) sequential pattern of throwing, (2) lead foot contact, (3) preparatory phase, (4) arm acceleration and (5) instant of ball release. Specific biomechanical principles that underpin throwing and their application within baseball are identified. The paper also presents a case study of the three-dimens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rowing technique in cricket. The aim was to compare the skill in cricket to that previously researched in baseball. The findings for throwing in cricket are similar to those reported for baseball, indicating that there is a definite crossover in the rationale of how an individual should throw specific to the demands of cricket and baseball. The differences noted--greater elbow flexion at lead foot contact and less external rotation during the preparation phase--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demands placed on the fielder and pitcher specific to their respective sports.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considers the kine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overarm throwing with particular emphasis on the techniques

of throwing and pitching in baseball. The technique is subdivided into: (1) sequential pattern of throwing,

(2) lead foot contact, (3) preparatory phase, (4) arm acceleration and (5) instant of ball release. Specific biomechanical

principles that underpin throwing and their application within baseball are identified. The paper

also presents a case study of the three-dimens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rowing technique in cricket. The aim

was to compare the skill in cricket to that previously researched in baseball. The findings for throwing in cricket

are similar to those reported for baseball, indicating that there is a definite crossover in the rationale of how an

individual should throw specific to the demands of cricket and baseball. The differences noted - greater elbow

flexion at lead foot contact and less external rotation during the preparation phase -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demands placed on the fielder and pitcher specific to their respective sports.  相似文献   

13.
链球出手后在空中所做的运动为抛物体运动,影响抛物体远度的主要因素为:出手速度、出手角度、出手高度。主要运用数学的方法计算出手速度、角度、高度时于运动成绩的影响,并对于影响链球运动成绩的诸多因素进行了分析,以帮助教练员与运动员在链球运动实践中把握动作技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铅球最后用力的理论与训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对铅球最后用力概念界定的基础上,重新划分铅球最后用力阶段,并论述了单支撑最后用力的积极意义及专项力量的训练。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进行数理统计和综合分析,提出了划分铅球最后用力阶段的新观点:推铅球最后用力阶段,是从滑步过程中支撑腿水平方向上运动结束之时开始到铅球离手的过程。整个最后用力阶段分为单支撑用力和双支撑用力出手两个阶段,单支撑最后用力阶段对减小铅球预先速度的损耗、加快左脚着地和拉长工作肌有重要意义。在训练中采用切割组合训练方法可有效地把力量与技术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加强快速力量训练,尤其下肢爆发力和制动力量。  相似文献   

15.
采用高速摄影和3维测力同步方法对技巧女子3人双膝抛直体后空翻两周下动作进行定量测试,旨在揭示该动作的动力学和运动学特征;探讨3人之间的最佳配合技术特点。结果表明:抛起阶段两底座垂直支撑反力曲线形状为双峰型,最大峰值约为两底座体重之和的两倍,底座在抛起时相身体各部位用力表现为一定的顺序性,先是以腰、髋、膝发力为主,然后是以肩、肘、腕发力。尖子蹬伸时机比底座晚。  相似文献   

16.
我国男子标枪运动员投掷步技术缺陷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我国男子标枪运动员和世界优秀男子标枪运动员投掷步生物力学参数的对比,并结合运动生物力学等方面的知识。对现阶段我国男子标枪投掷步技术缺陷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转体是投掷步技术中每一环节的重要组成要素,我国男子标枪技术主要缺陷就是由转体的不完善引起的。通过调整投掷步中各环节的转体幅度和转体时机,可以改正当前我国男子标枪投掷步技术的缺陷。  相似文献   

17.
投掷手榴弹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应用运动生物力学影像测试图数分析方法研究投掷手榴弹中肱骨骨折问题。实验测试共进行3次(两次实弹投掷,一次实验室模拟测试),测试数据表明:投掷姿势不正确是造成肱骨螺旋性骨折原因之一,特别应注意投弹臂的肘部一定要在引臂时从肩后往上翻。经常纠正士兵的错误姿势能避免或减少骨折现象出现。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对掷铁饼运动的起源、发展趋势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论述。结果显示:掷铁饼运动起源于人类早期的生产劳动;掷铁饼技术大致经历原地投掷、上步投掷、侧向旋转投掷以及背向旋转投掷几个阶段;将来掷铁饼技术的发展趋势为:继续提高器械出手速度并保持良好的出手初始状态,加快和完善旋转技术,加强旋转与最后用力的衔接连贯,充分发挥基本技术原理与个人特点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9.
标枪“最后用力”的技术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俊 《湖北体育科技》2001,20(3):49-50,52
论述了掷标枪技术中“最后用力”的实质及身体各部位在最后用力过程中的作用;指出了“最后用力”与“原地投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提出了“提高力量利用率”的投掷观念.  相似文献   

20.
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比较分析法对第1-16届世锦赛男子投掷成绩发展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根据灰色预测模型及置信区间对第17届世锦赛男子投掷各单项前8名平均成绩进行预测,结合当前我国男子投掷竞技表现,为我国男子投掷成功备战第17届世锦赛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男子铅球和铁饼成绩变化起伏不大且正处于上升阶段;男子标枪正处在发展的黄金时期,竞技水平较高,竞争激烈;男子链球成绩正呈现下降趋势,且下降幅度较大;第17届世锦赛男子铅球、铁饼、标枪及链球前8名平均成绩预测值分别为21.50m、66.23m、88.79m、77.06m,从预测值来看,第17届世锦赛男子铅球和标枪前8名平均成绩会有一定幅度上升,而男子铁饼和链球前8名平均成绩会出现小幅度下降,我国男子投掷应根据自身竞技水平、世锦赛男子投掷各单项成绩发展特征及预测情况进行针对性训练、排兵布阵;另外通过分析世界男子投掷项目成绩发展变化趋势,从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投掷技术给我国教练员及运动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