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族群理论研究产生于西方,影响深远,是当代国际人类学研究的前沿热点,具有思辨和应用的双重价值.在中国,开展族群理论的时间并不长,直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学术气氛的活跃,伴随着对民族概念及相关理论的商榷,族群理论才逐渐被引介进来.族群认同理论是族群理论中的重要内容.对族群认同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更好地解析我国各民族的历史进程和现状,还可以通过对族群理论的深度剖析探究出其中蕴含的教育启示.本文主要在乡土教材开发、双语双文化理解以及民族团结教育等方面探讨族群以及族群认同对我国民族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跨境民族青少年国家认同关涉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进步,历来受到高度重视.近年来,跨境民族青少年国家认同度得到提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以增强,但面临着边境地区"相对封闭性"与"全方位开放"的复杂性,跨境民族"情感亲近"与学校教育"隐性排斥",学校国家认同教育偏差与民族文化传承不足,特殊的家庭问题与家庭教育缺位冲击或弱化国家认同等困境.为此,应加大社会支持,保障跨境民族青少年权利;坚持学校主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和谐共生;注重家庭培育,营造稳定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形成多维联动、协调有序的强大合力来增强国认同.  相似文献   

3.
民族高校应当将文化认同作为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通过文化认同教育,大力倡导尊重和包容的文化相处之道,利用文化本身所具有的超越性特征,加大文化的柔韧度,这不仅是民族文化本身发展的需要,而且是国家安定富强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现如今,民族与国家认同教育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加强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与国家认同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截至目前,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与国家认同教育现状良好,但也存在着一些突出性问题。为此,在实践中,要以文化和历史教学为纽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为主导,以多元文化教学为重点,切实提高民族与国家认同水平。  相似文献   

5.
我国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危机,其民族文化因素方面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少数民族公民身份与公民文化的缺位、政治权利诉求文化的缺失、少数民族文化的弱势性、少数民族文化差异引发的文化冲突增加、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转型滞后于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所导致。增进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强化民族文化治理,需要加强中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地位,加快民族地区现代化大生产发展,促进民族信仰文化与社会主义价值理念相适应,强化国家教育在国家认同中的基础作用、推进教育均等化和少数民族人民教育平等权的实现,坚持科学保护、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与全面推广通用语言文字相结合,坚持弘扬民族优秀传统节日文化精神与加强共同节日文化要求相结合。  相似文献   

6.
民族文化、民族认同对民族凝聚力作用很大,从而使民族凝聚力的相关研究前景极为广阔。民族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思想源泉,民族文化的认同有利于对中华民族的认同,进而促进民族凝聚力的增强,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与团结。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民族文化及民族认同与民族凝聚力关系的研究情况,并且针对民族文化及民族认同的作用,提出了民族凝聚力的优越性,进而为民族凝聚力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一个快捷的平台。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我国学术界有关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问题研究的回顾,提出现有研究主张以"国族"为基础和以"公民"为基础的两种国家认同建构途径。文章通过将国家认同问题与现代条件下民族国家建构过程联系起来,指出了两种途径分别面临的主要挑战和困难,并结合对这些问题的回应,提出在民族教育政策制定和实践过程中应当关注的几个方面,包括平衡双...  相似文献   

8.
民族精神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认同教育,引导学生自觉传承中国精神、形成稳固的国家认同是高校民族精神教育的价值旨归。民族精神与国家认同的本质共通,使国家认同成为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维度与理论根基,任何民族精神都带有该民族所依附国家的国民特色与国家特征,具有极强的国家蕴意。将国家认同作为民族精神教育的理论视域,民族精神教育的核心主题从本质上是对国家认同构成要素的集中强调。反思全球化时代跨国家认同与次国家认同对国家认同的双向夹击,能够有效地回应民族精神教育所面临的时代背景和现实发展。  相似文献   

9.
孙芳 《文教资料》2010,(9):116-117
当今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在母语课程中进行民族文化的认同教育。参照和借鉴国外和我国港澳台地区的国文教育.中国大陆的语文课程需要进一步推动民族文化认同教育的深入开展:语文课程标准要明确民族文化认同教育的要求;语文教材要丰富民族文化认同教育的内容;语文教师要积淀民族文化的底蕴:语文教学要落实民族文化认同教育的举措。  相似文献   

10.
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群共同体,也是一个亚文化群体。亚文化与民族认同总是伴随而生。民族认同的极端化极容易演化成民族分离主义。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主文化与亚文化、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这两对关系对防止民族分离主义的产生,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稳定与统一,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化认同是民族地区建设和发展的关键,它有利于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经济繁荣;有利于对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的认同,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在民族和谐、地区稳定的基础上不断增强,提升综合国力,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而临潭万人拔河这一民俗活动中所体现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很好的折射了文化认同和民族和谐之间的紧密关系,本文试作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2.
民族认同包括本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两个层次,它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对于地区的民族团结和国家的稳定具有重大意义。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本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叠合身份认同,并担负着传承本民族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双重任务,因此,对他们民族认同现状的研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如何促进大学生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和谐发展、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途径的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民族是人的身份,但不是一个具有自明性的身份。民族与种族不同,种族是一个自然概念,民族是一个文化概念。民族不是一个实体,而是一个文化的共同体。对民族身份的认同可以增强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力,但也要防止走向狭隘的和极端的民族主义;对民族的保护就是要保护民族的文化,就是要浸淫于民族的经典,保护民族的语言,但也要防止民族和国家的偶像化与符号化。  相似文献   

14.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是民族地区青少年需要面对的双重认同问题,树立正确的民族认同观与国家认同观直接关系到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国家的稳定。在对新疆南疆地区2116名青少年进行比较研究后发现:南疆地区维吾尔族青少年的国家认同较民族认同相比表现得更为积极,与汉族青少年相比,他们的国家认同较低而民族认同较高 国家认同的形成会提升维吾尔族青少年的民族认同 来自县镇和城市的青少年群体在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上都较高,而农村的相对较低 父母亲的文化程度越高,子女的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就越高。  相似文献   

15.
世界多民族国家都非常重视对本国青少年进行国家意识认同教育。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一体的多民族国家,在世界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中,应该重视公民国家意识认同教育,尤其是要重视当代青少年的国家意识认同教育。  相似文献   

16.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心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民族认同既包括对本民族的认同,也包括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它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功能的发挥、对于民族团结、对于地区和国家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从整体上看,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和相应的行为倾向处于积极状态.大学教育要注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民族认同,改善学生的行为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考察维吾尔族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的发展特点及与文化认同的关系。方法:采用生活满意度量表和维吾尔族大学生文化认同问卷对200名维吾尔族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维吾尔族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宗教、语言和国家认同对生活满意度的解释率是14.2%。结论:维吾尔族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呈中等水平并随年级的升高而下降,宗教认同、国家认同和语言认同对生活满意度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当今全球化的语境在造成全球文化日益一体化的同时,也给各民族文化带来了民族身份认同的焦虑.文化本土化的诉求正是民族身份认同的焦虑在文化领域的反映.以“失语症”和“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等为例,分析文化本土化诉求的悖论现象,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对此悖论的解决方案.解决矛盾的关键在于破除全球化和本土化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破除对纯洁的民族身份的偏执,而着眼于其发展和建构,在书写“现在”中展现生命价值和民族性格.  相似文献   

19.
一个国家内的民族成员既能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也能认同主流文化,是对这个主权国家的国家认同。对于我国而言就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对中华文化几千年的历史的认同。这就需要高校的民族教育除了要引领少数民族成员的民族认同外,同时也要培养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应该引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形成正确的国家观,要引领其对国家政策和民族政策有正确的态度和看法。  相似文献   

20.
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对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与社会稳定发展至关重要。通过调查西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状况,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国家认同感,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他们的国家认同在一定程度上仍面临着被弱化的挑战。为此,需通过历史教育进一步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维系国家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