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这么说:“一个舍不得赞美孩子的父母,往往会使孩子变得令他们无法赞美”。的确,在日常生活中时常可以见到一些家长不停地抱怨自己的孩子:“你怎么这么笨,干什么不像什么”。不知道这些父母在责怪自己孩子的同时,是否想到孩子在你的指责之后会失去自信心,失去自我价值。也许,父母这  相似文献   

2.
为了孩子有一个成功的未来,很多家长不辞辛苦,多方何出。然而,家长有时会忽略一个事实,那就是自己的情绪对孩子的成长会有极大的影响。有的家长很苦恼:我为了孩子能做到的都做到了,他怎么还是不上进、不听话?其实,做父母的有时应该反省一下自己,想想自己所经历的童年,想想自己是否常常拥有平和的心态。这期的“教子有方”我们选发了两篇这方而后文章,希望能引起家长的注意。  相似文献   

3.
在美国,孩子被看成是全社会的,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有些孩子称呼父母直呼其名……美国家长经常对孩子说的是:“我爱你!”“孩子,你很棒,父母为你自豪!”他们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但在生活中。对孩子的费用方面很抠门,有时还很“残忍”,经典的故事是:孩子跌倒,家长不会去帮忙,让他们磕磕碰碰自己爬起来……  相似文献   

4.
在日常生活中,时常可以看见一些家长不停地抱怨自己的孩子:“你怎么这么笨,一个圆都画不好。”“你不能积极些吗?什么事都无所谓。”“亮亮又聪明又听话,你要像他就好了。”……不知道这些父母在责怪自己孩子的同时,是否想到你的孩子在被你贴上这些标签之后,会失去自信心,失去自尊,失去自我价值? 有没有一种教育方式孩子  相似文献   

5.
做父母的都爱自己的孩子,都希望孩子健康成长、成为栋梁之才,然而,这并非易事。常常听到有些家长说:“现在的孩子怎么这样不听话?让他往东,他偏往西。”“待他那么好还不满意,老爱顶牛,你说他一句他还你十句,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乐乐就是这样一个小朋友。他小时候很可爱,也很逗人喜欢,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他学会了发脾气,学会了和父母顶牛,变得刁蛮、无礼。无论妈妈跟他说什么,他都不假思索地回答妈妈一个“不”字。有时妈妈多说了他两句,他还会冲着妈妈大嚷:“不用你管!”为此,乐乐没少挨爸爸的打,可他仍然如故。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孩子…  相似文献   

6.
父母离异,孩子的情绪有一段混乱的时期。有的孩子会变得消沉、沮丧;有的孩子会表现出生气、退缩、自卑或攻击行为;也有的孩子变得异常快乐。不管他们“变好”还是“变坏”,任何不寻常的表现都表示你的孩子需要有人帮助。这时离异父母应怎样帮助他们呢?一、离婚后,尽可能不要改变生活方式。完全改变生话方式可能对你有些好处,但却会毁了孩子。他们需要有自己熟悉的环境,事实上你也可能需要。  相似文献   

7.
很多人做了父母之后,就学会了隐忍。尤其是很多年轻母亲为了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情绪再不好也会以微笑面对孩子。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认为父母天生就是该这么“好”的,而不知道珍惜别人的关爱。因此我认为,要让孩子学会感恩,首先得让孩子明白你的付出。最好的办法就是和孩子玩“角色游戏”,让孩子扮演家长,家长扮演孩子。在“角色”游戏中,父母不妨把孩子的种种表现予以复制,如挑食、任性、撒娇等等。因为是游戏,孩子会很投入地想方设法解决他们所遇到的“麻烦”。孩子虽然小,但是只要与他真诚地沟通,他们完全可以理解父母为他们付出…  相似文献   

8.
据我国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课题组的最新研究发现,在现今10—18周岁孩子的家长中约有3/4的父母仍有翻看自己孩子日记或信件等侵犯孩子权利的行为。父母声称是出于关心、爱护孩子,想从中了解孩子存在的问题才这么做的,而39.9%的初中生对家长的这一行为表示气愤和反感。如果我们把日记比作心中一个圣洁的自由空间,那偷看日记的人就是贸然闯入者。当这闯入者是你应该尊敬的人,而这个人又是为了爱你,保护你,才宁愿担着冒犯你的风险而闯入,你该怎么办?首先,要讲究策略,有理有节有礼。因为偏激的方式不仅会激化亲情间的矛盾,而且从另一面证明自己的“孩子气”,让父母无法尊重理解和信任你;其次,要加强与父母的主动沟通,让父母了解自己,父母也就不再贸然探秘,同时他们会为你心灵的成熟而欣慰。要知道,父母的爱,虽然有时我们不能理解,但它仍然是我们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倾心姐姐  相似文献   

9.
当孩子进入中学,你会发现孩子不再是以前的乖宝宝了。他们不再愿意做父母的“小尾巴”,不再把父母的话奉为圣旨。他们更喜欢与同龄人呆在一起,更喜欢参考同龄人的意见。因为他们大部分的时间都会与同龄人在一起,他们不得不考虑同龄人对自己的评价,不得不面对同龄人施加的种种诱惑。此时孩子也就进入了我们常说的“少年叛逆期”。可是,少年毕竟还是孩子,思想很单纯,所以,家长一不留神,孩子就会与一些“问题少年”混在一起。这个时候,家长应该怎么办呢?以下是一些国外的家庭教育专家和心理学家给出的建议,来看看吧!家长教孩子如何面对来自同龄…  相似文献   

10.
刘艳 《家庭教育》2006,(11X):52-53
孩子属于谁?当向我们的家长问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家长也许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孩子是我们生的,我们养的,自然是属于我们的,不然,孩子还属于谁?”在我国,父母通常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孩子是属于自己的,于是会忙着帮孩子解决这个,处理那个,告诉孩子:你应该这样做,你不应该那样做。但如果我们问美国家长同样的一个问题,也许就会得到一个截然不同的答案:“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属于自己。”于是美国的家长会抱着宽容的态度,让孩子自己去选择,自己去尝试,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编按]  相似文献   

11.
崔现生 《家长》2023,(25):43-44
<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性情变幻莫测,即使是平时看起来非常听话的孩子,也会变得很不听话,经常出现跟家长“一言九顶”的情况。对于青春期叛逆的孩子,支持比反对好,商量比命令好,放手比控制好。孩子呱呱坠地,让初为父母的我们激动无比。以后的几年里用心守护着孩子,看他们蹒跚学步、牙牙学语直到踏入校门。这段时间里孩子是那么的听话、那么的顺从、那么的依赖。突然有一天你发现孩子嫌你烦了,不愿意跟你待在一起,无论你怎么问他,他都不愿意跟你开口讲任何自己的事情,这说明孩子的青春期到了。  相似文献   

12.
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长大后具有健康的性观念和性行为,但每个父母都不知道该怎样去教。“怎么说得出口呢?”他们想,“要是有一个这方面的好老师就好了!”其实,这些家长没有认识到———你自己就是孩子第一任且是最好的性教育老师。别担心自己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知之不多,不能很好地教孩子,因为比性知识的教育更重要的是性榜样的树立。孩子可以了解到许多有关性方面的知识,但他日后照样可以成为一个态度冷漠、情绪忧郁、胆小怕事,有性功能障碍的人。而如果父母每天的言谈举止相亲相爱、温馨和谐、相互赞赏,无疑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因为孩子…  相似文献   

13.
邵群仙 《山东教育》2004,(33):41-41
一次,美术兴趣班活动结束后,家长纷纷来接,对自己孩子的画都加以评述:“这么不圆,你看老师的太阳画得多圆……”“你瞧,老师的太阳是红色的,你怎么是黄色的……”总有那么多家长首先对自己孩子的作品加以否定,指出许多不足之处。家长的出发点是好的,担对孩子会产生负面的情绪。也有一位家长对自己孩子画成灰色的太阳问道:“为什么太阳是灰色的……”  相似文献   

14.
有的孩子在家里活泼好动,聪明伶俐,而一旦来到新的环境接触陌生人时,就会变得胆怯腼腆;有的孩子在幼儿园里显得很不合群;有的孩子则处处占强,盛气凌人。其实,这些情况的发生与家庭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父母意识”的潜移默化有些家长本身修养不高,在与人交往中存在不良习惯,对人不礼貌、语言粗鲁、态度冷漠;有的笃信“老实人吃亏”的交往信条,教育孩子‘推碰你一下,你就还他一拳”。这些无疑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这正如心理学家指出的,童年时期记录在大脑中的是“父母意识”。过分溺爱和保护家长对子女往往采取过分照料,过…  相似文献   

15.
一个5岁左右的孩子因“自我中心”的思维特点而引起一些对抗性的语言和行为,为此家长很苦恼,亲子关系不融洽。在咨询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应对策略:家长把心态放平,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允许孩子进行暂时情绪发泄;教会孩子面对冲突时的应对策略;父母双方在孩子面前统一好角色;家长一定要做到忍与等。经过一学期的调整,通过孩子的测验画及家长的反馈,我们看到该家庭的亲子关系开始走向和谐。  相似文献   

16.
幼儿离园,通常都是父母或祖辈来接孩子,但有时父母或祖辈有事,也会委托他人来接孩子。对于委托他人来接孩子,教师往往不放心,担心孩子出意外。为此,我园制定了填写“委托书”制度,我认为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幼儿园统一印制“委托书” (委托书附后 ),凡委托他人代接孩子的家长必须事先到本班教师处填写“委托书”,接孩子时,受托人必须在“委托书”上签字后,教师方可放孩子。“委托书”由幼儿园保存。家长在填委托时间时,根据自己的情况既可填某日,也可填某段时间。所以,“委托书”既适用某日委托他人代接…  相似文献   

17.
1.不要“营救”他们看着自己的孩子陷入困境或出了什么事情而不管,对于父母来说,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有时孩子不想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期望得到父母的“营救”,如果家长答应他们的期望,长此以往会使他们养成不负责  相似文献   

18.
鲍道苏 《江西教育》2004,(10):16-17
怎样才能为自己的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选择一所好学校,这是千千万万中国父母的烦心事。但是,在安徽省铜陵市.你若要在街头找一个家长问最想让孩子上哪所学校时,纯朴的铜陵人往往会自豪地回答你:“我们这里的学校都不错.只要给孩子选择一个相对路近的学校就可以了。”  相似文献   

19.
在幼儿园门口,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一些一情景:有的孩子哭闹不止,不愿父母走开;有的提出诸如“星期天回家给我买电动小飞机”,“星期六回家给我做最好吃的东西”等要求;有的干脆抱住家长的腿不放为了摆脱孩子的纠缠,有些家长就说:“好好好,只要你不闹,里期天一定给你去买”如此这般,孩子听了家长的“许愿”,即使很不情愿,也只好带着某种期盼,乖乖地进了幼儿园这些家长把“许愿”当成了专治百病的良药,殊不知这样做不利于孩子品德的培养  相似文献   

20.
齐齐哭哭啼啼地告诉父母有人欺负他,父母齐刷刷地问:“谁?”而后教子一招:“人家打你,你干吗不还手?真笨!哭,哭有什么用?”接着就为孩子“壮胆”:“今后如果有人敢打你,你就大胆地还手,医药费我们会付!”这是家长来幼儿园接孩子,我们亲见的一幕。每个家长都不愿意自己的子女被别人欺负、受委屈。然而,这样不分青红皂白就鼓励孩子“以牙还牙”却不是明智之举。这会让孩子觉得“武力”才是一切,会让他们耳濡目染地用拳头去解决所有问题。长此以往,换来的可能是暴力的孩子。有个这样的比喻:一个人智力不好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而品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