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86年9月,我在乌鲁木齐为弄到一张返京机票而焦躁不安。多亏自治区一位副主席相助,在我的介绍信上批上“专家返京,务请照顾”八个字。我把有批示的信递给了售票厅主任,他看看批字,问我:“专家是谁?”我说:“就是我。”“啊?你?”他狐疑地打量着我。在他看来,我好像太年轻了。似乎“专家”本人也不应来跑票,因此,他的神情依旧猜疑与冷漠。  相似文献   

2.
4月7日,我收到了来自新华社办公厅的电话。打电话的陈秘书告诉我:“你写给穆青同志的信穆老收到了,他看了信很高兴、很感动。他本来要亲自给你写信、打电话,但最近他身体欠佳正在住院治疗,特委托我给你打电话转达他对你的亲切问候。你信中提到以后有机会来北京登门拜访穆老,请他在《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一书上签名留念,他高兴地答应了,他欢迎你来北京到他家做客!”  相似文献   

3.
我当报纸编辑多年,对附稿件来的信起初不重视,认为信上无非说一些“关照”、“扶助”之类的客套话。一次,一位老编辑对我说:“附稿信疏忽不得,它是编辑了解通讯员和作者写作动机的重要渠道,是对来稿的有益的补充和旁证,是发现新的新闻线索的一个来源。”他的话使我开始注意阅读附稿信。  相似文献   

4.
趣味驿站     
《出版参考》2011,(6):28-29
最困难的案例 两名精神病医生在一起聊天。“你遇到的最困难的案例是什么?”—个问道。“我曾经遇到一位病人,”另一个回答说,“他总相信他有一位富有的叔叔在南美洲,会留给他一大笔财产,所以他每天什么也不干,就在等通知他去领遗产的信。”“结果怎样?”“我花了八年的时间治好了他,但是,那可恶的信来了!”  相似文献   

5.
在《怎样对待群众的信稿》的讨论过程中,我们收到王秉亭同志寄来的从一九四八年到一九五一年期间报社和通讯社给他的复信的一部分,读了很有启发。王秉亭同志,从一九四八年起,就是党报的农民通讯员,现在在河南日报读者来信组工作。他在来信中说:“是党和党报把我培养出来的。”他说:“四年来,每当我思想有想不开的时候,学习上遇到困难或写作上有什么不懂的时候,只要我去信问,报纸编辑部的同志都亲笔写给我充满革命热情的复信。四年来,我一共收到复信三百多封。这些信我一直保存着,它们是我一生中最宝贵的财产之一。老一辈的同志为了培养革命后代,付出了不少心血,我一定要继承这个光荣的传统,积极地热情地对待群众的来信来稿,努力把党报的群众工作做好。”我们从王秉亭同志早年所保存的这些复信中,摘要选出几封发表在下面,供同志们参考。  相似文献   

6.
这部书稿,最初是由黄苗子先生与我联系的。1979年5月23日.黄先生给我一信。说:“美国耶鲁大学中国历史教授黄仁宇先生.托我把他的著作《万历十五年》转交中华书局,希望在国内出版。”苗子先生颇有识见地提出,“这样做将对国外华人(此二字为编者所加一一编者注)知识分子有好的影响”.又说陈翰伯同志也有这一看法。黄先生的信最后说:“现将全稿送上,请你局研究一下.如果很快就将结果通知我更好.因为他还想请廖沫沙同志写一序文(廖是他的好友)。这些都要我给他去办。”  相似文献   

7.
我当报纸编辑多年,对附稿件来的信起初不重视,认为信上无非说一些“关照”、“扶助”之类的客套话。一次,一位老编辑对我说:“附稿信疏忽不得,它是编辑了解通讯员和作者写作动机的重要渠道,是对来稿的有益的补充和旁证,是发现新的新闻线索的一个来源。”他的话使我开始注意阅读附稿信。在我们报社,附稿信每天有几十封,我把这些信分成四类:第一类,诚挚的表白。这类信大都是表明为什么写稿和对编辑的期望。我选择有代表性的及时回信鼓励并提出努力方向。第二类,可靠的依据。这类信写的是稿件的一些旁证、数据、来源等,很有参考价值。我将这些信和稿  相似文献   

8.
1986年9月,我在乌鲁木齐为弄到一张返京机票而焦躁不安。多亏自治区一位副主席相助,在我的介绍信上批“专家返京,务请照顾”八个字。我把有批示的信递给了售票厅主任,他看看批字,问我:“专家是谁?”我说:“就是我。”“啊!你?”他狐疑地打量着我。在他看来,我好像太年轻了。似乎“专家”本人也不应来跑票,因此,他的神悄依旧猜疑与冷漠。“我怎么不是专家呢?”我被迫掏出证件给他看:“第一,我是中国人才研究会常务理事,此次代表中国人才研究会出席新疆人才研究会成立大会并做了学术报告;第二,我是作家;第三,我是光明日报的主任记者。……”  相似文献   

9.
今年3月1日,我们电台播出了一封来自新桥乡荣庄村的听众来信,题目是《镇压麦田要因地因苗制宜》。3日,荣庄村来了一位村干部,气呼呼地找到我,说信中提到“荣庄村非让每人镇压一亩小麦不可”是假的。接着他质问:“电台能不能说假话?”我说:“我们绝对不允许搞失实报道!”他一听,拍桌子说:“明天我也写一篇假的,你也得给我播!你说不让搞事实报道,不就是叫说瞎话吗?”原来他不懂我们的新闻术语,误把“失实”当“事实”了。一场误会,使我想到广播新闻,起码有两点要注意:  相似文献   

10.
1994年1月,薛野来信说,他在遵义开了一家精品书店,叫“西西弗书社”。薛野,1988年的贵州省文科高考状元,我的大学校友,小我两届。黝黑的肤色,灵气的眉眼,挺拔的鼻梁,极富有感染力的微笑,还有急促的脚步……他总是叫人难忘。我不久给他回了信,并告诉他,“现在我们也算是同行了,我已从出版社编辑室调到发行部工作了”。那年7月中旬的一天,“西西弗书社”一封热情洋溢的信催我赶往遵义。  相似文献   

11.
刚过完年,一连串的好玩儿事就来了。先是我收到一些朋友的邀请,说是他加入了人和网,要我也加入。接着又有一些朋友收到“我”的邀请,嬉笑问我,人和网是一个什么党,加入这个组织除了那么严格的政审,为什么还要银行存款的密码?我不由得重视起来,打开那些邀请信再仔细一看,虽然信上写着朋友们的名字,邮箱却不是朋友们的,原来是那个人和网的越俎代庖。信上先喊一句口号:“人际关系就是生产力!”随后这样写道:  相似文献   

12.
湖南真是个灵异之地,刘茁松真是个可人儿。 1997年7月底,我接到他的一封信,信上说,他记得我是个写小说的,多年前曾看过我的作品,最近看到他们社出的一本书中收有我一篇《何日看遍长安花》,始知我已经改行做学问了。“然而你的文章,分明却保留着小说家的生动与机智,从中还可看到您的天性中的风趣”。末后说想为我编一本散文集,放在他们社的“小说家散文丛书”里。供职处是湖南文艺出版社古典理论室。  相似文献   

13.
《今传媒》1997,(2)
我最早与沈海相识是经一文友介绍的。记得第一次见面时,他写满英气的脸庞和谈吐儒雅的风度,深深镌刻在我的记忆里。此后不久,我写了篇习作欲投稿发表,可心里又没底,于是就想到了沈海,并把稿子寄上,信上照例写上了“批评”“斧正”的谦词套语。可寄出后我心里直打鼓...  相似文献   

14.
从前有个老翁接到女婿让他代买“否”的信,到处打听也没有,他戴上老花镜又仔细看后,忽然想到可能是让他买“杏”。于是,他跑到街上买了几斤杏,写了封信,托人捎去。信是一首打油诗:“贤婿来信要买‘否’,急得你翁满街走;买了一筐小黄杏,不知是否不是‘否’?”有个学生在送给老师枇杷的附信上,把“枇杷”写成“琵琶”。老师见后痛心地说:“‘枇杷’不是这‘琵琶’,只因当年识字差!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只因这个学生“枇杷”、“琵琶”  相似文献   

15.
胡乔木同志在一九八四年四月二十五日的《人民日报》三版上郑重地登了一则《更正》:“顷接钱三强同志信,《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中的约里奥—居里误为约里奥·居里。希予更正。”胡乔木同志这种对自己文章认真的态度,使我想起了王尔德的一个故事:王尔德是英国大文豪。一次,他大宴宾客。客人已到齐,主人王尔德却久不露面。大家饿着肚子等了好久,才见他出来。客人问:“你怎么这样久才露面?”王尔德答:“我完成了一件重大的工  相似文献   

16.
我最初认识潘国平是在稿子上,那是1980年的事。他不仅经常写稿,还常常附上一封简短的信, 什么“不求见报,只求赐教”,“我已作了修改,请再指点”云云。这三言两语,看得出他是个虚心好学的人。虚心使人进步。到了九十年代,潘国平采写的新闻作品不仅在《徐州矿工报》面世,而且上了省广播电台、《新华日报》和《人民日报》。  相似文献   

17.
在此之前,我已从《星星》、《诗刊》等刊物上读过老枭的诗,并且把他的笔名“萧瑶”与“逍遥”二字联系在了一起,以为他是那种“逍遥派”人物。但是,当我读到阿红先生的信、老枭的诗和一些评介文章之后,我发现他不是那样的人物,而是一个执著于艺术与事业的富有开拓精神的人;他写诗,为的是心灵的纯净;他办公司,为的是适应变革中的时代。老枭是浙江人,出生在浙江西南的九龙山下,他有一股“狂劲”,也有一种不媚俗的独创精神。因为不满于僵化的教学方式,他竟然敢于放弃原有工作而  相似文献   

18.
我是在校高中生。前年5月,学生贾国伟自发组织板报小组,使学校荒废的四块墙报活跃起来,受到赞扬。我把此事写成稿送到县广播站,该写的内容没写上,不该写的却拉了很长,没被采用.我从县广播里常听到记者张振营这个名字,就试探着给他去了一信,问咋样写稿。很快收到了他热情洋溢的回信,说了很多如何写稿的话,结尾还亲切地写上“你的朋友”,我很感动。从此,我多次去找他当面请教.我校离乡政府近,也常去找通讯组负责人王发祥请教。前年我校举行了一次迎新年联欢会,我写成稿  相似文献   

19.
一个记者写的报道,在事实上出了差错,受到批评,这时,他拿出了采访本,说:“这是党委书记告诉我的。党委书记说的我不信还信谁?”与此相类似,另一个记者则拿出了被报道单位的一份书面材料,说:“他们自己的材料上是这么写的呀!”  相似文献   

20.
(一)1978年8月17日,人民日报国际版上,刊登了一幅朱育莲绘的时事地图。第二天,宁波市的一位读者,给人民日报国际部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信中述说了他在十年动乱后重新看到“朱育莲绘制时事地图的喜悦心情和对他的期望。”今天,离这位读者写信的时间,又过去七年了。朱育莲的近况怎样?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我拜访了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