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论高校人才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人才安全是国家人才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高校人才安全必须正确认识人才流动与人才安全的关系,处理好人才安全的制度与机制统一问题。人才安全意识落后、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人才机制不完善和人才竞争加剧是导致高校人才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转变人才观念、加强人才法制建设、创造良好人才创业机制、大力引进海外人才是搞好高校人才安全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2.
人才资源是高校发展的第一资源。随着市场的激烈竞争,高校人才争夺愈来愈激烈,如何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吸引人才,稳住人才,减少人才的流失,是当前高校面临的严峻问题。当前高校人才流失的原因有:认识上有误区、生活待遇低、人才引进机制不完善等。要解决好高校人才流失问题,要做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创新用人机制,尊重知识、人才,提高待遇,加强师德教育。  相似文献   

3.
地方高校推进人才战略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普遍面临人才流失的问题,如何稳定教师队伍、有效吸引高层次紧缺专业人才,是地方高校人才战略中亟待解决的棘手问题,本文梳理了当前高校人才流动、引进与培养的几种基本形式,在全面分析地方高校人才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地方高校推进人才战略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人才引进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高校之间的人才竞争日趋激烈,而地方高校的人才引进工作往往存在盲目引进、评价体系不健全、忽视后续培养等问题,导致人才闲置甚至流失。结合地方高校的自身特点,提出了应对上述问题的有效措施,旨在使人才引进工作能够持续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5.
构建高校人才柔性流动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是定量研究高校人才柔性流动效果的基础。本文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估高校人才柔性流动效果,从"人才引得进、人才留得住和人才用得好"三方面建立高校人才柔性流动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山东省某高校为例进行实证。同时,结合高校人才柔性流动现状,明确高校人才柔性流动应注意的问题,以便高校充分发挥人才柔性流动的效用。  相似文献   

6.
探索偏远地区高校人才引进新机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偏远地区高校人才紧缺问题已成为这些高校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更新思想观念,探索人才引进的市场运作机制、人才资源整合利用机制、人才培养机制和竞争激励机制,使人才引进与人才利用、人才培养、人才激励之间和谐统一、相互促进,是解决偏远地区高校人才紧缺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人才问题始终是高校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问题,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人才资源的培养、开发与使用.根据三代中央领导对人才的科学论断以及目前高校人才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从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创新人才管理体制、充分利用校内外人才资源、建立对人才的激励机制和流动约束机制四个方面来实施高校人才强校战略.  相似文献   

8.
高校是人才的集结地,培育人才、管好人才是高校的重要任务。本文阐述了高校贯彻“党管人才”的意义。指出了目前高校在人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进一步加强高校人才管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对当前高校人才引进的思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谢崇高 《高教论坛》2005,(1):129-131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高层次人才是高校发展的根本,人才引进是高校得以发展的重要环节,是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捷径。当前,高校引进高层次人才存在误区,引进高层次人才必须与时俱进,讲求实效,注重管理和使用,确保高层次人才能引进、留住、用好。  相似文献   

10.
高校人才工作直接决定高校的发展方向和整合人力资源的能力。人才评价是高校人才工作的核心和关键。文章从高校人才评价的现状分析入手,分别讨论了高校人才评价的目的和功能,提出了人才评价的四大原则、核心指标及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探索了高校人才评价的机制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11.
“艺术性”、“技术性”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两条主线,如何把这两条主线有机的结合培养出符合行业要求的技能型人才,是该专业人才培养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澳大利亚TAFE的启发,结合行业现状及发展,提出技艺结合的双轨人才培养模式,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2.
积极创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职人才流动机制,对于高职院校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理性分析高职人才流动的现状及其背后的成因,就其合理有序的人才流动机制的创建提出思考,认为只有通过人才立法,建立人才诚信制度,进一步深化高职人事制度改革、规范高职院校内部管理,才能实现新时期高职院校人才的合理流动。  相似文献   

13.
伴随能源供给不足、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替代传统汽车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而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关键在于人才的支撑。河北省新能源汽车基础产业人才规模庞大,但缺乏相应高层次人才的支撑,且还存在政策落实不力、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有效供给不足、环境有待优化等问题,要通过改善人才成长的环境政策、教育培训等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队伍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现代企业经济实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加强实习生管理是企业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对他们进行安全、思想等方面的教育,不断提高他们技术业务能力,做到留住人才、培育人才、用好人才,为企业发展储备人才。营造有利于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社会氛围,为企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15.
高校定位与高等教育系统的建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狭义上讲,高等教育系统是由各种类型的学校构成的。高校的定位不仅决定着学校自身的发展问题,也涉及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建立。不同类型的学校具有不同的职责与任务,各种类型的高校之间和各种类型人才之间不能进行笼统的比较。各种类型的学校与各种类型的人才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高校的分类与定位不能完全靠市场机制而自由发展,必须有政府的宏观规划与调控。不同类型学校之间的不可比性,导致好与差之分仅存在于同种类型的学校之间,各种类型的学校都有一流与末流之分。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reports from a case study of a ‘talent class’, a special development programme for talented pupils, established in a Danish municipality. It analyses student backgrounds and motives for joining this talent class programme, which is seen in relation to ordinary schooling in Denmark. Drawing on Bourdieu, the paper links social background resources and success in school via the concepts of habitus and capital; it views talent as the product of an investment of time and cultural capital, which is easily accumulated by children of resourceful families. Based on the analysis and its discussion of school talent, the paper proposes a typology of talented students, encompassing the distinguished, the quiet, the versatile and the industrious students. For each type of talent, a student narrative illustrates the link between social backgrounds and student approaches and understandings of their own talents.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十分重视人才问题,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提出了他独具特色的人才观。他认为人才问题是国家战略问题,要创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并提出"四有"的人才标准,主张大力发展科学和教育,不拘一格选人才并要建立合理的人才选拔和任用制度。他的这种人才观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宝贵财富,为我国人才思想理论体系的形成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8.
在全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中,推进人才强校建设是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推进人才强校建设的机遇和挑战同在,高校必须创新人才观念,确立“师本位”思想,树立人才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建立健全人才管理体制和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9.
依据计算机专业教执委关于三层人才金字塔结构理论,夹缝中的新建本科院校中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定位还是存在模糊.根据三元论,四层人才金字塔结构更便于各层次学校准确定位.然后又通过分析人才需求、软件业经济运行情况、计算机人才面对的问题空间、计算机人才需求发展变化历程,认为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层次宜于定位于四层人才金字塔结构的第二层次间或部分第一层次人才,提出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的问题空间的交叉域作为新建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主体,并通过设置软件技术、嵌入式应用技术方向为部分学生提供向专业纵深或横向发展的机会.  相似文献   

20.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自产生以来,在不同时代和不同社会发展背景下有不同的高等教育人才观和人才培养模式,从较早的通才教育到新中国成立后受苏联模式的影响而实施彻底的专才教育,再从改革开放后对专才教育的反思到素质教育的提出,直至有创新人才观的提出,无不是高等教育人才观和人才培养对当时社会发展需求的反映。为回应当下中国社会发展对人才资源的迫切需求,正面临着转型、改革、创新和发展任务的我国高等教育人才观必须与时俱进,确立以人为本为核心的多样化的人才观;以此人才观为指导,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应当依据各自的办学定位确立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在学时数和学科门类上的比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大量的高素质的各级各类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