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深度学习是智慧教育的核心支柱,但目前尚缺少智慧课堂专属的深度学习设计方案。如何针对深度学习的灵活性诉求,研制一种智慧课堂赋能的灵活深度学习设计框架,是推进深度学习实践落地的关键所在。基于深度学习架构理念、采用教育设计研究范式研制的面向智慧课堂的灵活深度学习设计框架,遵循逆向设计逻辑,包括课堂环境分析、明确目标、确定评估、学生分析、任务设计、编列制定、绘制分布和决策预设等8个步骤,既体现了智慧课堂精准把脉、互动支持、适性推送、即时反馈等四大特色功能,也为智慧课堂中的学习任务、学习活动、学习进程和教学决策等四个方面的灵活性设计提供了详细的方案支持,并且还能够可视化学生深度学习的个性化进程。该框架经过高质量评估标准锚定下的专家校验与迭代修订,已达到可交付实施的质量要求。这一框架在智慧课堂中的应用有助于促使学生深度参与学习,引导学生采用高级学习方略,促进高阶知能的发展,加深概念理解及其迁移应用。  相似文献   

2.
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高阶思维发展的理解性学习,具有注重批判理解、强调内容整合、促进知识建构、着意迁移运用等特征。深度学习不仅需要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还需要教师通过确立高阶思维发展的教学目标、整合意义联接的学习内容、创设促进深度学习的真实情景、选择持续关注的评价方式进行积极引导。  相似文献   

3.
深度学习倡导对知识的深度加工理解,掌握其内在含义,并在学生主动构建的基础上迁移应用到真实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在研读整合教材和确定高阶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可通过整体感知、深度理解、迁移应用三个层次的活动实现深度学习。  相似文献   

4.
深度学习从计算机领域走进教育学研究,并非简单的概念“迁移”,而是在批判性吸收计算机、认知心理学等领域研究成果以及深刻反思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实现的创新性发展,具有科学的内在逻辑。深度学习的教育学研究始终立足于育人本质,随着时代进步,它所具有的理解迁移、主体能动、高阶思维、全身心投入以及复杂问题解决等内涵日益丰富;但是在发展过程中,概念模糊、实施困难、结果不可解释等现实弊端也逐渐凸显。因此,深度学习的教育学研究亟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需要深入学习内部,明晰深度学习的交互本质;需要凝聚多学科研究优势,发展自身特色;需要创设评价标准,提高深度学习的可达性。  相似文献   

5.
深度学习视域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核心是学生的深度参与、教师科学引导,以最终实现学生深度学习的目标。该模式应用于“食品化学实验”课程教学中,通过课前线上自主理解学习、实验课堂实现知识内化、课后拓展学习三个教学环节,能够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锻炼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解决复杂问题能力、迁移应用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6.
深度学习是一种注重高阶思维发展的理解性学习,具有强调知识整合、注重迁移运用、培养批判性思维等特征。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恰当的课魂确定、有效的情境创设、小微的历史细节讲述和启人深思的问题链设计来促进学生理解性学习,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及评价的高阶思维能力,全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信息社会知识更新换代日益加快的背景下,如何培育核心素养成为教育关注的重大课题。项目化学习旨在通过社会真实的情境、学习者主动的积极建构和有效的社会交互以实现知识的内化和应用,其问题引领、任务驱动、结果导向的特征符合核心素养培育的现实诉求,因而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研究的热点。文章针对当前高中数学项目化学习设计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深度分析、内涵解读、行动研究等方法,提出了促进深度理解的高中数学项目化学习设计策略,并进行了实践案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促进深度理解的项目化学习能够促进学生在深度理解的过程中形成高阶思维能力、培育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8.
深度学习是一种高阶的心智活动,是符合高度信息化社会特点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理念,具有理解式、情景式以及建构式的特征。深度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改革的必然要求,但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接受学习、机械学习以及浅层学习等问题。因此,深度学习需要教师注重培养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深度理解;创建真实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迁移运用;把握知识的内在结构,引导学生建构反思。  相似文献   

9.
《现代教育技术》2019,(3):25-31
目前,深度学习和知识迁移已成为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议题,但关于深度学习与知识迁移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很少。为探究致力于知识迁移的深度学习,文章首先从多个角度,分析了互联网对知识迁移的阻隔;接着,文章详细梳理了知识迁移的内在逻辑:学习者必须在联结大脑与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理解性学习、激活记忆中的知识、反思与批判性思维、提取与应用知识,最终才能顺利地实现知识迁移;然后,文章阐释了深度学习与知识迁移之间的关系;最后,文章以深度学习与知识迁移之间的指向关系为依据,深刻剖析了致力于知识迁移的深度学习的路径。探究致力于知识迁移的深度学习,可以推动深度学习和知识迁移的进一步融合,并为互联网学习环境下的深度学习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陆晓峰 《中学生物学》2023,(12):26-28+31
从“巧设问题情境,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实现深度理解;优化活动任务,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驱动问题解决;建构生物模型,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搭建知识网络;注重迁移运用,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高阶思维”四个方面探讨如何运用深度学习理念促进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相似文献   

11.
AI教师与真人教师联袂执教的双师课堂课程开发已成为重要课题。从缘起、主题与方法三个层面进行考察发现,当前国内外双师课堂课程开发活动,主要聚焦于“AI教师的选用与开发”“双师课堂课程开发”和“双师课堂课程开发的学习效应”三大主题。文章创新性地采纳超学科哲学范式,采取整体主义行动研究方法论,采用融通性混合方法,结合逻辑分析、技术建模、行动研究、量化方法和质性深描技术等,系统地探索与建构AI教师的选用模型、AI教师开发的关键技术、双师课堂深度学习模型、双师课堂课程开发整体模式、AI整合性课目学习知识研究方式、双师课堂课程开发促进深度学习的效应以及双师课堂课程开发促进深度学习的内在机理,以期为双师课堂课程的适切开发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移动学习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正成为一个多学科参与、多领域交叉、多主题综合的研究区域,也逐渐成为国内外教育技术领域的核心研究课题。目前我国移动学习研究正处于反思发展阶段,以理论研究为主,整体趋于以研究领域内某一分支进行深入剖析和扩展的"树形拓展"研究模式。相较于国际范围内以实践研究为主、趋于"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环状循环"研究模式,我国移动学习应加强多领域合作,将研究重心从"技术"回归到"学习"上,通过应用研究、实践研究,落实移动学习效果。未来二十年,我国移动学习发展将经历基础环境建设、知识体系化建设和学习服务建设三个迭代循环的阶段,应发挥移动学习在不同领域内的优势,开发有效促进移动学习的工具应用,拓宽理论视域,开展移动学习活动、策略及评价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针对深度学习的灵活性诉求,研究尝试构建一种灵活的框架形式——学习架构。为此,研究从“架构”的词义以及其在建筑学领域与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含义入手,经过两次探究分析并类比教学结构的定义提出了表征灵活性的学习架构界定。之后研究论述了三种现有学习架构模型,并从深度学习特征的角度进行解析,得出它们最多只能关注深度学习某方面特征的结论。基于这些认识,研究构建了一种能够表征学习任务、学习活动、学习进程、教学决策四方面灵活性的深度学习架构模型,并论述了其理念机制。希望研究能够加深学者对学习架构的认知,为深度学习的研究提供新方向。  相似文献   

14.
传统证书在知识经济时代的资质认证与交流功能日显不足,对无处不在的开放学习进行灵活认证、在线验证与交流成为教育培训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而微认证实践就是其中最典型的有益探索。研究通过文献综述法,在分析国内外微认证现象的基础上,对微认证进行概念分析、要素解剖与理解辨析,重点对微认证的运作机制和体系进行了系统化阐述。研究认为微认证具有知识模块化、开发敏捷化、证据绩效化、记录可验证、结果可堆叠、凭证可移植等运作机制;开放徽章是微认证的典型流通凭证,是适合开放学习的后现代证书;微认证运作体系涵盖发行者、学习者、认可者和托管机构等四个互连的关键角色,以及生产、认证与消费微证书等三个相互支撑的子系统。微认证满足了开放学习结果的认证需求,有利于丰富新的人才资质交流话语体系,弥合教育培训供给与市场精准需求之间的鸿沟。  相似文献   

15.
人工智能教育应用背景下,面对巨量的信息洪流与便捷的获取方式,为获得而学正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为理解而学的提出旨在回应深度学习的真实发生、高阶思维的发展及个人价值的实现。为理解而学旨在发展学习者能够基于移情理解开展意义性联系与反思性运用,强调以迁移与运用为本的知识学习过程,进而实现知识与理解间的转化与生成。  相似文献   

16.
李涵  王娟 《教育技术导刊》2020,19(7):271-274
为科学清晰地展现国内外学习共同体研究成果,以中国知网(CNKI)与科学引文数据库(WOS)为文献来源,运用 CiteSpace V 软件的关键词共现聚类分析、研究机构共现分析和关键词时区共现分析等方法绘制知识图谱。研究发现,国内外学习共同体研究前沿包括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网络学习共同体以及实践共同体 3大主流方向。研究热点聚焦教师专业发展、项目教学、合作学习、情景学习、教学策略开发等理论。未来学习共同体将与深度学习、泛在学习、自组织等理论结合产生新的生长点,对教师专业发展和网络学习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深度学习回应时代诉求,指向“核心素养”改革,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回归了学习本质。知识图谱有助于促进学生深入思考,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实现深度学习。但以往知识建构存在组织静态、孤立的局限,基于ARCS动机模型和知识建构理论,从协同知识建构、动机策略和学习环境建构面向深度学习的动态知识图谱模型,具有动态生成、及时反馈、交互共享等特点,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增强学习体验。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利用文本挖掘、滞后序列分析等方法评测动态知识图谱建构模型。结果表明,实验组学生在学习成绩、注意力程度等方面均优于控制组,尤其对中低水平动机学习者产生积极影响,显著提高了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感知注意力、自信心和满意度。动态知识图谱建构发展思路可从重塑任务前计划、社会认知开放性、意义协商及生成性教学等方面寻找突破口,催生深层次认知能力与高阶思维。  相似文献   

18.
人力资源E-Learning作为E-Learning与人力资源培训交叉发展的新领域,凭借其跨时空性、灵活便捷等特征,以及对企业学习和变革的作用,日益受到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和高校研究机构的关注。纵观国际和国内人力资源E—Learning的相关研究动态可以发现,当前人力资源E—Learning主要置于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以培训课程为中心,与培训资源软件等联系密切,是一项包括对象、过程和内容目标的系统工程。人力资源E—Learning实践所反映出来的理论主要是基于员工岗位胜任力的课程开发理论,实践前沿应当关注移动Web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知识管理系统、云计算等在人力资源E—Learning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文章采取文献计量学的分析方法,对1998—2018年国际教师专业学习研究的分布特征、前沿演进、热点主题、知识基础等做了系统的梳理和分析。研究表明:国际教师专业学习研究前沿热点主要集中在对不同专业发展阶段教师专业学习研究、技术整合与教师专业学习研究和教师专业学习影响因素研究。教师专业学习研究多以情境理论为理论基础,并提倡复杂理论研究视角。教师专业学习的本质是提升教师知识与技能,改变教师信念与态度,建议采用量化和质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20.
The concept of ‘therapeutic education’ is being increasingly used in contemporary education policy studies to identify learning initiatives which are dominated by objectives linked to personal and social skill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building self‐esteem.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goals connected with such strategies have been criticised for encouraging a ‘victim culture’ which marginalises learners and replaces the pursuit of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ersonal values relevant to a life of social, cultural and economic risk and uncertainty. In relation to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VET) and post‐school policy trends in particular, Hayes has argued that preparation for work has abandoned vocational/occupational knowledge and skills in favour of providing learners with personal skills for emotional labour in low‐level service jobs. This paper interrogates such analyses and questions whether the therapeutic role of VET really is incompatible with the traditional objectives of developing knowledge, understanding and values in work environments. Links are made between new emphases on work‐based learning and the ‘caring’ conceptions of learning in post‐school education. It is concluded that—although therapy should not dominate VET—an attention to the important values dimension of learning in the field does involve a therapeutic dimension of some kin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