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食育,即关于"吃"的教育,是通过饮食观念、营养、饮食安全、饮食文化等知识教育,结合多种多样的烹饪、栽种等实践教育,让幼儿获得有关"食"的知识,具备选择"食"的能力,培养幼儿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意识,理解和传承食文化,养成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3-6岁是良好饮食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此时如果给予恰当的养成教育,培养好的饮食习惯,将为幼儿一生的健康发展奠定夯实的基础。因此幼儿园为幼儿开展食育势在必得。  相似文献   

2.
食育,是通过各种教育方式使国民学习与掌握饮食有关的知识,培养正确的饮食选择能力以及形成良好饮食习惯的一种教育。开展食育活动,要求将健康饮食的观念融入日常生活中,使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态度和饮食习惯。文章以日本为例,通过探讨食育活动中所蕴含的对于幼儿身心发展以及教学工作开展的独特价值,对我国进一步推行食育计划提出有效建议。  相似文献   

3.
冯晓洁 《动漫界》2022,(20):78-79
食育,即以食物为载体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的过程.幼儿园是幼儿教育的启蒙基地,是教会幼儿识别各种食物,养成良好、健康饮食习惯的第一站,因此在幼儿园开展食育课程非常重要.我园一直努力通过食育课程对幼儿开展启蒙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行为习惯和生活技能,促进幼儿的人格养成、兴趣及情感提升.  相似文献   

4.
郑彩玲 《天津教育》2021,(4):179-180
幼儿的饮食习惯与他们的身体健康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只有有正确的饮食行为,才能帮助孩子实现健康成长。一般来说,零至七岁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开展的食育课程,甚至可以影响他们一生的饮食行为。对此,本文从必要性阐述出发,研究环境与饮食教育的关系及推进食育课程的必要手段,对如何培养幼儿健康饮食行为展开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祖桂枝 《福建教育》2023,(16):54-56
<正>幼儿园的食育,即与饮食活动相关的教育,以食育之、寓教于食,主要包括饮食教育和饮食教育过程中所涉及的其他各方面的教育,包含生理满足、习惯养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传统的饮食文化等内容。食育不仅能改善幼儿的健康状况,还能培养其良好人格和生存能力。随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贯彻与落实,越来越多幼儿园开始重视并尝试开展食育,  相似文献   

6.
郑彩玲 《天津教育》2021,(5):174-175,178
在幼儿的相关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培养的黄金阶段对幼儿进行教育促进,能够使幼儿的健康饮食行为的重要性让教师和家长思想上真正开始进行重视起来,这对幼儿进行幼儿健康饮食行为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能够培养幼儿养成正确的饮食习惯以及饮食礼仪。本文以相关研究为参考,对食育课程的基本内涵进行了解读,就食育课程为培养幼儿健康饮食行为的重要性做出了相关解析。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上,提出了一些培养幼儿健康饮食习惯的具体策略,期望能够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育新幼儿园食育环境的创设、食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健全合理饮食与健康管理的方法等方面的阐述,探讨有效的食育实践策略.让食育进入生活课堂,形成幼儿园师幼健康理念,均衡饮食,科学规范卫生保健,并促进幼儿动作协调发展,产生愉快情绪,养成良好习惯,让幼儿能自主、自在、愉快地获取营养,做自己和生活的小主人.  相似文献   

8.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让"食育"进入生活课堂,让幼儿做健康的人、做幸福的人。食育文化旨在以幼儿为本,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入手,引导幼儿认识食物、食品;了解绿色、环保;掌握文明、礼仪;懂得尊重、感恩;感受付出、回报,在食育文化塑造中让幼儿能够养成科学健康的、可持续的饮食行为习惯。为此,就食育文化在幼儿园中开展的意义和实施策略进行了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9.
<正>“食育”是日本医师石塚左玄(1851~1909年)于1896年提出来的,他认为“体育、智育、德育即食育”。2006年,中国农业大学李里特教授将“食育”理念引入中国,并扩大了“食育”的内涵: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饮食观念,对学生进行营养知识、饮食安全、饮食文化等饮食知识教育,让学生获得有关“食”的知识和选择“食”的能力,培养具有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意识,有传统饮食文化理解力,有良好饮食习惯的人。从幼教实践看,3~6岁是幼儿成长的关键时期,在幼儿园开展“食育”课程,不仅有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宋晓婷 《快乐阅读》2013,(12):108-109
在贸易全球化、食品安全备受关注的今天,幼儿"食育"尤为重要。饮食教育应当成为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一项重要课程。成人应通过培养幼儿健康的饮食习惯、丰富心灵体验、营造关爱环境、弘扬食文化等手段,以应对当下食品方面的种种危机,并起到保障儿童的身体健康和弘扬我国传统膳食文化的作用。食育应当成为全民的教育,有效的食育必须从婴幼儿开始。  相似文献   

11.
良好的品德能够对学生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良好的习惯能够让学生受益终身。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让学生成长为品德优良的高素质人才。在平时的教学与生活中,教师与家长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2.
培养幼儿的垃圾分类意识以及行为习惯,对幼儿今后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要运用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如儿歌形式、绘画形式、游戏形式、比赛形式等引导幼儿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要通过家园合作的形式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开展垃圾分类实践活动,不断强化幼儿的环保意识。  相似文献   

13.
良好的饮食习惯与幼儿的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零至七岁是饮食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进行科学的食育往往能影响人的一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科学的幼儿食育,能有效提高孩子知食、选食、品食以及烹调的能力,进而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相似文献   

14.
李国龙 《成才之路》2021,(14):34-35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学校需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日常生活入手,教师要在班队会活动中、在自身的以身作则中、在正向鼓励中、在劳动活动中、在学习活动中、在校园活动中、在家校沟通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5.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能够丰富学生精神生活,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提高思想境界,弘扬祖国民族文化。教师应明确课文阅读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帮助学生区分书籍的好坏,教授学生阅读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多媒体课件以其画面丰富、声形并茂、生动有趣等特点,比较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年龄特征,如今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教师们也都喜欢运用多媒体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在活动中也感受到了多媒体给教学活动带来诸多益处。但我们都知道,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不仅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挖掘幼儿的学习潜能,最重要的是能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孩子终身受益。  相似文献   

17.
在幼儿园教育中,如何培养和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是十分关键和核心的教学部分。教师应通过多种多样的方法、途径和模式,使安全教育融入和贯彻到相关的主题教学之中。文章在相关实践研究和总结的基础上,对幼儿园主题活动中融入安全教育的策略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