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迟子建的中篇小说《秧歌》是她小说创作达到高峰的标志之一,呈现出高超的叙事能力和写作技巧。在结构上,以作为民俗的秧歌为全篇结构主线,贯穿秧歌主角小梳妆的传奇命运与女萝和其他街坊的庸常人生。在刻画人物上,充分运用蓄势手法阻迟人物出场,以侧面描写烘托人物惊人之美,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2.
《林黛玉进贾府》可以说是文学类作品中有关人物出场方式的大荟萃。其中人物出场各有千秋,虚实相间,主次分明,寡众有序,异彩纷呈。而王熙凤、宝玉出场的描写则是众多人物出场描写中最为令人拍案叫绝的一笔。 也许读者的目光过多地关注在他人身上,而忽略了黛玉的出场,其实黛玉的出场更能体现曹雪芹匠心独运之笔力。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关键人物。作者在她身上倾注了很多心血,她在本篇课  相似文献   

3.
奥菲利娅作为《哈姆莱特》中的女性形象,虽出场不多,却起着联接剧中主要人物的作用,她的命运变化既与剧中其他人物形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受当时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因此,解读造成其悲剧命运的因素对于恰切理解剧中人物性格特征、深刻把握作品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白光明 《保定师专学报》2004,17(2):95-97,110
从作者创作思维的角度考察,《红楼梦》在人物的安排与描述,人物的出场次序、出场方式的设计,人物命运的走向,作品的结构布局和情节线索的开合等方面均表现了曹雪芹逻辑思维的深度和理性处理艺术形象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麦昂尼的命运>三部曲是澳大利亚女作家亨利·汉德尔·理查森的代表作,她以其父亲的亲身经历为蓝本描写了澳洲开拓时期失败者的命运悲剧.理查森小说最成功之处就是她对人物性格的精妙刻画,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都是性格完整,形象丰满、鲜活的人,作品通过采用生活情境下大量逼真的心理描写,并详细叙述人物对生活中事件的微妙反应来逐步深入,全面揭示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在小说中这些性格特征决定了主人公的处事方式,从而他的性格弱点就注定了他悲剧性的命运.本文通过分析小说<麦昂尼的命运>中主要人物的典型性格,以及他们的性格弱点如何决定其悲剧性命运的关联,来揭示理查森小说在人物刻画方面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6.
埃德加·爱伦·坡的小说<厄歇尔府的崩溃>向读者呈现了一个从地下藏尸室爬出的女子形象.通过对这一女子从背景到聚光灯下的地位转换,同时借助对围绕她的公馆背景及其哥哥的细致刻画,坡最终成功地塑造出这一出场不多而又无处不在的颇具哥特恐怖特征的人物,从而也向读者展示了其在氛围营造方面的独特技巧与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7.
目前学术界对于《水浒传》的研究已经蔚然成风,学术成果丰硕。但其中关于小说中典型人物的出场描写研究则篇籍甚少,笔者不揣谫陋,从研究《史记》中的传主轶事描写手法入手,得出《水浒传》作者在对其小说人物出场的故事化描写的表象之下,其实隐藏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暗示了人物的命运发展轨迹。这种曲笔塑人的手法对于我们今天的小说创作,尤其是在塑造人物方面,具有比较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人物是记叙文写作的重点,而巧妙安排人物的出场是人物塑造成功的关键之一.以下是几种简单、实用的人物出场的安排方法.  相似文献   

9.
田纳西·威廉斯的《夏与烟》一般被理解为一个传统保守的女性追求爱情而未果,最后沦落的悲剧故事。阿尔玛既是那个保守的女主人公,也是最受批评和同情的对象。威廉斯曾在他的自传中表达他对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深深着迷,从存在主义的三个概念—自欺、处境、自由入手,基于萨特对三个概念的定义,以剖析阿尔玛人物命运的存在主义特征,重新审视劳拉的人物命运,从理论上思考她在全剧中的成长,最终分析总结出劳拉成长历程的完满性、人物命运的喜剧性。  相似文献   

10.
《史记》人物传记具有非常高超的艺术成就,在介绍人物出场时,作者采取了不同的出场艺术描写方法,形象、真实地再现了一幕幕历史画面,将人物出场的艺术手法与人物性格、命运,甚至结局等相互映照,并在论赞中画龙点睛,巧妙地构成了“随物赋形,首尾相应”的逻辑关系,在看似松散的历史故事叙述中,表现出了前呼后应、环环相扣的严密体系。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