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学步骤一.检查阅读效果(一)为什么要写出事件的波澜1.读者的阅读心理。文似看山不喜平,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达到引人入胜的境界。(这点学生一般都能找出来。)2.事物的客观性。客观事物本身就是起伏变化的,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准确地反映事物。(这点需  相似文献   

2.
清代袁枚《随园诗话》中曾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即写文章好比观赏山峰那样,喜欢奇势迭出,最忌平坦。从阅读心理上来说,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文章一波三折,使得文章富有波澜呢?要写出事件的波澜,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善于利用事件本身的曲折性,复杂性。第二,要了解一些兴波澜,生变化的方法。第三,尤其注意的是,一篇文章往往不只用到一种方法,而是综合运用几种方法。常用的叙  相似文献   

3.
"一波三折"这个成语本是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对卫夫人的赞美:"作一波,常三过折笔."后来则用以形容文章结构的曲折起伏."一波三折"用于作文,能使文章起伏变化,呈现出一种流动的波澜美.写作文就是通过一件事来说明某一个问题,然而大多数的学生写作文时如同画直线,直接完成了从某事到某义的叙述.这样"袖筒掏棒槌——直来直去"当然不能吸引人了.那如何教会学生在写记叙文时运用"一波三折"的作文技法,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呢?结合初中语文课文,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4.
所谓波澜,是指在记叙文写作过程中,写同事件的变化、起伏。避免平铺直叙,平淡无奇。事实上,许多事情的发生都并非一帆风顺,而是有迂回、有曲折的。  相似文献   

5.
张晓耕 《学语文》2013,(6):60-60
山有起伏,方显其雄奇峭拔;水有波澜,才见其汹涌澎湃。写文章讲究曲笔,力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情节曲折,迭宕起伏,才会给人峰回路转的美感。自古像这样的写作趣话很多。  相似文献   

6.
“山无起伏,便是顽山;水无潆洄,便是死水。”(脂砚斋语)中国山水园林的妙处全在“曲径通幽”。中国的文学也素来讲究曲折。清代的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过“文似看山不喜平”、“文须错综见意,曲折生姿”、“为人贵直,而作诗文者贵曲”。由此而知,“曲”是使文章结构精巧的重要特征之一。文章在情节的展开和场面的刻画上有些变化,写得波澜起伏,摇曳多姿,才更能激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而这种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曲折多姿、引人入胜的写法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波澜”。在叙事性的文章中,要写出事件的波澜,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善于利用…  相似文献   

7.
追求波澜     
“文似看山不喜平”是说的文章要追求波澜。要达到文章有波澜,一是内容本身就曲折多致,一是在表达上用艺术手法取得波澜。即使内容本身曲折了,也得讲究表达方法,才能使文章取得一波三折的效果,所以表达方法很重要。这里略说几种: (一)悬念法。怎样使用悬念法,举一篇文章。  相似文献   

8.
如果说山之妙在于峰回路转,水之妙在于风起波生,那么章之妙处则在于起伏曲折、跌宕多姿。记叙技巧成竹于胸,往往能把司空见惯的小事状写得一波三折,魅力丛生。2003年中考中便涌现了不少波澜曲折的佳作,有四种技巧就很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9.
在一次寿宴上,郑板桥曾写过这样一幅对联,“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养的儿子都是贼,偷来蟠桃献母亲。”我们可以想像当时在场人由怒发冲冠到恍然大悟再到拍案叫绝的场面。作文也是如此,要有起伏,有曲折,有变化,如果平铺直叙。见头知尾,则索然元趣。文章的这种起伏变化,人们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叫做波澜。前人对波澜的重要性早有精彩的论述,如袁枚《随园诗话》中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林纾  相似文献   

10.
【缘起】 所谓“波澜”,是指叙事时有张有弛,有起有伏,有波有澜。只有这样才能使文章起伏错落,一波三折,牵引读者紧张的情绪,以吸引读者。写记叙文波澜的技巧有很多:如悬念、误会、巧合、抑扬、断续、张弛、离合、突转、跌宕等手法。这样,有助于打破章法的平淡,加强叙述的生动性。作文课上,我强调让学生学用这种写作技法,可这些纸上谈兵的实用技法,学生又能掌握多少呢。我怀疑着,学生也一头雾水,学生苦叹到:你叫我们怎么写呀?  相似文献   

11.
"文似观山不喜平",就是说文章故事叙述要有起伏,情节发展要有曲折,情感抒发要起波澜.巧设悬念是使文章情节发展曲折起伏,主题揭示淋漓尽致的方法之一. 同学们在写作时,适当学一点巧设悬念的写作技巧,能够把事件叙述得更加形象生动,情感抒发得更加淋漓尽致,情节发展得更加扣人心弦.下面,将结合实例分别就在创作过程中怎样设置悬念来提高文章写作高度谈谈几点方法.  相似文献   

12.
记叙文写作要写得有波澜,行文有起伏,才能引人入胜,取得良好的艺术效果。本文就记叙文写作中如何制造波澜.使行文曲折有致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记叙文的写作,不能平铺直叙,而是应该有起伏、有波澜、有曲折。那么,如何才能用好“一波三折”的作文技法,写出吸引人、感染人的记叙文呢?一、巧设疑团,制造悬念。悬念是指在文章的开头或中间巧设疑团,然后随情节的发展再一一解开。根据事件的发展及中心的需要,悬念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几个。悬念的设置可使情节发展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如《驿路梨花》,文章结构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悬念层叠。当深山月夜,“我们”正焦急时,发现了小茅屋,却没有人、没有灯,房门反扣,用炭字写着“请进”二字。让人感到好不神秘。这是谁的房子呢?这…  相似文献   

14.
写作记叙,尤其是叙事性的记叙一定要有起伏的情节。那么怎样才能巧设波澜、引人入胜呢?《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相似文献   

15.
《枣核》一文真切地表达了游子对故土的深深思恋,亲切动人。文虽短小,然于自然中有波澜,平实之中有起伏,真是尺水兴波,一波三折,牢牢地吸引着读者。这种效果的取得,就在于作者在文章中巧妙地设置了悬念。文章一开篇就出现了一个悬念,“一位旧时同窗写来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用途却很蹊跷”。一颗生枣核还值得“再三托付”?确实令人难解。  相似文献   

16.
张丽平 《高中生》2008,(15):64-65
作文的结构要生动有趣,情节即要像波浪,也要像山势。文章如果平铺直叙,一览无余,则索然寡味;如果有起伏,有变化,有曲折,有波澜,则能引人入胜,耐人寻味。一篇曲折有趣、波澜起伏的文章,就像幽深壑谷、起伏峰峦,能给人以新、奇、美的感觉,引人探胜访幽,充满无穷的诗意美。那么,怎样才能使文章意味深长呢?一、抑扬顿挫。这是一种褒扬和贬抑互相交错的手法。对要赞美肯定的人或事,先贬责、否定,是为欲扬先抑;对要贬责、否定的人或事,先赞美、肯定,是为欲抑先扬。如果要赞美什么,一开笔就连篇溢美之词,或要贬责什么,一下言则横加指责,那么,文章就是一褒到底,或者满篇贬言,波澜不兴。采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的方法,就能使文势跌宕曲折,起伏变化,给读者以新、奇、美的享受,文章也因此有了生气。二、尺水兴波。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深文隐义,余味曲笔。"这就是说,文章不宜平铺直叙,快人快语,而要讲究"隐义"和"曲笔",要把故事写得曲曲折折,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似潮涨潮落,扣人心弦。请看下面这篇以"人与路"为话题的作文。  相似文献   

17.
谈文章波澜     
在读写实践中,人们有这样一个共识:文章过于平直,读起来淡而无味,如同嚼蜡;富于变化的文章,读起来却饶有兴味。于是人们把文章的起伏变化叫做“波澜。”  相似文献   

18.
文章如果平铺直叙,一览无余,则索然寡味;如果有起伏,有变化,有曲折,有波澜,或曲径通幽,或出人意料,或如春风拂水,涟漪荡漾,则能引人入胜,耐人寻味。所以,古人说:“文似看山不喜平。”一篇曲折有趣,波澜起伏的文章,就像幽深壑谷,起伏峰峦,给人  相似文献   

19.
一篇好的叙事性记叙文,除了要有一个统率全文的线索和一个合理的行文顺序外,还要写出事件的波澜。"文似看山不喜平","文贵在曲",有波澜,才能使文章跌宕多姿,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相似文献   

20.
一篇好的叙事性记叙文,除了要有一个统率全文的线索和一个合理的行文顺序外,还要写出事件的波澜。"文似看山不喜平","文贵在曲",有波澜,才能使文章跌宕多姿,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