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前段时间,我们研究团队共同沐浴在当代作家孙友田的散文《月光启蒙》一文中,经历了磨课的过程。第一次执教,执教者将教学重点放在"读懂"和"感悟"散文上,即: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读懂母亲那温馨质朴的民谣、童谣对"我"的启蒙,在感悟与领会"月光启蒙"内涵的同时,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主要经历了以下环节:  相似文献   

2.
仲剑峰 《四川教育》2006,(11):39-41
【编辑导引】 《月光启蒙》是苏教版第十册中的一篇质兼美的散,作是当代诗人孙发田,原名《月光母亲》。讲述的是月光下,母亲给儿时的孙友田唱歌谣、讲神活、说谜语……给他启蒙的事,全流淌着一股浓郁的诗情,教力求将教学的重心落在“肩蒙”二字上,通过情境的创设,努力为学生营造“趣味、甜蜜、温馨”的“诗意课堂”,进而感悟母亲这个美好的形象,体会作对母亲终生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相似文献   

3.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8课《月光启蒙》第二课时 目标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睛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感受民间文学的魅力。 3.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体会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隋与际念。  相似文献   

4.
课文<月光启蒙>节选自孙友田的<月光母亲>.<月光母亲>讲述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对来看望她的儿子只是傻傻地笑,笑得作者泪流满面.  相似文献   

5.
一堂完整的语文课既要有情趣,也要有理趣。有情趣,就有真情的感动;有理趣,就有深切的感悟。有感动,又有感悟,学生的语文素养才会全面提升。《月光启蒙》就是一篇情趣与理趣交融的散文。作者同忆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亲唱民谣童谣和讲故事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作者用月光传递着母爱,字里行间散发的诗情画意读来真是美妙。文中有很多富有“言外之意”的语言,吸引我们去思考,去体悟人生的精神价值。笔者现将备课前后的心路历程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6.
课文《月光启蒙》节选自孙友田的《月光母亲》。《月光母亲》讲述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对来看望她的儿子只是傻傻地笑,笑得作者泪流满面。于是作者回忆起童年夏夜月光下母亲搂着自己唱歌谣、讲故事的往事——此即《月光启蒙》的内容。不管编者是出于何种考虑如此节选,我想这正是可以巧妙使用的教学资源——先从课文入手,赏意境,品语言,让浓浓的母爱甜甜的诗情注满学生心田。再引入原文,让学生经受流溢着浓浓诗情的“月下启蒙”竟是这般酸涩的情感体验,于是内心经受了一次深刻的洗礼——母爱是永远写不完的诗。第一课时一、引题,理解“启蒙”…  相似文献   

7.
《月光启蒙》(苏教版第十册)根据著名作家孙友田的散文《月光母亲》改编而成,题目将“母亲”换成“启蒙”,包含了编者的两层深刻用意:第一,以“启蒙”凸显母亲的伟大——母亲不识字,却在用独特的方式启迪着我,开化着我,给予了我一个个美妙的夏夜;  相似文献   

8.
《月光启蒙》(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8课)是一篇淳朴优美、感情真挚的散文。作者孙友田回忆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亲唱民谣、童谣和讲故事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怀念之情。初读这篇课文,我便被优美的文字所吸引,被课文所创设的意境感染,觉得这篇课文应该让学生通过朗读、品味来体会到这种美。可在仔细研读文本的过程中,我又踌躇了:1.这篇课文抓一个什么中心问题才不至于太散?2.在原作《月光母亲》  相似文献   

9.
《月光启蒙》选自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下册第5单元,是一篇叙事散文,文章回忆了母亲在宁静的夏夜伴着明月星光,为儿时的“我”唱民歌、讲故事、唱童谣、说谜语的动人情景,让我们真切地体会到充满乡土气息的民间文化是精神成长的根基,是生命历程中不可或缺的宝贵精神财富。文中母亲、歌谣、月光其实已经融为一体,置于“故乡”这一背景下,“母亲”和“月光”已经成为一个统一的意象,成为学生通往“月”文化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0.
《月光启蒙》是根据我国著名“煤矿诗人”、民间文学作家孙友田的《月光母亲》改编的。课文语言朴素,情真意切。分析题目,“月光”、“启蒙”、“母亲”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启蒙”又是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其一,编者把原文题目《月光母亲》改为《月光启蒙》,并在课后安排了这样一道练习题:“默读课文,讨论一下,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看来在教学中“启蒙”不可少。其二,编者还将  相似文献   

11.
孙友田的《月光启蒙》是一篇优美的文章,“言美情浓”,饱含诗情、诗意是本文最大的特点。教学时可以“夏夜的美妙”“民歌、童谣的美妙”自然引申“母爱的美妙”逐渐靠近作者,逐渐走进文本深处,发现“月光”与“母亲”相连,感受月光、歌谣以及母亲的美丽。现以本课教学的三个片断谈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2.
《月光启蒙》是苏教版第十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江苏徐州著名作家孙友田所写的一篇优美的散文。文中回忆了小时候母亲在月光下教"我"唱歌谣、童谣、讲故事、猜谜语的情景,母亲就像"我"的启蒙老师,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  相似文献   

13.
苏教版第十册19课《月光启蒙》是一篇洋溢着浓郁亲情的散文,作者深情地回忆了童年时代在农家小院里,在夏夜月光陪伴下,听母亲唱民歌童谣、讲故事、猜谜语的美好往事,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怀念之情。教学时,我着重注意了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一.教材内容 《月光启蒙》是一篇淳朴优美、感情真挚的散文,选自苏教版第十册。文章生动地讲述了作者回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亲唱民谣、童谣和讲神话故事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作者孙友田是一位知名的当代诗人,他的诗歌充满了诗情画意,  相似文献   

15.
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在江西省南昌市隆重举行,福安市实验小学陈智文老师执教的《月光启蒙》一课荣获本次大赛一等奖及“最佳教学手段应用奖”。《月光启蒙》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意蕴丰富的文章,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伴随下,母亲唱民谣童谣和讲故事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怀念之情。他携着我们沐浴着皎洁的月光,感受着《月光启蒙》,建构了“整体感知、强化实践、自然生成”的和谐课堂,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相似文献   

16.
【教学目标】1.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2.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上一节课大家和老师一道伴着柔和的月光走进了作者童年时的篱笆小院(出示课文插图)。看着这温馨的画面,你会想些什么?或是想说点什么?(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浸透着母亲无数的心血与汗水,蕴含着母亲无尽的牵挂与关爱。)  相似文献   

17.
《月光启蒙》(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改编自孙友田的"母爱三部曲"之一的《月光母亲》。和原文相比课文在题目和开头结尾部分做了一些修改,由此产生了一个核心问题——为什么要用"月光启蒙"作为题目?这个问题又可以化解出这样两个  相似文献   

18.
焦顺华 《四川教育》2006,(11):43-43
月亮又升起来了,我又忍不住静坐窗前,痴痴地凝望那夜空中的一轮明月,柔和的月色又洒满了我的眼……沐浴着柔柔的月光,眼前便浮现出那情、那景,那月光下的启蒙,我便依稀也回到那梦幻般的童年,幸福地依偎在母亲的怀抱里……“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歌谣便不同”——这,就是仲剑峰老  相似文献   

19.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7课。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淳朴优美、感情真挚的散文。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听母亲唱民歌童谣、猜谜语、讲神话故事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  相似文献   

20.
《月光启蒙》是一篇淳朴优美、感情真挚的散文。作者通过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亲唱民歌、童谣和讲故事、讲谜语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和怀念。对这样“形散而神聚”的散文,如何抓住一个“情”字,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味,让学生情真意切地感受母爱的崇高和伟大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