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从叙事角度入手对小说中出现的叙事技巧进行分析,发现洛奇极大程度上有意遵循小说人物麦信哲所设定的叙事规则,即对第一人称进行心理描写,对第三人称进行外部描写,但在学生的创作中及小说结末时却出现了第三人称的内部描写,这表面上看来似乎是洛奇叙事技法的矛盾,但实际是科学意识观与文学意识观在小说创作中的冲突,而洛奇却巧妙地将二者融合共同为意识这一小说主题服务,真正做到了主题与形式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2.
对于如何认识后现代主义小说,学术界一向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英国著名小说家兼文学评论家戴维.洛奇在《现代写作模式》一书中有关“后现代主义小说”写作模式的分析引起了中外学术界的关注,国内学者对此有过相关评述,但尚有两点不足,一是对此观点的分析不够深入;二是忽略了洛奇在其后的小说批评实践中对此观点的修正。本文将联系洛齐整体的批评实践对其“后现代主义小说观”进行全面探讨,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3.
在《换位》这部小说中出现了一本有关传统小说理论的著作,即《让我们来写小说》,戴维·洛奇在小说中多处借机巧妙地引用其中的经典条文,并通过有意背离这些原则的创作实践来突出自己的创新。文章对戴维·洛奇在《换位》中所进行的实验进行探讨,通过对该小说中书信、倒叙和结尾特色的仔细分析旨在阐释洛奇如何在传统与创新之间做到收放自如。  相似文献   

4.
"作者之死"的实质是否认作品中作者的"在场",剥夺作者对文本的控制权与解释权。在传记小说中,戴维·洛奇以作者身份、批评者身份进入小说文本,以彰显作者"在场";洛奇还把与小说主人公"对话"的"前传记"过程写入小说,成为小说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洛奇在传记小说文本中前景化了作者的编辑、写作、评论等行为,有力回应了现代批评理论对作者权威的否定,从而实现了"作者的回归"。  相似文献   

5.
戴维.洛奇《小世界》中继承了英国学院派小说的讽刺传统。但是洛奇的讽刺并非恶意,他的真实目的在于透过《小世界》中的讽刺找到解决实现问题的途径,即融合。  相似文献   

6.
英国文学评论家伯纳德.伯冈兹在评论戴维.洛奇创作的独特性时说:“在英国文学史上,诗人和批评家兼于一身者很多,而集小说家与批评家于一身者却寥寥无几,除了亨利.詹姆斯、弗吉尼亚.沃尔夫、E.M.福斯特之外,就是洛奇了。”[1]伯纳德.伯冈兹对洛奇的评价揭示了洛奇在当代英国文坛的独特地位:在文学界,他是著名的小说家,被称为“校园小说”的代表;在学术界,他是著名的教授和批评家,曾在伯明翰大学英语系任教近三十年,并一直担任英国皇家文学会会员,被认为是具有理论思辩的天才。洛奇自己也曾说:“因为我本人是个学院派批评家……我是个自觉意…  相似文献   

7.
解读戴维·洛奇作品中的二元结构与文化冲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洛奇的校园小说《换位》、《小世界》和《美好的工作》均存在两条平行开展的叙事线索,也即“二元结构”,这种结构方式的利用有利于表现其作品的文化冲突主题。文章正是以小说采用的二元结构为契入点,从文化角度分析了洛奇作品中所展现的各种文化冲突与融合,从而挖掘其作品的更深层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李静 《现代语文》2007,(3):65-66
作为一名战后英国校园小说的代表,戴维·洛奇在其作品《小世界》中塑造了众多现代学者形象。本文拟用诺斯洛普.弗莱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人物理论来解读《小世界》中的人物形象,以便更好地领略洛奇向我们展示的激情与现实碰撞的学术“小世界”。  相似文献   

9.
戴维·洛奇的互文性写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两栖作家,戴维·洛奇的小说创作和理论研究是同步进行的,因而有意识地进行互文性写作是他创作的突出特点,这在他的“校园三部曲”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0.
《大英博物馆在倒塌》是英国著名学者、小说家兼评论家戴维.洛奇的天主教小说之一。小说讲述了主人公亚当.埃普比一天的生活经历,表现了天主教教义对人生理和心理的压抑。小说用滑稽、幽默、充满了喜剧色彩的狂欢化语言进行叙述,浸透着对权威的颠覆精神。  相似文献   

11.
国内有许多对于戴维·洛奇及其作品的评论,主要研究的是作品的写作技巧之类的,往往忽视了洛奇这位天主教徒在其作品中对于宗教元素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任丽丽 《文教资料》2009,(25):42-43
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在戴维·洛奇的文学批评和小说创作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尝试从二元对立结构、杂语性、互文性三个方面分析戴维·洛奇作品<想……>,解剖对话小说艺术在作品各个层面的运用.  相似文献   

13.
梁小梅 《海外英语》2024,(2):202-204
戴维·洛奇创作的学院派小说与英国学术共同体的建构密不可分。作为在文学界和评论界都硕果累累的学者,戴维·洛奇在其享誉世界的“学院三部曲”中运用幽默诙谐的笔调揭露一群栖息在英国大学人文知识分子的生活百态,深入刻画了学术共同体存在的“真相”。其中,针对人文知识分子陷入学术不端、贪恋权力、欲壑难填的问题,洛奇认为唯有坚持“真”与“善”的道德约束才是解决学术共同体内部问题的根本之道。  相似文献   

14.
大英博物馆在戴维.洛奇小说中象征着正统文化和传统价值,本文结合作者对书名的考究以及书名所蕴涵的人文寓意,解读出作者所要表达的复调历史观、文化观和"世界观"。  相似文献   

15.
《哈利波特》等电影在国内的热播带动了其同名小说的热销,激发了学术界对英国儿童奇幻小说的研究热情。然而,国内学术界目前对英国儿童奇幻小说的研究存在很多的不足,缺乏创新的指导理论,覆盖面不够丰富。国内的研究现状与英国儿童奇幻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相称,也与国外在此方面的研究有相当的差距。因此,国内的研究应该加大对指导理论、研究对象及研究视角的挖掘力度,从而繁荣对英国儿童奇幻小说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夏肖肖 《文教资料》2011,(17):14-16
一直以来以小说家、文学评论家和理论家闻名的戴维·洛奇,其实更是一个思想者。他总是善于发现现实生活中的冲突和矛盾,并在自己的小说中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及应对这些冲突的方法即融合。  相似文献   

17.
在戴维·洛奇的天主教小说中,反讽叙事的悖逆形态有四种表现形式:言语反讽、文体反讽、戏仿和互文性。作者借用此种方式再现了后现代英国社会由信仰危机引发的个体焦虑,凸显了洛奇对宗教问题的反思和批判,表达了作者在文本中建构融合了世俗人文主义思想宗教观的尝试。  相似文献   

18.
《作者,作者》是戴维·洛奇于2014年出版的传记小说.小说以亨利·詹姆斯为传主,描写了其中年时期转战戏剧写作的曲折经历和他临终时的生活.通过查阅发现,这部小说的学术探讨多以形式研究为主.针对这一现状,尝试借用巴赫金狂欢化理论中的狂欢广场和脱冕仪式两个概念,对这部小说的狂欢因素、情节机构进行分析与解读,指出《作者,作者》描写的是狂欢化的作家生活,反映了作者戴维·洛奇狂欢化的世界感受.  相似文献   

19.
戴维·洛奇是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英国著名小说家,自幼深受天主教家庭以及天主教教育的影响,戴维·洛奇因其校园小说和天主教小说而受人熟知。戴维洛奇的天主教小说从不同角度刻画了天主教徒的生活,同时作品中也反映出人们对天主教教义的中对爱情层面的深刻反思。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既是历史主义的方法,也是现实主义的方法。它主要是研究伦理视角下的文学以及文学有关的种种问题,本文就将运用这一批评方法结合戴维·洛奇的天主教小说《天堂消息》一书,探讨其中的忏悔意识,对其作品中的忏悔现象进行一一剖析,探索作品中对天主教教义的反思及从中体现的忏悔意识,最后揭示爱以及亲情回归的社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被视为史泰龙翻身之作的《洛奇》系列第六集《拳王再临》,2006年12月20日在美国2752间影院上映。结果在外界一片好评下,以620万美元的骄人首映日票房成绩,荣登北美票房榜首!史泰龙的"洛奇"形象至此在银幕上完美终结。和第一部影片一样,《洛奇6》也是史泰龙笔下的作品。在片中,洛奇告诉一名年轻的拳手:"比赛尚未完全结束之前不能确定胜负。"这名年轻拳手回答说:"什么?从80年代开始?"洛奇说:"不,确切地说,是从70年代起。"很多人对史泰龙的角色都记忆犹新。一名拳迷告诉美国广播公司,"我是伴随着洛奇系列影片长大的。"而另一名女士刚说,"我认为,洛奇讲述的是一个美国英雄的故事,他出生卑徽,奋力拼搏改变人生!"和"洛奇"道别是艰难的,在《早安,美国》节目中,史泰龙说:"要和这一角色永远再见了……这是件艰难的事情。"拳击手洛奇的传奇生涯将在此片中结束,这部30年前开始书写的神话也将随之结束。很难统计《洛奇》究竟影响了多少人、多少拳手,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洛奇》将永远是历史上最伟大的10部体育电影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