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天才苏轼命运多桀,45岁那年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一住四年。其间苏轼多次游览赤壁矶,以此为题材,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对苏轼来说,他的盖世功业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而这个时期的作品,则成了苏轼最主要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2.
<正>《中学语文》2014年第6期刊载了严爱军老师《高峰体验理论观照下的精神宴游——透视〈前赤壁赋〉中苏轼的情感特征》一文。严老师认为:《前赤壁赋》在体式上借鉴了汉大赋"主客问答"的结构。"主客"实际上是作者的一体两面。若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客"类似"自我",面向当下,遵循现实原则;而"主"类  相似文献   

3.
<赤壁赋>与<月迹>两篇文章被同时选人了中职语文第二册.<赤壁赋>是我国古代文学家苏轼的名篇,<月迹>是我国当代文学家贾平凹的美文.本文试就两文的创作思想和写作特色作一个比较.  相似文献   

4.
人教社初中<语文>第二册<卧看牵牛织女星>的最后一段,引用了苏轼<赤壁赋>中的一句:"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以前人们还据此概括了一个成语:沧海一粟.  相似文献   

5.
高中<语文>必修二(人教版)第32页的<赤壁赋>注解①的注释是:"赤壁之战的地点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在今湖北武昌的赤矶山,或湖北赤壁.苏轼所游的是黄州赤鼻矾,并非赤壁大战处."就此,我们产生了疑问,在我的记忆中好像赤壁有两类,一类文赤壁,一类武赤壁.可是课本注解只提两个地方,与实际不相符,我认为有必要修改一下.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共收录苏轼的作品有:词<念奴娇·赤肇怀古><江城子·乙卯正月记梦>,文<石钟山记><前赤壁赋>.  相似文献   

7.
《赤壁赋》是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所作的一篇著名文赋。作者曾两次游览赤壁,先后写了《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为了与《后赤壁赋》相区别,后人便在《赤壁赋》前冠一"前"字,因此《赤壁赋》亦称《前赤壁赋》。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  相似文献   

8.
《赤壁赋》是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所作的一篇著名文赋。作者曾两次游览赤壁,先后写了《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为了与《后赤壁赋》相区别,后人便在《赤壁赋》前冠一"前"字,因此《赤壁赋》亦称《前赤壁赋》。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  相似文献   

9.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采用了赋体"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传统写法.文中,"客"与"苏子"的对话,既构成文章的躯干,也蕴含文章的精神,其理韵、意味几乎已被阐释者发挥殆尽.笔者对此无甚高论,只是在教学中发觉,我们对"客"的一段言辞,在内容组织和层次判别上,解读似乎还不很合理,不很清晰.而其后果,则不仅弱化了这段言辞的丰富含义及其在文中的作用,而且妨碍了对下文"苏子"一段辩白的理解以及文章脉络的贯通.鉴于此,笔者尝试作一点辨析,或许于教学有些益处.  相似文献   

10.
苏轼的<超然台记>和苏辙的<黄州快哉亭记>,是宋代亭台记文中耀眼的双壁.教学中,我拿这两篇文章来相互印证,加上学生在此之前已学习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和<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俭>,我想借此让学生来对已了解的苏轼作个小结,于是给他们布置了一个研究性课题--<我眼中的苏东坡>,并专门用一节课来交流小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1.
宋神宗元丰三年春,因“乌台诗案”贬官黄州团练副使的苏轼到任。元丰五年七月,苏轼到黄州城外赤壁矶游览,写下《赤壁赋》,同年十月他旧地重游再作《后赤壁赋》。以作者深厚的史学基础和广博的文学修养,他不难知道此赤壁非彼三国赤壁,但作者却将错就错,假托赤壁抒写个人仕途失意后欲求超脱而不得的情怀,赤壁双赋遂在古代文学史上传为千古美谈。清代诗人朱日浚《赤壁怀古》说得明白:“赤壁何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秋江美景引发“出世”之念这一年的七月十六月圆之夜,“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风平浪静,心情闲适,“举酒属客,诵…  相似文献   

12.
<正>元丰二年(1079年),因"乌台诗案"下狱而又捡回一条老命的苏轼来到了长江边上一个穷苦的小镇——黄州。在黄州的几年里,他写出四篇脍炙人口的作品:一首词《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还有一篇就是今天我要谈到的《记承天寺夜游》。这篇短短的月下游记,所记只是刹那间一点儿飘忽之感而已,但即兴偶感,随性为之,却颇为人所喜爱。全文抄录如下: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  相似文献   

13.
苏轼的《前赤壁赋》记叙了苏子与客夜游赤壁的场景。然而苏轼并非单纯的写情与景,在主客之间的问与答中苏轼还巧妙的传达出了他独到的人生哲理。笔者通过对《前赤壁赋》中作者的人生态度、写作手法和写作特色的分析,论述此作品散文诗般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4.
<正>教学《黄州快哉亭记》时,有学生提问:为何苏辙在快哉亭就是"西望武昌诸山",而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却是"西望夏口,东望武昌"?都在黄州赤壁一带,同看武昌,为何会出现东西两望呢?这一问还真把我问住了。有同学猜测是不是因为苏轼和苏辙所站的方位不同,所以出现"东望武昌"与"西望武昌"的不同;也有人  相似文献   

15.
苏轼的一生可谓颠沛流离,但被贬黄州的苏轼对赤壁产生了不一样的情怀。他在赤壁下创作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成为千古绝唱,为世人留下珍贵遗迹。从诗词中可以发现,苏轼因人生苦短而失意彷徨,在赤壁中饮酒作诗,在赤壁这一意象中寄托了超然物外、积极进取的人生理想。  相似文献   

16.
朗诵与写作     
从上小学起,我就喜欢朗诵.汉语的魅力在朗涌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好的文章会给人一种欣赏音乐的感觉,比如朗诵鲁迅的<雪>、朱自清的<背影>,你感觉是在听一首如泣如诉的小提琴曲;而朗诵苏轼的<赤壁赋>和王勃的<滕王阁序>,你感觉是在听一首气势磅礴的交响乐.  相似文献   

17.
活动说明 学生小学学过<草船借箭><火烧赤壁>,初高中将要学习<三国演义>中的<孔明挥泪斩马谡><群英会蒋干中计><杨修之死>和杜牧的<赤壁>诗等,涉及三国的文学作品还有诸葛亮的<出师表>,苏轼的<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曹操的<龟虽寿><短歌行>,曹植的<七步诗>等,许多京剧剧目也取材于三国,生活中的一些语言,如成语、歇后语、俗语也出自三国故事.可见<三国演义>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安徽淮南市田家庵区使用的是语文版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空城计>节选自<三国演义>95回"武侯弹琴退仲达".教完本课后,学生不可能对文中涉及到的人物及<三国演义>有较全面的了解,于是我们推荐学生广泛阅读<三国演义>,通过上网阅读,下载有关三国资料,请教家长、老师等方式,获得更多有关三国的知识.于是,以这篇课文为一个点引发开去,设计了一堂语文实践活动课--"畅游三国城".  相似文献   

18.
一、赋题应为“前赤壁赋”。从时间看苏轼谪黄州两游赤壁作两赋,如不用前、后加以区分,使人误解只写了一篇赋。《历代文选》等诸多古文选注本赋题用《前赤壁赋》;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79年版)题为《前赤壁赋》,注“他(指苏轼)曾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赤鼻矶)去游览,写了两篇赋,这里选的是前一篇”。《大学语文》(华东师大1984年版)题是《前赤壁赋》,注“苏轼曾两游赤壁.写下两篇《赤壁赋》,此为《前赤壁赋》”。《中华活叶文选》(合订本第五卷,上海古籍1980年版)目录、总题为《前后赤壁赋》,分题为  相似文献   

19.
本文要读的<赤壁赋>是一篇名作,它被选作教材,各种讲解简直是不胜枚举.但观其大要,九九归一,只不过是认识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人们的解读思维存在着很大的缺陷.  相似文献   

20.
<正>《前赤壁赋》是中学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被历代文人视为千古绝唱之作,认为它是宋代文赋的最高成就的代表。宋人唐庚(与苏轼有生活交集,是小同乡,贬所又同为惠州,兼之文采风流,当时有"小东坡"之称)说:"余作《南征赋》,或者称之,然仅与曹大家辈争衡耳。惟东坡《赤壁》二赋,一洗万古,欲仿佛其一语,毕世不可得也。"①可见此文甫就,便名冠天下。关于该文的主题思想,我们常见的说法是: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