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2015年~2018年包头地区ADTD地闪定位资料,通过数理统计法结合ArcGIS空间分析法研究了包头地区2015年~2018年闪电发生频次与雷电流强度活动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包头地区地闪发生以负闪电为主,其中固阳县及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4年来地闪发生次数较多,白云鄂博矿区发生地闪次数较少;包头地区地闪密度空间分布与雷电流强度空间分布有着明显的特征且均分布不均匀。通过研究地闪空间活动特征,期望为今后该地区有效开展区域性防雷减灾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并为以后包头地区防雷产品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结合2018年内蒙古闪电定位系统监测数据,分析了2018年全区雷电活动特征,结果表明:2018年全区共监测到地闪23万余次,正负地闪比为1∶5.79,正地闪的平均强度为负地闪的1.92倍;6月-9月、13点-20点是雷电活动高发期;全区最大地闪密度为22次/km~2,平均地闪强度为7.61kA/km~2。  相似文献   

3.
利用2006-2015年山东省闪电定位系统资料,从闪电的地闪密度、季节变化、月变化、日变化、雷电流幅值特征、主要闪电方向等方面研究了日照危化品集中区的闪电气候特征规律。结果表明:日照危化品集中区中莒县的地闪密度最大,岚山区最小,呈现内陆明显高于沿海的特征,和地闪次数的变化规律特征一样。日照危化品集中区地闪活动有明显的月变化和日变化特征,各地均从2月份开始进入闪电活动季节并逐渐发展旺盛,8月份达到最大,7、8两月发生的地闪次数之和占全年的85.2%。一天中有两个时段容易发生地闪,分别为凌晨2-6时和下午14-18时,上午7-10时和晚上20-1时发生的次数较少。沿海地区的雷电流强度明显大于内陆地区,东港区和山海天旅游度假区的强度最大。闪电主导方向主要为西北和西南方向。  相似文献   

4.
广州市闪电密度特征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本文利用闪电定位资料和气象台站记录的雷暴日资料,对广州市闪电密度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广州市位于广东省闪电密度高值区,在5′×5′网格内每年总闪次数在500次~1 000次;闪电类型以负闪为主,负闪次数占了总闪次数的9676%;广州市每年闪电发生季节主要出现在4月~9月,这一时期的总闪次数占全年的9663%,其中最高值出现在7月,次高值在6月、8月;每天13时~19时是闪电高发时段,这主要与午后出现强对流天气关系极为密切;广州市闪电密度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高值偏西和偏南,主要位于广州市偏西的越秀区、荔湾区和偏南的番禺区北部;各月正闪电流强度高于负闪电流强度,并且电流强度高值区与闪电密度高分布区基本一致,这一区域更要重视防御雷电灾害。  相似文献   

5.
利用山东省闪电定位资料进行分析,抽取中航工业集团某雷达生产厂房5Km范围内的闪电资料,分析该区域内雷电流强度、月变化规律、日变化规律及32次典型闪电过程,依据闪电定位资料分析结果进一步得出雷电对雷达生产活动及人员生命安全的影响,提出防护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6.
厉爱丽  杜晓辉 《西藏科技》2010,(12):62-63,80
利用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西藏闪电定位系统观测资料,对我区闪电强度分布、地理分布进行了分析,并结合部分站点相同时段人工观测资料,对两种资料的雷暴日数据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我区闪电集中区域为山南地去北部、那曲地区东部;负地闪占闪电总数的91.3%,正地闪占闪电总次数的8.7%,负地闪绝对强度小于正地闪;雷暴日峰值在7月、8月,人工观测资料与闪电定位系统资料因各种因素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为了进一步学习和分析西藏地区闪电活动演变规律与时空分布特征,为西藏地区防雷服务系统提供更多参考依据。文章利用2013年3月至2014年12月闪电定位系统监测的闪电资料,通过闪电发生的时间、频次、日、月分布以及闪电强度与密度分布等分析了西藏地区闪电活动时空分布特征,复杂地形条件与特殊气候背景对闪电活动的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西藏东南部闪电活动比西北部的较活跃;闪电活动有显著的日、月变化,下午到傍晚为闪电活动多发时段,4-9月为高原雨季节,负/正闪电比率高达24倍;闪电强度存在显著的地域性差异,负地闪占总闪电的80.06%,平均强度-42.723k A,正地闪占总闪电的19.94%,平均强度53.96k A;西藏东西部的雷暴日少,中部拉萨和那曲地区雷暴日较多。  相似文献   

8.
《科技风》2016,(2)
本文基于贵州省闪电监测网监测数据,选取贵阳市近9年(2006~2014年)雷电流幅值分别为50k A、75k A、100k A的地闪资料,分析了不同强度的地闪(CG)、正地闪(PCG)的月、时的活动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9.
基于2007—2019年浙江省ADTD地闪监测资料,采用固定网格法,选取地闪密度和落雷日数作为雷电易发指标,依据规范要求,利用百分位法和重分类技术进行雷电易发等级划分,得到该地区雷电易发区划。浙江省雷电易发区划分为极强易发区、强易发区、中易发区、一般易发区4个等级,全省大部分地区为中易发区和强易发区,宁波、台州、温州和衢州大部地区,以及杭州南部、杭州―绍兴交界、金华中南部和丽水北部等地雷电易发等级较高。针对不同雷电易发等级及其特点,从规范防雷装置安装检测、完善雷电预警信号传播机制、提升公众防雷意识水平、推进雷电灾害防御专业服务等方面作出了相应的灾害防范分析,对于进一步减少雷电灾害发生,提升社会雷电灾害防治能力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通过2014年-2018年满洲里闪电定位资料,以ArcGISRU软件平台为基础,导入满洲里近年ADTD闪电定位数据,建立IKMX1KM网格,利用加权综合法计算单位内闪电密度和闪电强度,绘出了满洲里市雷电密度、强度分布图,分析了满洲里市雷电活动规律,为科学防雷减灾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2013年8月23日西宁市南凉虎台遗址公园"西平王"雕像受损事件,利用探空、闪电和雷达资料对事发当天天气背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事发当天大气层结处于不稳定状态,事发点遭雷击时雷电活动较频繁。从雷电活动、铁磁体剩余磁场和雷电流释放路径三个方面监测资料对雷灾事故原因进行了分析,发现最大雷电流强度为-63.7kA,出现在19:30分,距离雷灾事发点约2.5km;剩余磁场最大值6.2mT,位于雕像底座西北角,与现场调查询问记录资料一致,得出该雕像为直击雷所致。并就此雕像遭雷击提出有针对性的防雷措施。  相似文献   

12.
《科技风》2016,(18)
通过详细阐述如何运用SPSS软件对省级或国家级闪电定位系统监测到的市县级地区闪电数据进行经验正交函数或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析,从而深入掌握市县区域内地闪频次的空间分布规律的方法,并与利用Fortran程序进行计算得出的结果对比分析证明运用SPSS软件对地闪频次进行主成分分析的可靠性,为地市级雷电防护工作者对掌握本地区内地闪活动时空分布规律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本文依据安徽雷电监测网系统探测的2005年8月~2010年10月铜陵市逐日地闪资料,采用Excel、Origin、Sufer等软件作为统计、分析工具,对全市闪电数据进行了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铜陵市主要以负闪为主;闪电月频次变化表现为典型的单峰型特征,主要发生在7、8月份,约占总闪频次的70.32%;13:00~21:00为闪电日高发时段,约占日总闪的65.11%,正、负闪峰值主要出现在17:00前后,即16:00~18:00为一日之中对流性天气最活跃时段;全市闪电平均强度约为46.51 KA,主要集中于30KA以下,正闪在10~30 KA区间段发生最为频繁,负闪主要集中发生在0~20 KA;空间上,铜陵市年平均地闪电密度为5.95次/Km~2/a,闪电高密集区及强度中心均主要"依山傍水"分布,峰值分别位于菜子湖、三公山、白湖、枫沙湖、大铜官山景区、市区天井湖以及凤凰山附近;全市闪电平均陡度为28.49KA/μs,主要分布在0~30 KA/μs区间范围,峰值集中于0~10 KA/μs区间。同时,结合铜陵市1998年~2014年实际雷击事故实例,简析了全市雷电灾害的基本特征,并提出相应防御措施思路。  相似文献   

14.
李锐 《科技风》2014,(10):19-19
第十二界全国运动会于2013年8月末至9月初在辽宁省举办。十二运期间正值辽宁省汛期,雷电活动频繁、雷电灾害多发。大连市承办赛事的体育场馆多为露天或半封闭场地,抵御雷电灾害能力较差,在雷暴发生期间容易造成人身危险及经济损失。本文通过分析大连市雷电气候特征及活动规律、大连市雷电灾害分布于特征,再利用闪电数据计算场馆所在位置地闪密度,对棒球场馆的雷击环境及雷击风险进行讨论,最后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意见,通过风险评估、设计审核、竣工验收和防雷检测,使防雷装置的设计合理、安全可靠。预防并减少雷击灾害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省地处中国最高纬度,地形复杂,闪电监测资料表明平均雷电流强度比与全国其他地区都要大,雷击的损伤程度以及造成的后果更为严重。主要是由于地形和环境的影响导致各区域的雷电环境和雷电强度不同,有必要通过科学研究后探究雷暴活动特征规律。  相似文献   

16.
基于浙江省二维和三维闪电定位系统监测的2019年闪电资料,研究闪电时空分布特征,并评估三维闪电定位系统探测效能。两套系统的地闪频次存在明显的日变化及月变化,集中分布在四月和夏季(6~8月)的午后到傍晚,其中地闪频次较高的时段及月份,三维系统监测地闪数多于二维系统。二维系统的年雷暴日数是三维系统的近2倍,二维系统存在误测。从强度分布来看,正地闪频次集中区强度值小于负地闪频次集中区,但二维系统的正负地闪强度在0~5 k A之间频次远高于三维系统。两套系统监测的地闪密度南高北低的分布趋势比较一致,高值区位于衢州南部、丽水中部、温州和台州南部一带以及宁波北部地区。但二维系统地闪在站点周边存在明显的放射状分布。另外,三维系统的探测误差仅为二维系统的1/13。上述中二维系统所存在的不足主要是因为其二站定位的探测效率和精度较低,而三维闪电定位系统具有更优的探测效能。  相似文献   

17.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NCEP FNL资料、中尺度自动站资料、大气电场资料、多普勒雷达和风廓线雷达等资料,探讨了2016年6月20日浙北梅雨锋大暴雨和强雷电的成因。结果表明:本次暴雨过程中以低强度负闪为主,正闪频率较低但强度高,雨强与闪电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暴雨带距地面静止锋以南50~150 km,与700~850 hPa水汽辐合中心重合;环境大气湿层深厚、高不稳定层结、对流有效位能呈狭长分布以及弱的对流抑制能量等特点有利于持续性暴雨的发生,中层浅薄干区和中等偏强垂直风切变有利于对流风暴的维持与发展;雷达回波结构紧密,具有典型的列车效应,高度集中在0℃层以下,为低质心暖云降雨,持续风向和风速的辐合有利于MCS的维持和发展;降雨和闪电的五个阶段都对应强单体影响,雷达回波强度能较好地反映降雨强度,回波高度则与闪电强度有较好的对应关系;风廓线雷达能清楚地反映垂直方向上风向风速的波动变化,降雨和闪电的五个阶段都有波动过境,波动高度和深厚程度与降雨和闪电强度的对应关系较好,波动高与低对应闪电强与弱,波动深厚与浅薄对应降雨强与弱; 3000 m高度风场是雨带变化的主要引导气流,也是产生"列车效应"的重要原因之一,低空急流和超低空急流为暴雨提供了充足的动力和水汽。  相似文献   

18.
雷电防护的研究必须归根于雷电本身,即雷电物理学的理论研究.同时又要注重将这些理论成果转化为雷电防护工程的依据,以适用于工程的数学形式表达.本文参考国内外关于雷电放电及其回击通道模型文献,介绍了负地闪的雷电回击模型概念,主要论述了其中各常用的工程模型.工程模型是在对自然雷电观测基础上,忽略其中的次要特性,注重用数学语言来近似表达雷电一方面的特征.这就简化了模型的复杂程度,便于利用到雷电防护工程设计及其防护器件的研究中.  相似文献   

19.
广东省雷电风险区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广东省1999-2013年雷电监测数据作为数据来源,采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分析全省雷电密度、电流强度和时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广东省雷电活动特征明显,规律性强,每年有数百万次雷电发生,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区域雷电密度分布密集,粤东和粤西分布则相对稀疏,全省平均雷电密度值为13.91次/(km2?a);电流强度则以珠三角沿海一带稍微高些,全省平均雷电流为25.29k A;时间上则具有明显的集中性特征,月分布主要集中在5-9月,占总数的89.5%,时段分布则在午后至傍晚13∶00-19∶00,占总数的62.0%。通过研究发现,雷电风险与地形地貌、雷暴日、雷电密度、雷电流强度、雷电灾害、城市经济发展等因素有关,根据这些因素,利用加权综合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形成相关评价指标,建立雷电风险计算模型,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进行雷电风险区域等级划分,得出低风险区、次低风险区、中等风险区、次高风险区和高风险区。湛江北部为高风险区,广州、东莞南部、佛山东部为次高风险区,深圳、惠州、中山、清远南部为中风险区,粤东、粤北为低风险区,其它地区为低风险和次低风险区。  相似文献   

20.
文章主要采用青藏高原地区WWLLN闪电定位观测数据,通过对数据统计处理,,研究了该地区闪电活动时间、空间两个尺度上的变化特征,得出:(1)青藏高原闪电活动具有显著的日分布差异性,主要集中在13:00~24:00时间段内,每个月份下均有闪电活动的发生,总闪电频次属于双峰值的变化类型,且均在6月份闪电活动达到了第一个峰值,在8月份闪电活动达到了第二个峰值;(2)不同区域之间闪电密度月分布情况不一致,每个月份下统计出的闪电密度值也不相同,且均呈单峰值变化类型。其中高原西部、中部、中北、东北区域,闪电密度值从1月份开始缓慢的增加,在7月份闪电密度值达到了峰值。在西藏南部区域,闪电密度值也从1月份开始迅速的增加,在5月份闪电密度值达到了峰值,闪电活动强于高原西部、中部、中北部区域;(3)青藏高原落雷密度没有较好的一致性,存在两个闪电活动高值区域,主要位于中部那曲附近,另一个闪电活动高值区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区域,在高原中北部区域,探测到的闪电密度值要稍弱于上述两个区域,但闪电活动要高于其它区域;(4)青藏高原闪电活动在逐月的变化过程中,总体呈现出从东部逐渐向西部发展,然后又向东部逐渐消退的变化规律。闪电活动从3月份开始出现,在5月份期间逐渐向高原西部区域发展,在7月、8月期间,闪电活动达到了峰值,从9月份开始闪电活动逐渐向东部区域退却,到11月份时候闪电活动几乎消失,相对较少。研究所得结论能够为青藏高原雷电防护设计工程以及雷电灾害减灾工作提供一定的科学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