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周宗源 《文教资料》2010,(34):91-92
弗洛伊德对人类发展的方向提出了质疑。在《图腾与禁忌》、《摩西与一神教》中,他研究了图腾崇拜、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内在线索,把父子关系看作历史发展的动力,这与他对现代社会的神经症、梦的研究互参互补,揭示了人类社会的金字塔式的权力模式。  相似文献   

2.
王强伟 《衡水学院学报》2011,13(3):20-22,26
通过对犹太教最重要的经典《摩西五经》的解读,可以得出犹太教的上帝是一位"人格神",进而梳理出作为"人格神"的上帝主要表现出意志性、父性、信实性、情感性等属性。上帝无上的神性是犹太教信仰的坚实基础,但同时,上帝作为"人格神"则为沟通并保持以色列与上帝之间关系以及通过效仿上帝以成为"义人"提供了可能。犹太教"人格神"上帝对犹太教的存在与发展以及以色列民族的命运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邢台学院学报》2015,(3):68-71
《摩西五经》是《旧约》收录的最初的经典,是古以色列人律法、历史、宗教等方面的著作,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有受其影响,从而影响了这些宗教所盛行国家的法律文化。但就国内来讲,很少有涉及希伯来法中女性法律地位的研究,女性作为人类社会非常重要的"半边天",对女性法律地位的研究很有必要。在运用历史学方法以及实证分析法等法学方法的基础上,发现《摩西五经》中的女性法律地位不是单一的,其权利既有受压制的一面又有受尊重与保护的一面,应具体分析之。  相似文献   

4.
在传统和现代之间,犹太人面临着坚持与放弃犹太教的两难选择。开普兰批判了各种犹太教改革方案,提出了“作为一种文明的犹太教”的观念,主张在现代性的条件下把犹太教看作一种文明,将犹太教改造成为既反映犹太传统又体现现代精神的一种文明。他以文明来定位犹太教,体现了文明形态的宗教观,促使人们对犹太教内涵、地位以及与其他文明之间关系进行再认识。  相似文献   

5.
随着基督教会从一个小规模的受迫害的团体发展成为地中海世界占统治地位的宗教力量,它吸收了各式各样崇拜对象和祭拜仪式的主题、象征——从犹太教拯救被压迫者的形象到对拥有至高权力的罗马皇帝及其象征的崇拜。这样,来源复杂的基督教艺术由于包罗万象,吸引着王公贵族、苦行僧、反叛者和卫道士。尽管事实上偶像对于基督教的传播极为重要,但偶像作为崇拜对象却给虔诚的信仰者提出一个难题。和犹太教一样,基督徒爱上帝向摩西传达的反对偶像崇拜的神圣诫今的制约,“不可跪拜那些像作为偶像,也不可侍奉它”。(摩西十诫之一)一些基督教的权威人士甚至认为此诫令适用于取材圣经故事的绘画雕刻中的形象。公元300年左右  相似文献   

6.
宗教是包含世界观和道德观的思想体系和信仰体系,对宗教的批判实质上既包含着对其世界观的批判,也包含着对其道德观的批判.普列汉诺夫从对俄罗斯宗教探寻中的道德观批判出发,把对当时寻神论、造神论道德观的否定、对唯物主义宗教道德观内涵的揭示和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高扬有效地连接成一个整体,从而实现了俄罗斯伦理思想的变革.  相似文献   

7.
在基督教刚刚兴起的最初几十年里,基督徒的主要来源是犹太人,这些犹太基督徒大体上能够遵行摩西律法,他们对犹太民族的批判遵循着古代以色列圣经中自我批评的传统精神;尽管个别基督徒领袖人物死于犹太人之手,但这不过是希伯来人历史上常见的"兄弟相残"的延续而已。进入2世纪以后,随着外邦人基督徒在数量上获得了压倒优势,基督徒对于犹太教的批判开始由自我反省变异成了肆意的攻击,他们充分利用犹太先知们敦促人民悔改的话语,演绎出一整套反犹的理论。不过,在4世纪基督教正式官方化之前,基督徒与犹太人之间仍然存在着难以割舍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劳伦斯与非理性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叔本华、尼采、弗洛伊德为代表的非理性主义是劳伦斯小说创作的思想基础。受叔本华影响,劳伦斯把生存意志作为人物行动的基本动力,这主要表现为向性力和精神占有欲。受尼采影响,劳伦斯赞美躯体,重视生命的内在能量和自我超越性,并与基督教决裂,成为西方基督教道德观的激烈批判者。劳伦斯在性与无意识这两个领域,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有接受,也有超越。弗洛伊德与劳伦斯都把性、无意识与文明对立起来,但弗洛伊德进行的是否定性研究,强调对其疏导和控制,劳伦斯则认为性与无意识是原初的创造性力量,是生活的源泉,是对抗人之社会化和理性化的正面力量。非理性主义丰富和深化了劳伦斯对现代人心理世界的理解,加强了他的小说的社会批判力量。  相似文献   

9.
荣格和弗洛伊德同属精神分析学派,荣格作为弗洛伊德最著名的三个学生之一,在精神分析的一些观点上和弗洛伊德存在着一些不同,成为了近现代心理学派讨论和研究的重点。在荣格发表的《我与弗洛伊德之异同》中,他从三个角度把自己与老师精神分析观点的分歧原因以及异同进行了重点的阐述。本文的从荣格的这篇文章作为出发点,站在第三人的立场来客观的分析荣格与弗洛伊德观点的异同之处。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心理学家们更多地以“后弗洛伊德派“来称谓艾里克森并认为他的人格心理观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但是随着对其理论的逐步认识与分析,却发现他的理论与弗洛伊德的理论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区别.本文试图从对构成艾里克森人格理论的几个核心问题(自我心理学,心理社会的发展,心理治疗的目的与手段)的阐述与分析来谈谈艾里克森人格理论的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一生都在关注现实政治,关注人的解放问题.《论犹太人问题》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一篇重要的檄文,他在批判鲍威尔宗教解放和政治解放的基础上提出了人的解放的观点,笔者就从宗教解放、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三个方面试图解读马克思的解放理论.  相似文献   

12.
卡夫卡的“原罪”观主要是来自于犹太文化传统。犹太教的“原罪”论与基督教的不同,体现了两个宗教信仰体系之间的差异。卡夫卡主要在家庭生活中形成了犹太化的情感心理结构。对于人的本质、人的历史和世界图像的理解,两个宗教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卡夫卡对于自身的犹太文化底蕴的自觉有一个逐渐明晰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3.
诗论家苗雨时先生,长期以来,致力于新诗现代性的探索。《走向现代性的新诗》的整体运思和批评根系,是在诗歌意义上坚持对现代人"存在境况"的探询,在诗歌本体上求索"现代性"话语方式的生成,两者交织在一起,建基于对人的生存与语言的双重关注上。并据此,不断地给审美体验赋予"存在"的意义结构,或对即将来临的话语可能性给予某种历史想象的参与。  相似文献   

14.
对卢卡奇与黑格尔关于辩证法和经济的关系的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他所实现的由前期的哲学人类学向后期的社会学的转向,这其中马克思起了重要的作用,其原因是在卢卡奇所称的学徒期间,对政治经济学的大量研究,打破了其原本的先验人类学路径,从而促进了其现实批判的形成。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改造显然对卢卡奇有了立场上面的改变,虽然马克思仍然强调黑格尔辩证法的重要性,但是已经不被他的体系所束缚,而是灵活地运用到现实的批判中来,而这点恰恰是卢卡奇所要继承的。从黑格尔的辩证法到马克思的辩证法,这个认识上的转变的意义就在于,卢卡奇把黑格尔的思辨的过程转化为历史现实的运动过程,这个历史过程当然也包括人的非理性的意志和情感,这些都是在社会过程之中存在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布莱克早、中、晚期诗歌作品为主线,剖析宗教对其作品主题、创作素材等方面的深刻影响,探询作者是如何从思想上完成由宗教幻想到对宗教批判的转变历程。  相似文献   

16.
关于奥斯卡.王尔德和文学理论的关系,大家津津乐道的是他的唯美主义和生活模仿艺术的观点,然而王尔德的理论体系不仅仅是这么一点,吴刚教授所著《王尔德文艺理论研究》,作为国内第一部综合专门论述王尔德文艺理论思想的专著,从王尔德理论中批评及批评家的功能和位置,艺术和道德,艺术和自然,艺术和社会的角度深层次地分析了王尔德的理论体系。这种研究角度和方法为王尔德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7.
宗教性是犹太民族的显著特性。犹太民族的宗教性首先体现在犹太人的宗教性,即犹太教与犹太人相统一;其次是犹太人的国家、民族、伦理观念等的宗教性;第三是犹太人日常生活的宗教性;第四是其文化典籍、民族节日等犹太文化也具有宗教性。不仅如此,在犹太人身份、地域观念、宗教经典等方面,犹太民族的宗教性还具有等级性。犹太民族宗教性的形成既有内部原因——犹太人与犹太教的统一性、同源性以及犹太民族的传统观念,也有外部原因一一外来民族的长期压迫。  相似文献   

18.
《〈石头记〉交响曲》是胡风的文学创作生涯后期的一部作品。通过分析《〈石头记〉交响曲》中胡风的文艺思想,以及探讨胡风对于《石头记》的独特认识,试图能再现胡风终生坚持的文艺思想和展现胡风作为文艺批评家敏锐眼光与卓越才华。  相似文献   

19.
《琼斯皇》是美国著名戏剧家奥尼尔的代表作。从宗教角度看,琼斯这一形象传达了奥尼尔内心深处的宗教观念。作者通过表现琼斯对两种宗教——非洲黑人的原始宗教和美国白人的浸礼教的背叛、忏悔和获得拯救的过程,表达了他本人对黑人处境的深切同情和对现代人命运深刻思考的双重主题。奥尼尔也试图通过这一形象的忏悔和被拯救的过程为深受肉体和精神奴役的黑人民族与深受精神困惑折磨的现代人指出一条走出困境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一位颇具特色的批评家,李健吾的文学批评主要着眼于"人",他从文本分析入手,探寻潜藏在其中的人性人格,并藉此展开对整个人生宇宙的深层看法。本文拟从批评的精神内核、人性审美视角的批评尺度、批评实践中的具体路线三个方面来探讨李健吾"以文论人"的批评模式。"人"的因素是该模式的主线,批评的最终旨归是丰富的人性。但在方法上又并不完全局限于其惯用的印象主义批评,同时还采用实证性的批评方法,二者相互补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