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尚任简介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曾多次参加科举但都名落孙山,一直郁郁不得志。当他37岁时,康熙皇帝南巡北归时到曲阜祭孔,孔尚任因御前讲《论语》受到褒奖,设任命为国子监博士。于是他便抱着儒家的政治理想,开始了仕宦生活。但不久他便认识到吏  相似文献   

2.
探明孔尚任罢官原因,对正确解读他的作品有着积极的意义。程荣华先生的“《通天榜传奇》罢官说”证据不确。从孔尚任罢官后与友人唱和的诗歌、经济变迁以及宝泉局收购废旧小钱等情况来看,可以认为,孔尚任罢官主要与宝泉局收购大量的铅多铜少的小钱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3.
孔尚任虽为圣裔 ,从小受的是儒家教育 ,奉习孔孟之道 ,但他的《桃花扇》中却有丰富的道教思想。在《桃花扇》中他表露出对儒士政治的失望和儒家社会理想的破灭 ,而将希望移向了道教。他为侯方域、李香君等人物安排了入道的结局 ,又将史可法、左良玉等册为道教中神。孔尚任在《桃花扇》中构筑了一个道教洞天式的精神家园———桃花源 ;这是他企求的理想社会的幻景。他在此传奇中也是以道教的兴亡观归结兴亡案的。  相似文献   

4.
孔尚任(公元一六四八——一七一八年)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号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第六十四代孙子。出身于一个地主的家庭里。祖父、父亲都是读书识礼之士,这对孔尚任的教育很有影响。孔尚任所生的时代,正是南明王朝灭亡的第三年。其时清王朝统治者的民族压迫正猖獗地施行,因而各地区的反满情绪和斗争的行动,穷出不迭。例如孔尚任的父亲孔贞璠就曾是一个反清人物。因为他父亲是“养亲不仕”而又慕朱家、郭解为人的人(见《阀里文献考》),  相似文献   

5.
侯方域是《桃花扇》所塑造的男主人公形象。通过艺术典型侯方域来考察孔尚任对历史人物的改造,这些改造反映了孔尚任抨击权奸、谴责福王的政治思想和对复社文人褒中见贬的政治态度,并表达了他归隐的愿望,体现了《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6.
清兵在山东的杀戮在幼年孔尚任心中留下了阴影;孔的父亲的言传身教、族兄所讲的血染诗扇的故事唤起了他的民族情感;各地反清斗争的此起彼伏、任职淮海期间的所见所闻滋长了他的反清情绪;儒家“仁政”、“爱民”、“夷夏之防”思想促使他反清,而作为清朝臣子,他又必须忠于清帝,又不能反清,这一矛盾使他的人格处于分裂状态。孔尚任不满“现实自我”,在《桃花扇》中,他分裂的人格合一于理想,化身于老赞礼等爱国者形象之中。  相似文献   

7.
孔尚任的《桃花扇》是经过十年的辛勤劳动,三易其稿,于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完成的。这部伟大的剧作,由于它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内容、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很快流传开来。孔尚任在《桃花扇》的《小识》、《本末》中,将写作和流传的最初情况作了记载,他说:“《桃花扇》成,王公荐绅,莫不借钞,  相似文献   

8.
孔尚任升迁、罢官及归里的时间,学术界有数种看法。本文在前人考辨的基础上更广搜证据,认为正确的说法是:升迁户部主事是在1695年9月,再晋员外郎和被罢官均在1700年暮春,而归里家居则是1702年暮冬。  相似文献   

9.
《桃花扇》在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结合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具有较高的现实主义精神与历史的反思意识.但是,作者孔尚任所设计的令男女主人公双双人道的结局,存在着自身的不合理性.它违背了剧中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以及戏剧情节结构发展的既定轨迹.这样的结局构思,实际上根源于孔尚任本人的悲观主义倾向和他的消极归隐思想.在南明王朝灭亡的巨大变迁面前,个人的幸福已无意义可言,红尘情爱更无可留恋,因此,他在一开头便埋下伏笔,为剧中人所安排的出路便是入道归隐.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文学史上。清代戏剧家孔尚任被罢官的真正原因,近三百年来,始终是一桩“疑案”。目前通行的文学史著作和文史类工具书,关于孔尚任被罢官的说法,不外乎如下几种: 因《桃花扇》得祸说。新编《辞海》即持此说:“(孔尚任)经十余年时间,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写成传奇剧本《桃花扇》。当时与《长生殿》作者洪昇有‘南洪北孔’之称。不久即罢官回乡。”此说虽未免有点儿含糊其辞。但其因果关系是不难看出的。中华书局出版的吴晗主编“中国历史小丛书”之一《孔尚任和桃花扇》亦持此  相似文献   

11.
清初剧作家孔尚任的《桃花扇》脱稿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六月之说,似已成定论。本人之所以对这个问题提出异议,是因为发现了孔尚任的有关自述前后存在着难以自圆其说的矛盾。康熙三十八年(己卯)三月,孔尚任作《桃花扇小引》(以下简称《小引》),其中说:  相似文献   

12.
清代剧作家李芳桂是我们陕西的一个重要文化资源。他是碗碗腔皮影戏的"祖师爷",一生共写有碗碗腔皮影戏《春秋配》等8部,外加两部折子戏,统称"十大本"。他的剧作"十大本"有着丰富的人民性和相当高的艺术性,对于碗碗腔皮影戏来说,"救活了一个剧种",至少是振兴了一个剧种。李芳桂是清代继洪昇、孔尚任之后的一位杰出的碗碗腔皮影戏剧作家。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应享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试论侯方域     
侯方域,字朝宗,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古文大家,当时“学士、大夫,几于五家有其书”。直至今天,即使并不了解文学史的群众,也有许多人耳食其名,这是由孔尚任的传奇剧本《桃花扇》播扬开来的。但孔尚任在剧本前附有“考证”书目一篇,说明材料来源,列于篇首的几篇文  相似文献   

14.
孔尚任的《桃花扇》共有《小引》、《小识》、《本末》、《凡例》、《考据》、《纲领》等6篇自序。分析研究这6篇自序才能真正了解孔尚任的创作动机和心愿,以及剧本创作、演出的政治背景。  相似文献   

15.
孔尚任的《桃花扇》塑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其中,既是文人又是南明弘光朝大臣的阮大铖形象颇为复杂。党争之中,他是心机颇深、肚量狭小,有怨报怨、有仇必报的小人形象;作为南明的朝臣,他处事圆滑,趋炎附势,但对时局比一般人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且深谋远虑;作为一个有才名的戏曲家、文人,在他人眼中,他又是一个拥有满身才气的“知音人”。  相似文献   

16.
《哀江南》一课选自清代戏剧家孔尚任著名历史剧《桃花扇》。它为苏昆生所唱,曲词通过他在南明灭亡后重游南京所见的凄凉景象,话兴亡之感,抒亡国之恨,表达了强烈的故国哀思。  相似文献   

17.
17世纪末叶,中国戏曲文学出现一部有名的传奇,那就是孔尚任的《桃花扇》。孔字季重,号东塘,别号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此前曾写有《小忽雷》传奇,《桃花扇》是他任清康熙皇朝户部员外郎时写的。孔尚任写《桃花扇》传奇是花了一番功夫的。他在“桃花扇本末”中说:“予未仕时,每拟作此传奇,恐闻见未广,有乖信史;寤歌之余,仅画其轮廓,实未饰其藻采也。”可以看出他的写作态度是比较认真的。这部传奇的依据是如下一段史实:1944年(明崇祯17年)3月17日,李白成农民军入北京,明毅宗由检缢死煤山。满清侵略者便以卖国贼吴三桂为前导,打败农民军(当然农民军失败还另有原因)。福临(顺治)便在北京称帝,开始其君临中国的统治。同年五月,明朝南京六部衙门的兵部尚书史可法和张慎言、吕大器等拟迎立潞王常芳,而阉党凤阳总督马士  相似文献   

18.
从李渔的戏曲理论出发,以孔尚任的《桃花扇》为例,对"传奇"的界定,《桃花扇》的结构、语言等方面作了一定的分析研究。两相映照,在肯定李渔戏曲理论的同时,也进一步阐释了孔尚任《桃花扇》的成功。  相似文献   

19.
苏轼一生遭遇过两次重大挫折:中年时被贬黄州,晚年时又被贬至惠州、儋州.他一生都在追求儒家济世救民的思想,因受客观现实的沉重打击,在黄州时他对于仕途感到过失意,但并未绝望,仍想东山再起,佛老思想是他这一时期用于排遣苦闷和自我安慰的有力工具;来到海南后,他则决意离开仕途,转而效慕陶渊明,而这时佛老思想则是他追求生活本真状态的一种补充.  相似文献   

20.
《三国演义》是一部杰出的古典悲剧;它描写的是代表正义与进步的蜀汉集团壮志未遂而归于毁灭的大悲剧.蜀汉集团怀着“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统一天下施行仁政的宏大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进行了几十年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斗争.然而,他们最终为代表邪恶的曹魏集团所吞噬,他们所执着追求的伟大事业最终化为泡影,一幅忠不胜奸、正不压邪的严酷历史图画无情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同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总结贾府之所以衰亡,孔尚任在《桃花扇》中揭示南明王朝之所以覆灭的内在根源一样,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剖析了正义者之所以失败的主观因素.所不同的是曹雪芹、孔尚任持彻底批判的态度,而罗贯中则持无限同情惋惜的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