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重视意象在古诗词教学中的作用在古诗词教学里,意象教学是重中之重。《周易·系辞上》曾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这一段话极好地阐述了"意"与"象"之间的关系。"象"简单理解为就是物象;"意",就是诗人想表达的思想情感。"立象以尽意"即借物象去表达思想情感。这也符合诗词带有含蓄性的特点。只有体会到了意象的内涵,把握了意象的特点,才能进一步地去领悟作者的思想及情感。高考诗歌鉴赏试题或直接提问某一个意象的内涵,如2010年山东卷: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相似文献   

2.
高中诗歌鉴赏一直是教学难点,一些教师在教学时单纯靠教参和鉴赏辞典,缺少相对独立的鉴赏能力。笔者以意象为中心展开教学,经由"读诗寻象""析象定意""合象赏境"三个层次,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对意象进行精细化分析,从而参悟诗歌的奥秘,并进而抵达诗人的内心世界,体会其复杂的精神世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具备渐进以求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诗歌鉴赏能力,做到能赏能鉴,既可"意会",又能"言传"。  相似文献   

3.
诗词中的意象是作品中客观物象和主观情思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形象。台湾诗人余光中在《论意象》中给意象下了这样的定义:"所谓意象,即诗人内在之意诉之于外在之象,读者再根据这外在之象还原为诗人的内在之意。"可见,诗歌意象在  相似文献   

4.
意象在中国传统诗学乃至思维中拥有重要地位。意象理论在中国起源很早,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意象理论,与《周易》的卦象理论一脉相承,在诗歌的创作实践中不断发展与丰富。古典诗词的意象生成与《周易》中的取象思维方式即"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的思维方式如出一辙。古典诗歌中意象的运用是对《易经》中取象思维的继承与超越。以具体诗作为例探讨古典诗歌意象与取象思维的关系,对于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5.
"意象"是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基石和核心,它是"象"和"意"的有机结合,而"象"的具象可视与空间性以及"意象"本身"虚实"的空间性,决定了中国古代诗歌艺术是种空间(至少是偏向空间)性的艺术。  相似文献   

6.
意象是诗人在审美创作过程中,通过语言媒介所呈现出的饱含诗人思想感情、审美情趣的物象。简言之,意象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融合。各国诗歌中的意象集中反应了相应国度的文化背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是翻译过程的难点及重点。本文探讨了英译中国古诗意象的四种策略,即直译保留意象、直译加注意象、替换对应意象以及省略原文意象,在讨论这些方法的长处的同时又指出了它们各自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现代新诗《断章》的意象含义丰富变化,它的"桥、楼、月"等意象在继承传统意蕴、形成优美意境的同时,"立象以尽意"的功能却被弱化了。而意象含义的丰富多变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诗歌主题的多种理解。  相似文献   

8.
在高中阶段,语文的学习已经从简单的知识积累过渡到鉴赏学习。在鉴赏学习中古典诗歌鉴赏一直都是重中之重。由于这些诗歌创作年代的久远,学生对于诗歌中的一些感情和意象会出现疏离,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内在含义,使得鉴赏效果降低。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在鉴赏教学中要从"知人论诗"和掌握古典诗歌的主要意象两个方面入手,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鉴赏技巧。  相似文献   

9.
好大一棵树--论埃兹拉·庞德诗歌中的树之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埃兹拉·庞德的意象派诗歌语言简洁,意象鲜明,感情丰富含蓄.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异质同构"理论可以从一个新的视角阐释诗歌中的意象选择问题.在庞诗的众多意象中,"树"意象出现频率较多."树"的意象与诗人的内心世界能够达成"异质同构",表现出诗人渴望自然、热爱爱人和生命的炽热情感.  相似文献   

10.
李红 《现代语文》2010,(3):120-121
中国诗学一向重视"意"与"象"的关系,明朝著名诗评家胡应麟在《诗薮》中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贺敬之的抒情诗是植根于中国传统诗歌肥沃土壤中茁壮成长的一朵奇葩。贺氏抒情诗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其在诗歌意象运用上的独到和精妙,本文拟对其诗歌意象词运用的特点和意象叠加现象进行初步的探析。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就教师在高中唐诗教学意象的"内外拓展"意识进行了分析,其在观照高中抽象思维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分点结合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青衫这一意象进行了详细阐释,作为引申,本文最后就学生自主探究诗歌意象的重要性进行了导向。  相似文献   

12.
所谓意象,便是寓"意"之"象",主要是指客观的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诗人在创作中,其诗词作品需要借助一定的形象,所以在高中诗词教学中一直强调意象教学。意象作为诗人情感的凝聚,通过客观物象经诗人情感升华并创造成独特之象。在高中诗词教学中,以意象模式引导学生对诗词进行鉴赏,通过对诗词内涵的充分理解,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一、意象教学法在高中诗词鉴赏中的重要性意象教学法作为重要的诗词鉴赏教学模式,合理应用它可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诗词鉴赏的能力。由于诗词  相似文献   

13.
"意象"一词是文艺理论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概念,所谓意象,简单地说,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中西方有着不同之处,西方现代意象诗学观念与意象表现方法,对中国现代诗歌意象观念与意象艺术产生了鲜明的影响。本文从审美意象这一角度出发,对中西方诗歌进行一个整体观照,初探中西方诗歌中的审美意象表现出来的一些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4.
古典诗词之根就在于其意境。只有探明意境才能真正体悟诗歌内在的情感和意蕴。而意象则是诗人为了抒发情感用意比兴寄寓的人、景、事。诗歌的意境正是借助这些意象凸显出来的。教学中,要紧扣"景"象体悟意境;紧扣"人"象丰盈意境;紧扣"事"象生成意境,从而借助意象上位,真正体悟诗歌的意境。  相似文献   

15.
思乡,是中国文学作品中常见的题材之一,在诗歌中尤甚,这也构成了高中阶段诗歌鉴赏一个重要主题。杜甫的《月夜》与欧大任的《除夕寓九江》是众多羁客诗篇中较为出色的佳作,二者既有异曲同工之妙,又有各表一枝之绝,笔者拟从主题、手法、意象选用方面进行分析,试探其中之微妙。  相似文献   

16.
<正>意象作为传递诗歌情感、传达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只有充分把握意象,才能正确解读诗歌,品味其传递的思想情感。因此,意象教学是高中诗歌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传统的意象教学,往往就单个意象在单篇中呈现的情感进行分析,未能关注到同类中不同意象的使用差异以及相同意象在不同篇目中的情感差异。为试着解决这一问题,并为意象教学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从关联理论的视角,以现代主义和意象主义诗歌为语料,对诗歌语篇中的映像象似性进行认知语用分析。从语音象似性(音义联觉、音丛象征及音韵象征)和笔相象似性(字母象似、语篇象似及标点象似)两方面分析。从关联理论视角看,诗歌创作与鉴赏实质上是发生在诗人和读者之间的一种明示—推理交际。其影响变量有两个,读者理解象似诗歌付出的处理努力及其获得的语境效果。  相似文献   

18.
意象是作者情感的载体,包含四大类:景、物、人、事。近些年的高考命题在考查意象时以赏析景物为主。一、意象和情感的鉴赏(一)考点精析1.赏析意象⑴意象,指的是出现在诗词中的带有作者主观感情的物象,是"意"和"象"的融合,如古代诗歌  相似文献   

19.
正在高考的诗歌考查中,意象和意境是必考的内容,无论选取什么阅读内容,这是考察中不可或缺的两个关键词。意象和意境是抽象的,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意象与意境又是容易混淆的一对词语,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区分是做好这类诗歌鉴赏题的关键。笔者从自己的教学经验与体会对诗歌鉴赏中的意象与意境的讲析作如下归纳。一、鉴赏意象(一)意象的含义:意象,就是表意之象,即诗歌中熔铸  相似文献   

20.
客观物象、事象入诗即成"意象"。意象是诗人主观情思的载体,是诗歌的灵魂和本质特征。Fauconnier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对分析人类的创新思维有独到之处,为诗歌分析解读以及诗歌翻译提供了可以利用的理论框架。译者在进行诗歌翻译时,可以尝试将意象组合作为翻译单位,通过语言形式的转换,尽量使原文中的意象得以在译文中再现,在译文中建构起类似于原文中的意象组合,以实现"立象以尽意"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