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文化转换,一种交际互动,一种有目的性的行为活动。因此翻译过程具有复杂性,涉及多种选择,而每一次翻译行为及其参与者所做出的各种选择是由诸多层次的目的来决定的。翻译研究应注重翻译过程的交际互动,根据翻译要求谋篇布局,根据功能选择的三大文本实施翻译策略,根据目的语文化背案重构文本内容,以有效实现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2.
功能派翻译理论是以目的论(Skopostheorie)为核心,强调文本和翻译功能的一种翻译流派,而任何翻译活动都是有目的的行为。以此理论为出发点,我们透析张爱玲英译本《金锁记》中所采用的翻译策略,试图从中寻找张爱玲采用相关翻译策略想要实现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吴奇宣 《时代教育》2010,(3):64-64,67
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活动,因此翻译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过程,而译文是否充分地实现了翻译的目的才是评判译文的标准。作为对传统的“等值”观的重大突破和翻译理论的重要补充,目的论为翻译实践和研究开辟了一个新视觉,对公示语和影视字幕的汉英翻译实践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活动,译者的翻译目的直接影响到翻译文本的选材及翻译策略的运用.确立翻译目的又受制于目的语文化语境的制约。从这一理论视角出发,考察晚清的小说翻译高潮,可以摆脱原著中心论的束缚,为评价晚清外国小说的译介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翻译活动是一种有目的的交际行为,而应用翻译更是如此。在阐释功能翻译理论内涵,并对应用翻译的性质和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应用翻译的实例,分别从应用文本的信息型、表达型和诱导型三类文本浅析功能翻译理论对应用翻译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在既定场合发生的有目的的行为,是一种语言的言语和非言语交际符号向另一种语言的转换。本文从功能翻译理论出发,探讨了功能翻译理论对商务多元化文本的翻译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功能派翻译理论述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功能派翻译理论开始于 70年代的德国 ,迄今为止 ,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历史。功能翻译理论摆脱了自古以来的语言形式对等的局限性 ,把翻译定义为一种有目的的行为。通过综述功能翻译理论的发展以及主要理论可以更有助于我们了解翻译行为的本质 ,使我们的翻译实践有更好的衡量标准 ,提高翻译水平和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8.
李晓梅 《海外英语》2011,(13):188-189
翻译是一种有意识的人类活动,威密尔借助行为理论将翻译定义为"一种有目的的活动",目的原则是总体性原则,翻译目的在翻译过程中具有决定翻译策略和方法的重大作用,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翻译过程。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会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因此,对于同一源文的翻译,不同的翻译目的可能有多个不同的译文,原文和译文也不完全对等。目的论的重要意义在于它突破了西方翻译研究泽者对原作的视角,原作不再被视为至高无上的和有其确定的意义,而只是被看成是信息的提供者,译文被看作是语言交流的手段,译者可跟据目的相应的进行分析和处理。  相似文献   

9.
翻译是一种人类活动,也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翻译目的在整个翻译过程中骑着决定的作用,而批判一篇译文的好坏在于看其是否"充分"地实现了翻译目的,这是翻译目的论的基本观点。本文以目的论作为理论基础,通过分析《浮生六记》两译本存在的显化现象,发现这两种译本在对隐含文化信息进行语用显化处理方式有所不同。之所以出现这种差异主要因为译者受到了各自翻译目的的影响,不同的翻译目的使他们在语用显化方面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石亿 《考试周刊》2013,(6):18-20
20世纪80年代左右,德国功能翻译学派崛起,提倡在宏观上将翻译活动纳入人类的行为活动,强调其目的性,其研究重点是文本、译文功能、翻译行为及其目的、翻译策略。该学派颇具里程碑意义的理论是:莱思的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即文本类型理论(Text Typology),弗米尔的目的论(Skopos Theorie),霍斯—曼特瑞的翻译行为理论(Theory of Translation Action)和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Function plus Loyalty)。功能翻译理论对实用文体翻译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以商品的商标和旅游宣传资料这两种实用文本为例,分析以德国功能翻译理论为指导的实用文本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1.
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摆脱了自古以来的语言形式对等的局限性,把翻译定义为一种有目的的行为。它是对传统"等值"观的一个重大突破和重要补充,并为翻译理论研究开辟了一个新视角。通过综述功能翻译理论的发展以及主要理论可以更有助于我们了解翻译行为的本质,使我们的翻译实践有更好的衡量标准,提高翻译水平和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12.
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人类的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译文的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翻译的方法和策略。以功能翻译理论作参照,鲁迅的翻译思想体现了近代中国翻译活动的救亡图存的根本目的,代表了文化转型时期近代中国翻译的发展方向,同时也为后人提供了探索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3.
"目的论"以行为理论为基础,认为任何活动都有其目的,翻译也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发生的行为,翻译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翻译目的的影响和制约。本文将对目的论视角下英语语言文化与翻译的交融模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翻译策略必须根据翻译目的来确定.目的论指导下,翻译失误不同于传统对等理论支持的翻译失误定义:那些无法实现翻译目的的失误都成为翻译失误,包括语言失误、文化失误、语用失误以及语篇失误.教材的翻译更有切实、明确的目的性,所以,我们可以用功能翻译理论的目的论来判断其中出现的翻译失误.  相似文献   

15.
功能翻译理论对于广告语篇翻译具有巨大的借鉴意义。“目的论”(Skopostheory)是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翻译目的论者认为,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目的决定手段”,翻译策略和方法必须根据翻译目的来确定。本文以功能翻译理论为依据,并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角度对广告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我们认为必须克服两种极端的译者主体性,即译者主体性遮蔽和译者主体性张扬,以使翻译活动在一种合乎理性的条件下进行.翻译主体性走向翻译主体间性是克服这两种极端译者主体性的有效路径,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为翻译主体间性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翻译主体间性能很好地解释翻译活动中译者的主体性的发挥和原作及作者的言语行为的有效性,也使译者和译作的言语行为的有效性得以保证.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翻译行为日益趋向多元化,传统的“信、达、雅”翻译原则已无法完全适应广告这种特殊文体的翻译。功能派翻译理论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人类行为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而广告翻译是一种目的性非常强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它应遵循目的性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从而修正了传统的“信、达、雅”原则,确立了新的广告翻译原则,给广告翻译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8.
吴志平 《考试周刊》2015,(14):22-23
功能翻译理论强调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翻译行为本身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翻译的策略选择取决于翻译目的。应用翻译则以传递信息为目的,侧重信息传递内容和效果。功能翻译理论是应用翻译研究最主要的研究角度,特别是功能目的论的文本类型分析与应用翻译联系紧密。本文从功能翻译理论出发,对应用翻译进行研究,探寻二者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对等理论在实践中的指导意义自不待言,但各家对翻译对等标准却不尽相同,对翻译偏离的容忍度也是不同的.然而,在语言等交际活动中都存在着"偏离",在翻译过程中偏离往往不可避免.尤其对于翻译这种跨语言的交际行为偏离有时是一种有目的的有意行为.文章从偏离的限度出发,以"翻译目的论"为理据,以海事翻译为实例,对"变译"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0.
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人类的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译文的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翻译的方法和策略。这一理论无疑为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开辟了新视角。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的译者主体性主要体现在翻译选材和翻译策略的"创造性叛逆"两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