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辑同志:鲁迅的《故乡》是一篇小说。小说中的“我”应理解为是个艺术形象,而不应理解为是鲁迅。可是,课本中的插图,将“我”画成了鲁迅,这恰当吗?湖北安陆赵礼荣  相似文献   

2.
《故乡》是一篇用第一人称写的短篇小说,根据小说情节, 课文作了一幅插图,插图里有作者本人鲁迅的像,显然鲁迅这个像就是小说中的“我”了。我认为,这个插图不当。鲁迅的小说(除了历史小说)里,人物大都有生活原型,小说中出现的“我”多少  相似文献   

3.
教学中,不少同学问:《故乡》中的“我”到底是谁? 按说这不成为问题。因为《故乡》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小说,而小说中的“我”并非作者本人,而是作者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故乡》中的“我”的经历的确有作者的影子,也可以看作是作者的代言人,但“我”绝不等于鲁迅先生,而只是一个虚构的艺术典型。这些,同学们很好理解和接受,可为什么还出现开头的问题?原来麻烦出在课文的插图上。  相似文献   

4.
现行初中语文课本中 ,有两百多幅插图 ,这体现了编者对插图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和地位的认识。但是 ,不少教师没有认识到插图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 ,仅把它作为一种可有可无的装饰品 ,忽视了它应有的作用。其实 ,利用插图 ,让学生整体感受作品的外观形象 ,可为作品的情感感染打下良好的基础。一、教学文艺作品 ,首先要揭示作品内含的外观形象性 ,让学生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运用想像和表象的运动来创造形象 ,使形象历历在目 ,从而进入审美意象的世界。教学鲁迅先生的《故乡》时 ,让学生在自由阅读的基础上 ,欣赏插图 (浙江省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课本…  相似文献   

5.
现行中学《语文》课本有插图近百幅,这些插图大都出自名人之手,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其价值都很高。作为语文这一学科,着实应该把它们看作教学的一部分内容,认真地研究它们。关于插图的作用问题,我国现代著名作家、美术家丰子恺先生曾有过间接的论述,他生前曾为鲁迅的《阿 Q 正传》等九篇小说作了插图。他说:“这些插图,就好比在鲁迅先生  相似文献   

6.
王大勇同学问:“《故乡》一课中的‘我’的思想感情就是鲁迅当时的思想感情,鲁迅也有过回乡搬家的经历。那么,《故乡》中的‘我’是不是作者本人呢?”《故乡》中的“我”是一个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我”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我”目睹了昔日美丽可爱的故乡如今变得破败荒凉,天真活泼的闰土变得迟钝麻木。“我”同情劳动人民,憎恨旧社会,追求新生活。当时的鲁迅目睹了辛亥革命的失败后,  相似文献   

7.
随意翻开小学语文课本,发现有插图不够严谨的问题。如课文《枫桥夜泊》篇,第一句就是“月落乌啼霜满天”,最后一句是“夜半钟声到客船”,但诗句下边的插图中却是一弯新月当空照,怎么看也是深秋农历初五下午5点左右,根本不是“夜半”的情景,插图本身不但没有强化学生对诗境的认识,反而起到了误导作用。希望出版部门出书时,不仅要把好文字关,而且要对插图进行认真审查,力求科学。小学语文课本插图应该严谨@任婷婷$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050091  相似文献   

8.
从教近二十年,已经记不清是第几次教鲁迅的《故乡》了。打开新拿到的八年级语文课本,又在目录中看到了这篇熟悉的文章。想起《语文报》初中版曾经刊登过一篇题为《闰土是个“贼”吗?》的学生作文。文章写道:老师在分析人物时把闰土说成是个盗碗贼,太“残忍”,我觉得闰土不应该是个“贼”。  相似文献   

9.
方利明老师:您来信谈及小语九册《少年闰土》一文中“猹”字的读音,《新华字典》,中小学语文课本均音“zhā”,而《辞海》、《现代汉语辞典》则音“chā”。询问这个字究竟应该怎么读。现试复如次,供参考。《少年闰土》是由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改  相似文献   

10.
初三语文课本所选杜甫的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这两句诗,有的学生解释为“我白天放声歌唱,纵情饮酒;年轻人和我作伴,一起回到故乡。”  相似文献   

11.
董少权 《学语文》2002,(3):15-16
中学语文课本曾有一道思考练习题,要求学生谈谈《社戏》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一般理解为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的童年生活的向往和对故乡的热爱之情。最新的中学语文课本却删去了这道题,我想可能是编者认为初一学生是难以深刻理解这句话的。确实,“好豆”、“好戏”的含义并不那么简单,如果我们能结合鲁迅的“立人”思想和《社戏》中被删去的内容再读《社戏》,我们的理解可能会更深一些。  相似文献   

12.
前不久,我应邀参加一次教研活动,听了一位教师执教的《自己去吧》,使我受益匪浅。可我觉得美中不足的是,对于课本中的两幅插图该教师只字未提。这并非个别现象。其实,课本中的插图也是教学资源,它不单单是为了增加趣味性,如果认真仔细挖掘,就会发现课堂“因为有你——插图——而精彩”。  相似文献   

13.
一、观察中感知美语文课本中,配有众多的插图,它既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好助手,又是进行审美教育的好契机。如:《司马光》,其中有一幅插图。图上画着许多许多小朋友(包括司马光),我是这样利用插图进行教学的:师:这些人中哪一位小朋友是司马光呢?  相似文献   

14.
<正>鲁迅先生创作的小说《故乡》,经常被选编入初中语文教材,展现了极大的文学价值与教学价值,为此,通过对《故乡》重要地位和教学价值的分析以及《故乡》主题的深化解读,探究鲁迅先生这场关于故乡的艰难“身份认同”之旅。一、《故乡》的创作背景及主要内容(一)《故乡》的写作背景《故乡》是一篇短篇小说,作者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小说中的“我”其实就是鲁迅先生自身的影射和写照。《故乡》创作于1921年,  相似文献   

15.
利用文末开课。如讲授《故乡》这篇小说,一上课,我说:“同学们,今天学习《故乡》这一课。‘我想: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在众多走路者中,鲁迅是走在最前列的人之一,让我们踏着走路者的脚印慢慢地沿‘路’欣赏鲁迅先生的《故乡》吧!”学生刚看完课文,我就发现许多学生脸上挂着甜甜的微笑。那是他们对我开课的话语的回应,看来他们已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借用文末析课。在全班学生刚读完《藤野先生》这篇散文时,我就借用文末一句,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同学们,请看课文…  相似文献   

16.
我读鲁迅     
第一次接触鲁迅的作品,是在小学六年级,语文课本中那篇选自《故乡》的脍炙人口的《少年闰土》。年龄尚幼的我并不喜欢鲁迅晦涩的语言,但那海边少年刺猹的美好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中。初中时代,在老师的带领下,我又学习了一系列鲁迅的作品,先生犀利的文笔,变革的思想,更给我以深刻印象。于是,我在课余读了鲁迅的许多名作,对他的理解也更深了一层。  相似文献   

17.
在语教学过程中,教参与其他相关资料有意或无意地强化《故乡》中的“我”不是作鲁迅,理由是:《故乡》是小说,小说中的人物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人物形象,而不同于一般记叙。然而,这种说法总让人感到有些别扭,我以为有反思的必要:“我”是鲁迅,不可以吗?这个反思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8.
现行的各类教材、插图甚丰 ,尤以小学语文教材为最。其图色彩鲜明、线条简洁、寓意明确、内容浅显易懂 ,且符合少儿认知特点。在教材中 ,插图起着突出课文重点或疏通文意、化难为易的目的。因而 ,插图也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学中 ,要充分发挥其作用。一、利用插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观察是少儿认识世界 ,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培养儿童观察能力很重要的一点是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课本中的插图恰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好助手” ,如“人教版”新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一年级《语文》第15课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中的图…  相似文献   

19.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的九义三年制初中语文课本不仅内容新颖、科学,而且以其生动的图画、鲜艳的色彩、精致的式样而先声夺人,具有激发初中生阅读兴趣的“特异功能”,正如国家教委对其审查后评价的那样:“在文字表述、彩图插图、版式设计等方面,水平都较高。”(见《语文教学通讯》93年第7期第9页)纵观整套教材的插图,笔者认为,绝大多数是精当传神的,但也有三幅存在不当之处,现提出来与编者和广大同仁探讨。一、第一册《小桔灯》的插图有误。(插图附后)这幅插图最大的失误是关键物小桔灯没有画好。请看图中“我”提着的“小桔灯”吧…  相似文献   

20.
桑农 《学语文》2004,(1):20-20
日本藤井省三的《鲁迅〈故乡〉阅读史》一书,对《故乡》问世以来的有关阅读,特别是语文教学界的有关阅读,做了详尽、细致的疏理,由此引发出的一些问题令人深思。现就其中关于闰土是否小偷的所谓“悬案”,谈一点个人的感想。《故乡》中,“我”和母亲说不用的东西可以给闰土,闰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