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学生朗读《桃花源记》,对于“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一句中“为”字读“wéi”还是读“wèi”起了争议。生甲:我认为应该读“wèi”,因为这里“为”翻译成“给、替”。“为”字后面省了“之”,代“村中人”。句  相似文献   

2.
《小学语文》2008,(10):54-55
问:贺知章的诗《回乡偶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第25课《古诗两首》)中“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字,有人主张读shuāi,也有人主张读cuī,说这样读才押韵。到底应当怎么读?  相似文献   

3.
李白《蜀道难》中有“扪参历井仰胁息”一句,高中《语文》第三册注释说:“胁息,鼻不敢出气,唯有两胁暗暗地运动,用以换气。”这个注解沿袭《通鉴》注解“胁息者,屏气鼻不敢息,唯两胁潜动以舒息耳”,把“胁息”之“胁”理解为“两胁”之“胁”,字的读音和意义都有失误。“两胁”之“胁”,读xie。《说文》:“胁,两膀也。”《释名·释形体》:“胁,挟也。在两旁臂所挟也。”  相似文献   

4.
《孟子·万章上》云:“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万章下》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这就是孟子提出的著名的分析文艺作品的理论命题,后人概括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相似文献   

5.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广播电影电视部审核通过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与一九六三年的《普通话异读词三次审音总表初稿》(以下简弥《初稿》)相比,作了以下三个方面的修订: 一、更改或统一《初稿》读音。分三种情况。 (一)统一读音,取消异读。例如“果”原有ái,dāi二音,前者只用于“呆板”一词,现审定统读为dāi,取消ái音。有: 橙(统读chéng)闯(统读chuǎng)从(统读cóng) 呆(统读dāi)幅(统读fǘ)脊(统读jī)  相似文献   

6.
(1)生字读音修订后教材的所有生字均依据普通话审音委员会编文字改革出版社出版的《普通话异读字审音表》(1985年12月修订1986年版)注音。如“往”原有“wāng”和wàng”两读,现统读“wǎng”;“骨”原有“gū”、“gǔ”、“gú”三读;现除“骨碌”、“骨朵”读“gū”外,都读“gǔ”,还有“迹”、“绩”原都读“jī”,现统读“jì”。 (2)数字的用法本次课文的数字表示法依据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出版局等单位公布  相似文献   

7.
《与陈伯书》“将军勇冠三军,才为世出,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一句中的“才为世出”,由于教材与教参的解释不同,我谈谈自己的看法。教材注释“才为世出”曰:“才能是当代仅见的。”从字面上理解,“为”宜是动词(判断词)读wèi,译为“是”。而教参(人民教育出版社同时出版)则指出:“‘为’应该读wèi,介词。”教参在认为“为”字为介词的同时,又指出这个句子“是两组典型的对偶的六旬”,“勇,冠三军”宜同“才为世出”相对。很明  相似文献   

8.
新编职高语文第三册《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描述“荣禧堂”陈设时有一句:“大紫檀雕螭案上,设着三尺来高青绿古铜鼎,悬着待漏随朝墨龙大画,一边是金蜼彝,一边是玻璃盒。”其中“金蜼彝”注释为:“原为有雌形图案的青铜祭器,后作贵重陈设品。蜼(wěi),一种长尾猿。彝,古代青铜器中札器的通称。”其中“蜼”的注音,我认为欠妥。据《汉语大字典》第四卷所载,“蜼”有三种读音,其中读“wěi”  相似文献   

9.
老舍先生是深受人民爱戴的文学大师,是首都人民的骄傲。他的许多作品如《骆驼祥子》《龙须沟》《茶馆》《二马》《月牙儿》《四世同堂》脍炙人口、深入人心。绝大多数人称“老舍”先生为“老shě,也有人说应该读作“老shè”。究竟该怎么读呢?  相似文献   

10.
1985年12月,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广电部联合发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以下简称《审音表》)规定“荫”统读yìn,“树荫”、“林荫道”应作“树阴”、“林阴道”。在此之前,1978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和1980年版的《新华词典》等辞书都是既收“树阴”、“林阴道”,又收“树荫”“林荫道”。《审音表》的规定一下子把“树荫”、“林荫道”等带有“荫”(yīn)字的词语打入了另册,它们成了不规范的词语。从此以后,辞书因为要遵守《审音表》的规定,在这个问题上就接连不断地出现了自相矛盾的地方。  相似文献   

11.
《语文之友》199r7年第二期发表了刘正祥老师的文章《“士卒多为用者”中的“为”字读音辨正》,刘老师在文中认为,苏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中《陈涉世家》一文,对“士卒多用为者”一句中的“为”字注作“wéi”音不妥,句中的“为”该  相似文献   

12.
(1)生字读音 修订后教材的所有生字均依据普通话审音委员会编、文字改革出版社出版的《普通话异读字审音表》(1985年12月修订,1986年版)注音。如“往”原有“wáng”和“wàng”两读,现统读“wǎng”;“骨”原有“gū”、“gǔ”、“gú”三读,现除“骨碌”、“骨朵”读“gū”外,都读“gù”;还有“迹”、“绩”原都读“ji”,现统读“ji”。 (2)数字的用法  相似文献   

13.
《史记·鸿门宴》中“先破秦人咸阳者王之”一句中的“王”字,教辅资料上通行的有两种读音,一读为王(wáng),  相似文献   

14.
说“负翁”     
近两年,报刊上频频出现“负翁”—词。例如:《“负翁”现象值得三思》(《企业研究》2003年15期)《超前消费,托出城市新“负翁”》(《四川统—战线》2003年12期)、《吝啬富翁与慷慨负翁》(《商业文化》2005年1期)、  相似文献   

15.
《论语.阳货》记载:“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女子”与“小人”和“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在这句话中后者更重要。可以把“女子”与“小人”理解成意义的概念,并进行情境性的解释,进一步规定为师生关系的命题,在此基础上抽象出一般的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粤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5)选了一篇经典古文——李密的《陈情表》。该文虽不满五百字,但文情并茂,历来被评价甚高,被誉为三篇“读之必哭”的妙文之一(宋代学者赵与时《退宾录》谓“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  相似文献   

17.
“黯然而销魂者,唯别而已:”初中毕业的前一天晚上,我第一次读江淹的《别赋》。还来不及细品文中深意.我便无心阅读了。隐在心底的愁绪,在一瞬间蔓延开来.充盈了我的全身。  相似文献   

18.
中国美学命题研究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刘勰的《文心雕龙》创构了数量甚多的命题。《文心雕龙》各篇的赞辞,在命题的提出与熔炼方面具有典范意义。“赞”不同于通常理解的赞颂之义,而是如刘勰在《文心雕龙·颂赞》篇中提出的“明也,助也”,即对正文加以阐明和辅助延伸。刘勰又指出“约举以尽情,昭灼以送文”这十个字作为赞的本质与功能的概括性说明。赞作为文体,经过了体式的变化与沿革,本有散文与韵文的不同形式,而韵文体的赞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刘勰对“赞”这种文体有明确的界定和自觉的理论建构。《文心雕龙》各篇之赞辞是具有文体的定型意义和创造功能的。《文心雕龙》各篇之赞,提出了若干经典化的命题,也成为命题成熟的重要标识。中国美学命题的重要特性,在《文心雕龙》赞中体现得非常典型。对于中国美学命题研究,《文心雕龙》赞辞提出的命题,是非常重要的研究对象,可以推动命题研究的当代价值之转换。  相似文献   

19.
“y、w”是元音不是声母.但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一册汉语拼音教材中,将“y、w”当作声母教(俗称假声母),这是编者对《汉语拼音方案》作了变通处理, 从而避开了一些复杂的拼写规则,使初入学的儿童易于接受,便于理解.教学实践证明“y、w”当作声母教(不教名称音,只教呼读音,读“i·U”的音,和其它声母一样可以和韵母相拼,这样做有如下好处:  相似文献   

20.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有“吾与四人拥火以入”一句,课文注释将“拥”字译为“持、拿”,“拥火”即为“拿着火把”。读之总有不够确切之感。因为“拥”在现代汉语中的常用义是“拥抱”,古今意义相去甚远。难道是注释错了?顺手翻开《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关于“拥”字的第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