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东教育》2001,(5):61-62
“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我们的教育方法倾向于教导学生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对某些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教学问题来说,这是对的。但生活中的大多数问题并非如此,它有许多正确答案,它依你所追求的目的而定。如果你认定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那么在你寻找到这一个之后,就会停止对其他答案的追求,就失去了大部分的想像力、创造力。  相似文献   

2.
创新思维的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我们的教育方法倾向于教导学生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而一个大学毕业生平均要经过2600多次的测验与考试。所以,“一个正确答案”深深地印在脑海中。对某些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教学问题来说,这是对的。但生活中的大多数问题并非如此,生活是不确定的,它有许多正确答案,它依你所追求的目的而定。如果你认定只有  相似文献   

3.
看了上面4个图形,你能挑出哪一个是与众不同的吗?如果你选择图形A,恭喜你答对了。因为它是惟一每一点都连续的图形。如果你选择图形B,恭喜你答对了。因为它是惟一由直线构成的图形。如果你选择图形C,恭喜你答对了。因为它是惟一不对称的图形。如果你选择图形D,恭喜你答对了。因为它是惟一由直线和曲线构成的图形。奇怪吗?不用奇怪,因为事物本身是很复杂的。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往往以为解决一个问题只有一种途径,回答一个问题只有一个答案,完成一件事情只有一种方法。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并非都是“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相似文献   

4.
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没有问题思维难于进行,更难于深入和创新。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们提出的问题大多数为属于呈现型的“问题”。它往往追求“惟一正确的答案”,也并非学生主动参与的产物,它只要求学生“按图索骥”、“照章办事”,就能获得与标准答案相同的结果。而我们通堂所说的“强化思维意识”,主要是指发现型和创造型问题,它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通  相似文献   

5.
成尚荣 《现代教学》2013,(12):78-79
“如果只有课程标准”这是一个极具前瞻性和思想张力的话题,因而又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话题。答案可能是多样的。它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如果只有课程标准,将会发生什么?我们又该如何对待?这一提问,其实是一个重要的提醒。  相似文献   

6.
在批改学生作业的时候(包括课堂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的答案,就答案本身而言,或者从浅表的层面上看,没有什么错误,但如果细细深究一下的话。就会发现他们的“正确”是在某些条件下的正确,或者说是一种表面的假性的正确:这样的正确我们可以给它一个名称叫“假性正确”:  相似文献   

7.
“传统数学问题中的一个共同的特征:针对该问题事先确定一个并且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问题的设计也要保证其答案正确或者错误,并且正确答案是唯一的,我们称这类问题为‘完整’或‘封闭式’的问题。与此相对,我们称那些有多种正确正案的问题为‘不完整’或‘开放式’的问题。”这类问题渗透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留心到处可见。  相似文献   

8.
邱修庆 《广西教育》2006,(1B):71-71
我们常见的数学问题教学,教师习惯于从条件去探索结果。一邑得到结论,就算达到了教学目的;就连平常所进行检测的数学试卷,也喜欢安排选择题只给出要么唯一正确答案。要么只有一个错误的单一选项的选择题。长此以律。容易给学生一个误导,学生始终都在认为“数学问题的结论和做法是唯一的,正确的选择就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学生的头脑中不知不觉地就根深蒂固了。事实上,任何“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都不止一个”,只要我们用心去探求,很容易发现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的解答都是“条条道路通罗马”的。如下列举的两例:  相似文献   

9.
升上初中,同学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抽象思维能力都渐渐走向成熟。正因为如此,作文训练也开始注重对同学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作文考试也开始围绕有关理性的思考来命题。这个时期,同学们应该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现实中的一些问题。以下三个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辩论性话题——上网利弊谈这一话题富有论辩性。对此,人们大都认为上网有利有弊,但其观点并不完全一致,根本分歧在于“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上。双方的意见都有道理,只是思考的着眼点不同而导致结论不一。写作时,要让自己的观点立于不败之地,令人信服,就必须进行全面而富有理性的思考,使文章具有辩证性,从而保证自己的论点正确而鲜明。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吗这同样是一个具有浓浓辩论色彩的话题。我们思考的着眼点不同,自然得到的答案就不一样。比如,在人文学科中,答案常常是丰富多彩的;而在自然科学中,有时它的答案是多种多样,有时却只有一个。因此,思考问题不能固执己见,仅仅停留在“只有一个”或“不止一个”的坚守上,而要说明道理,以理服人。写作和思考贵在富有多向性、求异性、辩证性、创新性,这样的文章才会新颖独特,发人深思。克隆这是一个关涉到科技发展与伦理道德之...  相似文献   

10.
生命的思考     
“人为什么活者?”这似乎是一个很难的哲学问题;却是一个一直被我思考着的问题。虽然它看似艰深,可生活中不同角色的人却会用各自的感受来告诉你。他们的感受也许就构成了答案。他们的感受也许会对你产生启迪。  相似文献   

11.
在数学教育中,解题活动是最基本的活动形式.数学教学中使用的传统问题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针对该问题事先确定一个并且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问题的设计也要保证其答案正确或者错误,并且正确答案是唯一确定的,称这类问题为“完整的”或“封闭”的问题.与之相比,称那些有多种正确答案的问题为“不完全”或“开放式”的问题,这类问题渗透在我们...  相似文献   

12.
美国第三次全国进展评估中的一个试题是:“每辆卡车可载36个士兵,现有1128个士兵需用卡车送到训练营地,问需要多少辆卡车?”测试结果表明,有70%的学生正确完成了计算,即得出了36除1128,商是31,余数为12。然而,只有23%的学生给出了“32”这一正确答案。学生的答案,说明了什么问题?说明他们没有把这一问题看成真实问题,而是把题目看成是老师虚构的数学问题———为了练习而杜撰的故事,他们所需做的只是进行计算把得数写出来。不少学生在数学课上,只注重机械练习,而很少去考虑其他问题。这就给我们一个…  相似文献   

13.
一个有道德的人,该不该追求个人名利呢?或者说,一个人追求个人的名利,是不是“有道德”的呢?按照“常识”,我们通常会对这两个问题给出否定的答案。受传统德育思想的影响,许多人一直反对任何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的名利意识与诉求。笔者认为,这是有违人的社会生存规律和道德成长规律的。这样做并不能保证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反而可能使他们丧失对某些不健康思想的抵抗力。要想真正提高青少年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选择力,就应该正确对待青少年对个人名利观的追求,培养青少年正确的名利观。  相似文献   

14.
当你第一眼看到这个标题的时候,你立即就能想到的是什么?答案也许会有很多,但在这样的一种“特殊”的情况下,如果你说这让你想到了“非典”,那么我绝对不会感到奇怪。没错,就是“非典”。对于这样的一种突如其来的疫病究竟给我们带来了多少的危害和损失,我想太多的媒体已经在这个问题上做足了文章,而仅就我们这些做学生的来讲,它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所造成的阻碍与破坏也是不言自明的。说句心里话,谁愿意因为这事儿就成天地窝在家里呀!学生嘛,怎么说,都是应该以学习为第一目标和最终动力的。所以在这样的一个时候,我们就想到了…  相似文献   

15.
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没有问题思维难于进行,更难于深入和创新: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J.W.盖泽尔斯把“问题”大致分为三类:呈现型、发现型和创造型。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们提出的问题大多属于呈现型的“问题”。这种问题往往追求“唯一正确的答案”,并非学生主动参与的产物,它只要学生“按图索骥”,照章办事,就能获得与标准答案相同的结果。而  相似文献   

16.
不可忽视的“破窗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菜根谭》中有一句“威宜先严,恩宜后浓”的名言。它的意思是说,我们对待别人应该从严到宽,如果先宽厚再转至严格,别人就会憎恨你冷酷无情;而恩惠则要从淡转浓,否则别人容易忘掉你的恩惠。这句话讲的虽是修身方面的问题,但放到教育教学工作中来。同样适用。它提示我们对待学生应该一开始就严格要求,时时关注学生或集体身上出现的各种小问题。防惠于未然,只有在学生将各种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准则之后才能由严转宽,否则极易产生一种“破窗”现象而引发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7.
我们从小受的是“原理教育”。感觉中 ,只要学会了原理 ,就找到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法门。因此 ,当接触到案例教育时 ,便有了一种新鲜感 :原来学校还可以有这么个教法。  与“原理教育”相比 ,“案例教育”最显著的特征 ,是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 ,“同一个问题 ,10 0个人就有 10 0个答案”。道理很简单 :“案例”太具体了 ,对它的求解也必须拿出具体的对策才行 ,而对策通常情况下就不会只有一个。  案例教育搞得最有声色的是哈佛商学院。那里的课程多以案例分析为主 ,学生在校只有两年 ,却要接触 80 0个以上的案例 ,其中考试的内容也…  相似文献   

18.
一、背景材料2000年6月某杂志为了配合学校更有效地开展德育工作,作了一个问卷调查,其中部分调查结果颇能反映一些问题。请看摘录:①“你对当前学校教育看法如何?最满意的或最不满意的是什么?”对后一问,只有10%的人写了答案。②“你对所在班一学期的班级工作有何看法?能否提出改进意见?”这一问题,只有12%的人能完成后半题的答案。③“你人生的理想是什么?你打算为此具体做些什么?”对这一问题不作答的占30%,答出理想而不答做法的占22%,答“做老板”、“做比尔·盖茨”、“无所谓”、“没想过”的占到70%…  相似文献   

19.
童话为什么     
“为什么”这三个字应应该是我们使用频率最高的词了,它代表了我们求知的欲望。而童话故事里有各种各样不可思议的事情,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这样?现在就跟着书虫一起找出答案,我们的“为什么”就从世界知名童话《睡美人》开始吧!  相似文献   

20.
作家罗伽·费·因格曾说过“:在数学题中,正确答案也许只有一个,但在生活中并非如此。”有些人几乎天天见到猫晒太阳,为什么只有斐塞司一人发现了日光浴疗法?面对地图,为什么只有魏格纳能得出大陆漂移说?原因在于他们没有受思维定势和已成结论的束缚,思想拐了个弯儿。他们只是比别人多想了那么一步,就由“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达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对于事物多一分好奇,多一分思考,多一分探究,你就会发现生活是如此丰富多彩,奇妙无穷。每个人都认为“1 1=2”是天经地义的事,而哥德巴赫却从中提出了自己的猜想。我们每个人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