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6年,也许是倪萍最力不从心的一年了。自《文化视点:〈倪萍访谈录〉》播出后,非议四起。用倪萍自己的话说,是“一辈子挨的骂都集中在这半年了”。在这些“骂”当中,最突出的是“倪萍没有文化”之说。这显然是极而言之的、一言以蔽之的“酷评”(Diatribe)。在这些偶见报端的似乎有点缺少责任感的议论面前,倪萍对记者说:“说一个主持文化栏目的主持人没有文化,确实令我很痛苦。”(《屏幕周报》49期)后来,我们读到了倪萍的文章:《倪萍:自述与自视》(载《现代传播》1997年第1期,以下简称《自述》),不久…  相似文献   

2.
记得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于宁,在《评论员札记》一书中谈道:“一位老练的评论员,拿到一篇新闻,不要很长时间,就能配出一篇出色的评论.一个初出茅庐的评论员,可能吭吭哧哧花了很长时间,还不能配出一篇较为满意的评论.”比起自1981年研究生毕业后就担任人民日报评论员的于宁老师,我的确是“初出茅庐”.每每拿到要配评论的报道,就时时想起于宁老师的经验之谈:“其中的区别就在是否善于源于新闻又高于新闻.”然而,在配评论的实践中,真正能给一则新闻配出好的评论,做到“源于和高于”,还是十分困难的,因此,我常常会显得“吭吭哧哧”.  相似文献   

3.
1998年第六期《新闻记者》刊出贾亦凡、顾向东先生撰写的《“羊城疑案”谁与评说?———陆俊、大连万达诉〈羊城晚报〉社侵权始末》(以下简称《贾文》)后,由于对《贾文》中讲解“客观报道”的一段话有不同看法,我便写了一篇题为《也谈“客观报道”兼舆论监督———就“羊城疑案”说些题外话》(以下简称《程文》)的拙文,投向《新闻界》。1998年第五期《新闻界》刊出了此文。1999年第二期《新闻记者》以《也谈“客观报道”———就“羊城疑案”说些题外话》为题,转载了《新闻界》发表的《程文》,并以此为由头,开展了关…  相似文献   

4.
陈明 《传媒观察》2008,(3):55-56
岁末年初,一本以《新华日报》近年来报道南通的“重头”稿件为主体的《聚焦南通》新闻集新鲜出炉,在南通新闻界乃至社会上引起反响。南通市委书记罗一民高兴地说,“《新华日报》记者关于南通的报道视角独特,有高度、有深度、有亮度,说出了我们想说却没说到点的话,总结了我们想总结却没总结到位的做法。”《新华日报》总编辑周跃敏则回应说,  相似文献   

5.
陈明 《新闻通讯》2008,(3):55-56
岁末年初,一本以《新华日报》近年来报道南通的“重头”稿件为主体的《聚焦南通》新闻集新鲜出炉,在南通新闻界乃至社会上引起反响。南通市委书记罗一民高兴地说,“《新华日报》记者关于南通的报道视角独特,有高度、有深度、有亮度,说出了我们想说却没说到点的话,总结了我们想总结却没总结到位的做法。”《新华日报》总编辑周跃敏则回应说,  相似文献   

6.
是不是搞专业创作才是给自己做“衣裳”,而当编辑就只是为他人做嫁衣裳?从我这个过去摘专业创作、而今主编一报一刊的亲身感受是:读来信,编来稿,接待作者,主持笔会,不仅仅是为别人做嫁衣裳,同时也给自己做了一件件漂亮衣裳。 这,使我想起了五六十年代,那时,我在襄阳地委办公室工作,一方面要下乡搞调查研究,写调查材料;一方面还要协助领导起草公文和会议报告。忙不忙呢?忙得很,有时能三天三夜连轴转。按说,如此忙,还能业余搞创作?可恰恰这时,是我习作高峰期,小说、话剧、电影三套锣鼓一起打,《典型报告》、《万紫千红才是春》、《财政部长》、《小学里的“大学生”》、《“啥都管”与“只管己”》等作品不是进入学校课本,就是引起文艺界的广泛关注与争论,几本小说  相似文献   

7.
近日,收到《新闻界》编辑部寄来的《新闻界》,那份喜悦甭提有多爽了。局望同志争相传阅,末了都说:《新闻界》是行家里手的精言妙论,对写稿子大有益处。原来,大家根本不知道还有个《新离界》,“笔杆子”们如凿壁借光。《新闻界》是我为《巴中日报》“我与巴中日报”征文写稿获奖所得的赠品。我细细品味,足然我们与《新闻界》编辑部远隔重山,但这本杂志却启导我们习文悟性,帮助我们走近新闻。得到《新闻界界》就等于觅到一位博学多识的老帅。以前,写搞也得过一些馈赠,此类馈赠还是头一遭,我想对业余作者进行这样的“输血”,恐怕…  相似文献   

8.
据《新闻出版报》载:一位在加拿大学习的中国学生,在《多伦多时报》实习时,到一家新开张的饭店去采访,回来后写了一条消息交总编辑。当总编知道他的记者在那家饭店吃了饭,就把那篇稿退还了,说:“吃了饭的消息不能用。”在众多的行业中,我们的新闻界过去一向以进行公正的舆论监督令人肃然起敬。可现在也受到了歪风邪气的侵袭,患上了社会传染病,其最突出的表现是搞“有偿新闻”。例如:参加新闻发布会、开业典礼、周年庆  相似文献   

9.
拙作《不能搞“有偿新闻”》在今年8月号《新闻战线》上发表之后,很快就接到一位同行老友的电话,肯定了这篇文章。他说:“这样的文章早就该写了。问题重要,不谈不得了!”又说:“这篇文章倘能早点写,早点发更好。你说出了不少老新闻工作者想说的话。”听了这番“赞词”,我忙说:“过奖了!不敢当!”想到这些早已退役的战友,尽管已“归田”多年,但他们心系党的新闻事业的初衷未  相似文献   

10.
“我心常系《新闻界》”──记新都县广播电台新闻编辑瘳校升邱羽,罗文明老廖有30年的新闻工龄,在区县搞《新闻界》发行也有10年光景。从1990年至今,他已连续四年荣获《新闻界》发行工作一等奖。今春他又“开张大吉”──已征订《新闻界》295册。看着心爱的...  相似文献   

11.
很多通讯员反映他们在写作上有“五难”: 一是难在工作忙,无时间写稿。处方——要善于珍惜和利用时间。在八小时工作外,还可在八小时业余生活及八小时的睡眠时间中挤出一些时间来,还有节假日也可用来搞写作。有志于写作的通讯员终能挤出时间来。鲁迅说过:“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歌德说过:“善于利用时间的人,永远  相似文献   

12.
赵秀涛 《军事记者》2005,(11):51-51
俗语讲:“勤能补拙”。其意不外乎是说,干工作或某件事时要想出成效,只有“勤”字当头,才能补上“拙”。那么只抓住一个“勤”字。工作就一定能有起色吗?未必!笔觉得,这里还有一个如何运用“勤”的问题。用得不好,也会“勤”而无功、劳而无获。据报道:英国有一人通读诗书二万卷,却一篇章不会做,一首诗歌不会写。我们有许多搞新闻报道的同志,每天忙着搞采访,晚上挑灯夜战忙写稿,一年四季都睡不上一个囫囵觉,但搞了几年却不见长进.原因何在?“勤”咋就没能补上“拙”呢?看来,“勤”不到点子上.也不能发挥出应有的效力。  相似文献   

13.
去年我共采写稿件95篇,被采用81篇。其中省市级采用33篇,中央级3篇同行们说我很幸运。其实,我搞报道也不过一年半时间,开始也和许多通讯员一样,稿件写好后,匆匆投寄,不注意发稿对象,结果绝大多数如石沉人海。后来,我除平时加强新闻基础知识学习和勤奋采写外,注意瞅准发稿对象,力争给稿件找个最合适的“婆家”。去年5月,我和一位中学教师相遇,问他这几天啥忙? “学校成立了护校队,把我也编进去了。”我又问为啥要成立这个组织,这位老师就详细给介绍了情况。我认为这是条有价值的新闻。就连夜采写了《成立护校队,保障学校安全》的稿件,寄给《宝鸡教育》报。既表扬了这个学校的作法,也给教育系统提供一了条治安信息。稿子很快在该报一  相似文献   

14.
记者是种匆忙的职业。过去,新闻界把采访叫做“跑新闻”。一个“跑”字活现了忙的程度。因此,读书,特别是系绕地读书常常是和记者无缘的。不仅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如此,即使天才如马克斯、恩格斯也曾为这个问题所困扰。一八四二年至一八四三年,马克思担任《莱茵报》主编时,曾表示了辞去报馆工作回到书斋里去的强烈愿望。当时,作为《莱茵报》出色记者的恩格斯更直接了当  相似文献   

15.
秦殿杰 《今传媒》2006,(5X):15-15
《人民日报》记者杜峻晓总结自己的写作经验,写了一篇“我写宁夏贺兰牛奶时间出错之教训”,标题是《白璧微瑕也是瑕》(见人民日报《编采业务》2005年10月30日537期第三版),章说去年他写的连续报道《宁夏贺兰“倒奶期”提前众奶农犯愁》见报后,在社会上反响是大的。宁夏新闻界也给予肯定。  相似文献   

16.
说马祖虎忙,他真够忙的。他的本职工作是电影队队长兼放映员,还兼任放像员、广播员、俱乐部管理员同时也还是个业余报道员。在他的“档案袋”里,因为搞新闻,竟有6张三等功卡片。打开他那一本本精致的剪贴本,简直使人难以相信,他先后在军内外报刊上发表大大小小的各类稿件有1200多篇。马祖虎处处留心,多思善想。那次,他到合肥市拿影片,发现不少个体商店既收购又销售旧家用电器,马祖虎一想,便动笔向几家报社投稿。没想到,两个星期后,《人民日报》在第二版《市场随笔》栏目刊用了这篇《收售旧家用电器好!》的文章。这是他的处女…  相似文献   

17.
一家省辖市日报,去年3月在一篇关于向优秀学生颁发奖学金的报道中,竟冠以这样的标题:《深造吧,给你钱!》读后令人为之愕然。同年9月,在一家县报上,有一篇关于纠正滥发奖金的报道,却出现了这样的标题:《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不搞奖金刺激》。看了这则标题的后半句,不免使人想起“文革”中“不要物质刺激”的论调。两个例子,一个表现:看风向,随大流;忽“左”忽右,东倒西歪,这是某些新闻工作  相似文献   

18.
近来,一些报纸揭露新闻界及社会上以稿谋私,搞“有偿新闻”、“三包采访”以及花钱“买宣传”等不正之风的情况,呼吁新闻从业人员端正作风并加强必要的社会监督。《新民晚报》1月17日刊登一篇题为《三包采访》的署名文章。作者说,“三包采访”不知起源于何时,但近几年在新闻界颇为流行。所谓“三包”,即被采访单位对记者的采访包吃、包住、包旅费。愿意花钱邀请记者的,多是财大气粗的工商企业,也有  相似文献   

19.
一家省辖市日报,去年3月在一篇关于向优秀学生颁发奖学金的报道中,竟冠以这样的标题:《深造吧,给你钱!》读后令人为之愕然。同年9月,在一家县报上,有一篇关于纠正滥发奖金的报道,却出现了这样的标题:《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不搞奖金刺激》。看了这则标题的后半句,不免使人想起“文革”中“不要物质刺激”的论调。  相似文献   

20.
大概新闻界的人都很熟悉“配合宣传”。远的不说,就说这几年吧。今年上头搞五讲四美,新闻界也天天跟着喊五讲四美;明年工作侧重发展横向联合,它又跟着喊横向联合,而把五讲四美效在脑后;过一年上边又提双增双节,新闻界也跟着提双增双节,而忘了横向联合;接着上边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