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8 毫秒
1.
如我在《中国记者》(Nordenstreng,2011a)发表的文章所述,在上世纪70到90年代的全球媒介政策辩论中,"世界信息与传播新秩序"(以下简称新秩序)是个核心命题,其持续时间上起反帝反殖运动的高峰时刻,下至苏东政变.这些辩论发轫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不结盟运动国家的外交论坛,继而扩展到行业和学术领域.在80年代,要探讨媒介在社会乃至世界中的作用,新秩序是个必不可少的概念.然而,到了新世纪,新秩序辩论突然销声匿迹,被媒介全球化等概念取而代之.到了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新秩序已经俨然成为历史,然而,尽管如此,这段历史中所探讨的问题却不断以新的面貌重生.  相似文献   

2.
从1990年代到2010年代中国的广播电视业处于黄金时期,新闻、电视剧、纪录片、综艺和娱乐节目,构成了几代人的记忆.从学科发展来说,媒介技术和传播实践也使得特定的知识体系与学科建制的确立有了可能:19世纪末20世纪初,印刷术推动下报纸的繁荣催生了新闻学;二战后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穿透”了社会与文化的方方面面,乃是欧美两陆传播研究(功能主义进路的大众传播学、批判学派、媒介环境学和文化研究)生长的历史语境.中国从1980年代开始,将传统新闻学与新引入的传播学并置,渐成枝繁叶茂的“新闻传播学”,也与媒介技术和传播实践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3.
现代文学从诞生到现在,与现代媒介一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呈现出一种互动共生、共同成长的态势,到了电子媒介时代也不例外.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现代文学改编热”以来,许多现代文学经典都被搬上了银幕,但笔者也注意到进入新世纪以后,这一改编趋势逐渐变缓.本文就拟以现代文学经典为研究对象,探析它们在面对新的媒介环境时所遇到的困境,分析其传播“遇冷”的原因,以期对现代文学在电子媒介时代的传播获得一点启示和思考.  相似文献   

4.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媒介融合成为传媒业的主流.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不断融合的环境下,危机事件的传播呈现出了"去中心化"、几何级增长的速度及强化噪音等新特点,应对新环境下的危机传播,需采取及时公布、通力协作、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和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等措施,以建构和谐的危机传播新秩序.  相似文献   

5.
一、澳大利亚媒介与传播研究的历史背景 澳大利亚作为英国前殖民地,其文化教育机构大都以英国模式为样板,但受美国的影响日益明显。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发展,该国形成了颇具现代气息又有自身特色的社会结构与文化。 把传播当作澳大利亚一种技术力量或社会力量的正式研究,始于1956年电视进入郊区居民的起居室之后。尽管20世纪的整个上半叶,媒介都是政治辩论、委员会咨询、法律控制和公众关注的主题,但是由于一直到60年代人口都不足一千万,高等教育也不够发达,澳大利亚当时仍未建立起关于西方后来称为媒介或大众媒…  相似文献   

6.
本刊讯(记者 左志新)5月9日,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主办、中国传媒经济与管理学会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合办的“第六届传媒发展论坛暨《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5)》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本次论坛的主题为“媒介融合与网络空间新秩序”.论坛上,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全国人大常委、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柳斌杰,以及传媒学界著名学者、传媒业界重要领导就新形势下媒介融合发展,以及中国在建构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事业中的角色、地位与作用等问题展开研讨和对话.  相似文献   

7.
在当今世界传播新秩序并未真正建立起来,西方文化与意识形态仍凭借其传媒优势大量涌向第三世界国家的形势下,新加坡坚决捍卫民族文化及东方传统的优秀意识形态的立场显得格外突出.它对西方媒介  相似文献   

8.
历史的经验围绕李从军社长提到的"国际传播与信息新秩序"(NWICO)展开的争论从上世纪70年代初起到80年代中持续了十几年,引发了无数有关国际传播的学术研究,包括肖恩·麦克布莱德主编的著名报告《一个世界,多种声音:建立一个新的更公正、更有效的世界新闻和传播秩序》——此报告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0年首次出版.  相似文献   

9.
<正>2015年5月9日,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主办、中国传媒经济与管理学会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合办的"第六届传媒发展论坛暨《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5)》发布会"在京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为"媒介融合与网络空间新秩序",陈旭、柳斌杰等著名学者、传媒业界重要领导就新形势下媒介融合发展、中国在建构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事业中的角色、地位与作用等问题展开研讨和对话。  相似文献   

10.
从20世纪70年代发展中国家提出"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至今,世界信息不公平现象依然存在。下一代互联网为我国等发展中国家重构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提供了契机。在下一代互联网语境下,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机制:多元主体的信息传播机制、开放融合的信息治理机制和基于下一代互联网的信息产业机制,将有助于我国更好地参与重构世界传播新秩序。  相似文献   

11.
胡正强 《青年记者》2012,(11):16-18
媒介批评的欲望、动机虽然往往是因传播实践而激起,但支撑在其背后的则是人类传播活动漫长历史的整个过程.媒介批评作为一种精神性活动,其思维方式与新闻传播显然有所区别,透辟的理性解析和文化阐释无疑是其话语实践形态的主要表现形式.随着20世纪90年代媒介批评学从西方引进大陆,中国媒介批评史的研究也渐渐引起国内学界的注意,中国媒介批评的发生和开端自然也就成为其中一个无法绕开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建立国际传播新秩序是国际传播领域长久以来的需要,随着国际媒介的发展,今天人们对这一概念有了更深的认识.然而自1970年以来历经近40年的讨论,新的媒介秩序仍未建立起来.而今局势较之过注更为激烈,美国连同西方世界以贵族气派独享国际媒介权威,使重构当前世界媒介秩序越发棘手,霸权导致新闻报道不平衡、不平等,权威的新闻源地位赋予其权力去解释形势、设定所有报道和争论的范围.虽然发展中国家媒介活动进步迅猛,但他们的技术和意识形态模式仍须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13.
我国媒介融合进入关键期,传统广播电视与网络视听传播在"十四五"开局之际面临机遇和挑战,如何构建适应现实变化的视听传播新秩序成为学界和业界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从产业发展和监管模式维度提出"统一管理""分类规范"的指导思路,试图找准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实施抓手,提高视听传播的质量和效率,推动传媒行业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当下,新媒介构建的“天罗地网”不仅催生着人们新型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也创造了许多新空间.然而,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新科技新媒体也给人们带来了诸多困惑甚至困扰.在越来越商业化的时代,传媒更受到强大的市场压力,逐渐以谋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为归依,传统的传播伦理日益受到挑战和冲击.在新媒体语境下,新闻传播伦理究竟遭遇到何种困境?对传播失范的现象如何正确认识并积极应对?如何规范传播环境,建构新闻传播伦理新秩序?这些都已成为每一位研究者无法回避的问题.为深刻认识媒介生态变迁与新闻传播伦理,“新媒介环境下的新闻传播伦理:困境与对策”两岸四地学术研讨会于2011年11月27日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召开.  相似文献   

15.
媒介伦理的基础是道德哲学,儒家伦理思想和埃吕尔的技术哲学推进了当代媒介伦理学研究。新媒体语境下的媒介伦理与传统媒体没有本质区别,都应该遵循人类尊严、告知真相和非暴力的普世伦理准则。"窃听门"丑闻和"世界传播新秩序"的衰落需要我们重新思考传播伦理问题。职业伦理总的趋势是走向实践或者应用伦理,最终会走向公共伦理。媒介伦理学将继续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而存在。  相似文献   

16.
魏景飞 《青年记者》2017,(11):30-32
人类传播方式的演变与传播技术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人类的语言媒介的产生到人类第一套体外化信息符号系统——文字的出现,再到依赖于传播技术的发展而使人类社会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印刷媒体,从颠覆了信息传递方式和速度、丰富了传播内容的早期电子媒介的出现再到使人类社会成为“地球村”的网络媒体,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一方面革新了媒介信息表达的方式,另一方面也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重新构建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传媒整体格局包括新闻传播技术、内容和环境等随之发生改变。网络媒体的兴起,在与传统媒体融合发展的态势中,推动了中国社会公共领域的形成,也改变了传统的新闻语态,使新闻话语传播呈现出全媒体传播时代的新特征。本文对网络化时期媒介话语权的变迁以及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初步探究,希望对建立媒介话语新秩序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自人类诞生以来就从未停止过信息的交流与传播,从语言媒介发展到文字媒介,再到现在的电子媒介,人类从只依靠人体自身作为传播媒介,发展成依靠人以外的体外信息系统。语言媒介的诞生自始至终贯穿人类文化传播的发展历程,不论何种新型媒介都无法忽视语言媒介对人类文化传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政府、媒体和公众是媒介世界的三个构成部分,作为策划操控者的政府的声音在"华南虎"事件中缺位,导致了舆论一步步沦向被动局面.而现代传媒则在市场化过程中陷入职业道德与利益冲突造成的困境中."艳照门"事件却反映出一直受政府引导和媒体轰炸的公众正借助着现代互联网创造出一个传播奇迹,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媒介新秩序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本文辨正政治统摄传播、传媒政治、传播政治经济学等几个政治传播研究中常常混淆不清的核心命题.从国家、经济、社会三个维度所规限的政治,可以归纳为政治的国家化、经济化、社会化过程.这种过程正是政治从无到有、从己到人、从私到公、从内到外、从一到多的通过“传播”这一根基性路径的生成过程;政治传播,着力的是人类社会中政治与传播的本质性融合,它立足于与社会“同一”的人类政治生活.这种理解中,政治与传播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均居“本体”地位;而所谓传媒政治,已经是下沉到政治传播很低层面——以媒介作为传播工具的一种具体的媒介研究;传播政治经济学是传播学研究中一个独特的流派,其关注大众媒介的所有权结构、所有制关系及其控制;政治社会化属于政治传播范畴,政治传播内在地包含着政治社会化.但是,政治传播却不限于政治社会化,因而也不等于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是一个纯政治学的传统理论范畴,这个范畴的本质是在政治范围内讨论政治的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